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文本间的桥梁 在对比阅读中悟方法

2019-05-14 11:05傅婷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9年5期
关键词:桥梁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傅婷

摘 要:小学语文教材写人记事的记叙文居多。本文介绍了如何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过程中借助已学课文,通过比较发现课文之间的相同与不同,架起文本之间的桥梁,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桥梁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5-0123-01

小学教材中的课文大多以记叙文为主,而记叙文又以写人记事的居多,对这类文章教学进行探讨十分有必要。通常情况下写人必定写事,以事情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等,而写事也往往离不开写人,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如何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过程中借助已学课文,通过比较发现课文之间的相同与不同,架起文本之间的桥梁呢?本文以《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为例,对此进行了简要分析。

1 读顺,初识异同

导入过程中教师采用比较阅读法,出示文本异同点,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思考,辨析,从而掌握其中一般规律。学生在读中引发了思维冲击,初步产生了课题相同、文体相同的文章也会有不同之处的认知,为下文学习埋下了伏笔。

一读,理清故事情节。教学伊始,引导学生关注课题中的“和”字,让学生回忆这样的课文以前学过很多。像《大松树和小松树》《狼和鹿》《狐狸和乌鸦》,写的就是两者之间发生的故事。依据前课学习,说说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学生立刻想起这篇课文讲的就是爱因斯坦和一个小女孩多次相遇,小女孩教爱因斯坦穿戴和整理房间,两个人成为了好朋友这样一个故事,这样一来,本文情节大致理清。

二读,梳理写作线索。知晓故事情节后,引导学生再读课题。边读边回想课文内容,学生脑海就浮现出三年级学过的一篇课文《大作家的小老师》。文中小女孩娜塔莎天真可爱,让大作家萧伯纳认识到了“一个人不论取得多大成就,都不能自夸。对任何人,都应该平等相待,永远谦虚。”爱因斯坦是位大科学家,小女孩同样教会了他穿衣服,整理房间,她也是一位小老师。课文为何不以《大科学家的小老师》为题呢?对此疑问,让学生比较一下两文的异同,学生脑力产生激荡,立刻就能找到相同之处:内容上两个小女孩都是小老师,一个让大作家明白了做人要谦逊有礼,一个让大科学家懂得了如何打扮自己和整理房间。选材上都是采用了“以小见大”的方式,从生活小事入手,突出人物伟大品质。不同之处在于《大作家的小老师》只写了他们一次相遇,而《爱因斯坦和小女孩》却写到了多次相遇。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这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遇见的?在交流的过程中分别概括为“相撞”“相遇”“相邀”和“相处”,文章的写作顺序以及脉络一下子就清晰了。

三读,感知认识过程。在了解故事情节理清写作顺序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刚才梳理出的小标题,按照“初识”“熟识”和“深识”来给课文分一分层,学生在读与思的过程中就明白了,本文是按时间顺序介绍他们认识过程,就像《番茄太阳》中的卫宣利阿姨和明明一样,这两位年龄与身份都悬殊的人,也是一步一步从初识走向熟识,最后走向深识,从陌生变为熟悉的。

2 读清,熟辨详略

小女孩第一次撞见爱因斯坦,我们发现作者写得很具体,既有外貌描写又有穿着描写还有小女孩的心理描写。其实在第二小节中还写到了爱因斯坦的语言和动作。初识一个人,我们最先关注的肯定是他的外貌,老人的不修边幅的外貌与衣衫不整的穿着让小女孩印象深刻,所以也就没有太多地去关注他的言行举止了。

第二次相遇也写到爱因斯坦外貌,只是用“仍是衣衫不整”一笔带过。作者在此之所以没有再次具体描写,不仅因与上文重复了,也因随着认识加深,读者关注点在变化,两个陌生人有了第一次的交谈。作者借助大量动作与对话描写,让我们对爱因斯坦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他谦虚友善,还富有童心。

第三次相遇,作者并没有把外貌作为重点来写,仅用四个字“整整齐齐”就概括了,更多的是借用爱因斯坦工作室的环境描写,让我们发现小女孩与爱因斯坦的关系越来越亲密了,她走进了他的工作室,也走进了他的生活。

比较这三次相遇,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实践,不难发现,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相识相知的一个过程,初识,突出了外貌與穿着描写,略写了动作与语言;熟识,略写了外貌,突出了动作与语言;深识,借助外部环境描写,体现两人关系之情亲密无间。

3 读懂,深悉作用

同为外貌描写,它其出现位置也体现了作者独特用意。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这些语文文字背后的奥秘,在读中深刻知悉它的妙处所在。

《“番茄太阳”》《爱因斯坦和小女孩》《天游峰的扫路人》这三篇课文都是写了人与人之间的一个由陌生到熟悉的相识过程,在三篇课文中的外貌描写都值得品读。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中,爱因斯坦的外貌描写出现了“初识”相撞的那一刻,作者在描写是做到了言之有重点,他没有面面俱到,而是紧扣人物的特点来描写,这是一种表达的智慧。此外他还言之有顺序,在相撞的过程中,是以小女孩抬头仰望的视角,先写了爱因斯坦的胡子,再写了眼睛,最后写了头发。

《“番茄太阳”》一文明明的外貌描写出现在了“熟识”那一刻,初识明明她给我留下的印象就是爱笑、文静、柔柔弱弱,但是随着交往的深入,这个爱笑的小女孩让我原本灰暗的内心变得温暖起来,我渐渐喜欢上了这个爱笑的天使,所以我才会细细去端详她,而在描写时,作者紧扣漂亮这一关键词,抓住了明明的头发、皮肤、眉毛的特点展开描写,让人读着读着,眼前仿佛出现一个漂亮小姑娘。

《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的外貌描写共出现两次。第一处,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初识”老人那一刻,还没有任何的交谈,以为只是一个普通的扫路人,所以是粗看。第二处,是“打量”,为什么要“打量”,恰恰是与老人交谈后,与老人之间熟悉了之后,对老人的“乐观开朗、豁达开朗”的精神产生了钦佩之情,因此是细看。粗看和细看之间,有着作者对老人的情感上的变化。

总之,每一篇课文都不是一座孤岛,每一次语文学习都需教师架起一座座桥梁,帮助学生理清每篇课文与其它已学课文间的千丝万缕的关系,借助文本之间对比阅读,训练与提升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真正悟法得法,并在日后学习生活中学以致用,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猜你喜欢
桥梁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手拉手 共搭爱的桥梁
句子也需要桥梁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高性能砼在桥梁中的应用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用爱心架起希望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