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理解其理论品格和实践要求,对于科学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内涵、更好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具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鲜明的战略性、时代性、人民性、系统性、实践性,既高屋建瓴,又很接地气,是一部生动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
“战略”一词原为军事用语,是指对战争全局的谋划与指导。[1]但战略不止于军事,古人常常将其与治国理政相联系。今人常常用战略指工作谋划中的全局思维、长远思维。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战略性就是指生态文明思想从顶层设计到措施部署表现出来的全局思维,彰显出的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长远思维。
1.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具有战略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2]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尽管如此,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与任务远远没有完成。与此同时,几十年高速度粗放式的增长也使得我国生态环境遭到较大破坏。一边是各地干部和群众对发展的要求十分迫切,一边是生态资源和环境难以为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研究人类历史发展变化规律和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提出“生态兴文明兴,生态衰文明衰”的自然生态文明观;提出“我们不能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倡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等仅仅作为经济问题。这里面有很大的政治”[3]的生态文明政治观;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4]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观点。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深谋远虑,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中,将其写进了党章、写进了宪法,使之同时成为党和国家的意志,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追求和国家战略,凸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生态文明顶层设计方面的长远眼光和高瞻远瞩。
2.生态文明举措部署具有战略性。自工业革命以来,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始终被认为是一对矛盾。凡是现代化目标已经完成了的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无一例外都经历了发展与保护的两难选择。那些现代化尚未完成、正行走在现代化道路上的国家,仍然在经历着这种“两难”。发展与保护的两难,似乎成为一种“铁律”。如何打破这一“铁律”?党的十八大高屋建瓴: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党的十九大掷地有声:“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5]
基于这些认识和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注重源头治理和全民共治,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法律等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汲取中医“治未病”的工作思路和壮士断腕的果敢,进行系统部署,解决了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由来日久的企业“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问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
时代性反映的是国际国内发展大势。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时代性是指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紧密结合当代中国发展所面临的国际国内背景,既解决时代课题,又引领世界大势。
1.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顺应世界大势、引领国际潮流的产物。当今世界,自然灾害和极端天气次数和频率越来越多、越来越密集,科学家研究发现,人类活动是引起气候变化和生态破坏的主要原因。因此,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坚持绿色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的选择。顺应世界趋势,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党的十九大指出: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党中央的这些部署,内涵着生态文明思想的国际视野。
不仅如此,生态文明思想还引领着世界发展的潮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绿色发展。2016年5月26日,第二届联合国环境大会高级别会议发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与行动》。该报告指出,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有益探索和具体实践,为其他国家应对类似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挑战提供了经验借鉴。[6]这标志着我国生态文明思想正在引领世界潮流,成为世界方案。
2.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坚持问题导向、准确定位国内发展阶段的必然结果。习近平指出:“准确把握我国不同发展阶段的新变化新特点, 使主观世界更好符合客观实际, 按照实际决定工作方针, 这是我们必须牢牢记住的工作方法。”[7]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由高速度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新时代新矛盾新目标新任务,需要我们转变发展理念,从根本上告别粗放过时的发展观。干部也要告别过时的政绩观。早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就指出:“只重视经济发展,不重视生态建设的领导不是好领导”。[8]基于问题导向,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给予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高度重视,并直面干部考核指挥棒改革问题,提出一系列重大举措。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实施《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2016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这些方案与办法的实行,对于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根本性贡献。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宗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一贯的追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始终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出发点、立足点和落脚点。
1.人民立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出发点、落脚点。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被摆到很高的位置。在世界上,以举国之力、以全党之力全面系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举世无双。我们为什么要下大力气去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与习近平同志个人的生态情怀密切相关,与他本人的为民情怀密切相关。
陕北的知青生涯是习近平同志生态文明思想觉醒和萌芽的地方。他曾经说过:“我曾经在西部生活过多年,深知环境恶化的灾害”。因此,在强调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时候,他反复说: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他在担任福建省委书记期间力推生态省建设。当时,一些干部提出,加快发展,付出一些生态环境代价在所难免。针对一些人的不理解,他说,“如果经济增长了,人们手中的钱多了,但呼吸的空气是不新鲜的,喝的水是不干净的,健康状况不断下降,那样的经济增长并不是人民群众所希望的。”[9]正是基于他真挚的为民情怀,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10]“经济要上台阶,生态文明也要上台阶。我们要下定决心,实现我们对人民的承诺。”[11]
2.人民立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方法论。生态文明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久久才能为功;“人心齐,泰山移”,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全民参与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坚持的工作方法。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坚持全民共治”,“生态文明建设同每个人息息相关,每个人都应该做践行者、推动者。”“要加快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格局,更加有效地动员和凝聚各方面力量。”[12]如何实现全民共治的良好局面?习近平同志早在浙江工作期间就强调指出:要让生态文化扎根于全社会。他说,“要强化公民环境意识,推动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风尚。”[13]要“强化排污者责任。”“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14]
系统性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方法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品格与突出特征。这一思想体现在很多方面:
1. 从内容上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涵丰富,系统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和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三个重大问题。
2.从措施部署方面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涵盖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方方面面。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单打一”肯定不行,它是一场系统深刻的革命,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党的建设等各项工作,涵盖文化价值观、政绩观、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规划等各个方面。“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地位,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共进。”[15]“要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16]生态文明体系包括生态文化体系、生态经济体系、目标责任体系、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生态安全体系等五个方面。
3.从具体的方式方法层面看,习近平同志将中医治“未病”的理念运用到生态文明建设国家战略中。他创造性地提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并将其作为环境治理的基本遵循。他说,“要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17]2018年4月26日他在视察长江的时候,强调指出:“‘长江病了’,而且病得还不轻。治好‘长江病’,要科学运用中医整体观,追根溯源、诊断病因、找准病根、分类施策、系统治疗。”[18]
理论的价值在于回答时代课题、推动实践发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既源于实践, 又对指导实践产生强大作用,具有突出的实践性。
1.源于实践。习近平同志是从基层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多数人认为他的从政经历始于河北正定。从1985年习近平同志在河北正定担任县委书记,到2007年进中央政治局常委,期间有22年,习近平同志始终身处基层一线。既有在最穷的地方主政的经历,也有最富的地方主政的经历。丰富的基层经验,使得他的思想能够植根于脚下的这片土地,他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同样具有这样的特征,既具有极高的理论创新价值,同时又能够为基层百姓接受。
2.指导实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既高屋建瓴,又脚踏实地。他的思想十分丰富,有代表性的如他的“两山论”思想、“生态环境民生福祉”思想、“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与全球环境治理”思想。人类历史创造了很多文明成果和理论,其中很多理论属于孤芳自赏,有理论价值,但缺乏实践指导意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论上具有极高的价值,实践中具有极强的工作指导性。如他的“两山论”思想,越来越多的经济落后地区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走上了致富的快车道。如他的“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思想,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环境治理必须尊重自然,关注生态系统性保护,等等。
思想的作用在于指导实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于指导各级党员干部更好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正确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当前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应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习近平同志高度关注生态文明建设。翻开习近平同志的简历,可以发现他内心深处的生态情怀、绿色情怀。20世纪70年代中期,他在陕北梁家河担任大队书记,带领村民建起了陕西省第一座沼气池,此时他内心深处的生态情怀被唤醒;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担任河北正定县委书记。他在主持编制《正定市经济、技术和社会发展规划》时,坚持把“宁肯不要钱,也不要污染,严格防止污染搬家、污染下乡”这句话写了进去。20世纪80年代末,他来到福建宁德担任地委书记。针对宁德地处山区的特点,他提出“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宁德在闽东,他说,“什么时间闽东都绿了,什么时间闽东就富了。”2000年他在福建任省长,在那里他主持编制了我国第一部生态省的规划。2003年到2007年他在浙江担任省委书记,他的“生态与文明兴衰关系论”、“两山论”就是从这里走向全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从上到下发生了较大转变。2017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的主题是推动经济向高质量发展。围绕经济高质量发展,会议期间党中央重点部署八项工作任务,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其中一项。这样的安排释放出一种重要信号,那就是抓经济发展就要抓生态文明,抓生态文明也是抓经济发展。
提高站位,通俗地讲,就是要从讲政治的高度认识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部署,时刻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定“四个意识”。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提高站位,就是要认真领会并熟悉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法律规定、方针政策,尤其是认真领会并熟悉《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有关条款,绷紧环保问责这根弦。2016年7月以来,我国启动覆盖31个省市的中央环保督察,伴随中央环保督察工作的开展,环保部同时启动“环保问责”行动。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实施的新的“环保问责”条例,针对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各种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现象、针对实际工作中经济发展为环境保护让路和政府给环保违法行为充当“保护伞”的现象,实施严厉问责,具有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全过程追责、追责者有责、终身追责等特点。《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是近年来我国加强生态环保工作的一把“利剑”,实际工作中,每个党员干部都应提高认识,熟悉熟知,防止违规、触碰红线。
伴随《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的实施,基层干部和企业逐步认识到环保工作的重要性,对于落实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基本国策产生正向激励作用。与此同时,企业和各级党员干部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尤其是在新旧动能转换阵痛感大、转型压力较大的地区,在干部企业中间产生较多的质疑和不理解,疲于应付心理、“压力山大”的负面情绪因此产生。面对越来越严厉的环保压力,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应端正态度,做出正确的选择。第一,牢固树立红线意识,坚持红线刚性。第二,把压力变成机遇,与时俱进找办法。第三,学会并善于利用市场。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和把专业的事情交由专业人士来做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市场在环境保护、资源节约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用市场力量倒逼企业主动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事业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