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佳琦
摘要:在对经济学著作翻译的过程中,为保证经济学信息的准确传达,译者不仅要有丰富的词汇知识、翻译理论和实践知识,还要有术语意识。作为一个翻译初学者,在面对经济学术语的翻译时,往往一筹莫展,计无所出。那么,面对经济学术语时,采用哪种翻译策略,才能实现原语术语与目的语术语间正确的语际转换,达成准确的术语译名呢?本文通过对经济学术语分类及翻译策略的探究,期待对翻译工作者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经济学著作翻译;经济学术语;翻译策略
在对经济学著作翻译的过程中,为保证经济学信息的准确传达,译者不仅要有丰富的词汇知识、翻译理论和实践知识,还要有术语意识。作为一个翻译初学者,在面对经济学术语的翻译时,往往一筹莫展,计无所出。那么,采用哪種翻译策略,才能实现原语术语与目的语术语间正确的语际转换,达成准确的术语译名呢?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大批优秀的翻译学者在经济学术语翻译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经过不懈的努力,已经基本建立了标准化的经济学英语的翻译理论及翻译策略。
在常用的几种翻译策略中,直译是翻译实践中最经常使用的一种翻译策略。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使用者具有某些相同或相似的认知方式和认知结构,所以两种语言中部分隐喻的喻体是相同或相似的,因此两者具有很大的认同性。在翻译这类经济学术语时可以采用直译法。
笔者从历年经济学人杂志中挑选出759个术语进行分类。其中,在这些术语中,大部分是采用直译的翻译策略进行翻译的。
图表中的“绝对”、“比较”、“优势”、“成本”“资金”和“风险”等词语在汉语中很容易找到对应的词。因此,翻译人员只需要找到汉语中的这些对等词,将它们按适当的顺序组合展示给读者即可。
此外,在经济学术语中我们会发现众多由创建者命名的经济学术语,这类术语多采用音译。
这些术语通常由两部分组成:第一个词是发现、提议或创造者的名字,第二个词是定义性质或类别的词,如“理论”、“观点”和“法律”等术语。名称部分是直接的根据发音翻译。一般来说,当一个新经济学术语出现时,由于我们对它的内涵把握还不够准确和深入,往往为了应急而采用音译的方法。
此外,由于不同的民族有其独特的认知模式,所以源语与目的语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某些概念对应空缺,从而导致语言形式对应空缺。翻译这类隐喻词时可采用意译法,对原文词汇进行意象转换。在尤金·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指导下,意译法其实就是在找寻一种意义上的对等。
在两种情况下,意译策略是适用的。一、直译可能会混淆甚至误导读者,译者需要对其进行释义或补充。二、此术语在目标语中找不到逐字翻译的对等词。在这样的情况下,译者可以考虑编造一个新的词语。比如,在中国,“寡”可以意味着少数人,“寡不敌众”,而“头”可以意味着一个领导者,这两个字的结合很好地表达了其核心含义。这是一种“找不到则翻”的策略。这种译者的“创造性叛逆”行为,即“创译”,是研究译者的译入语文化意识和读者意识的切入点,更是一种值得借鉴的翻译策略。
在经济学术语的翻译过程中,缩略词的出现频率也较高,那么,翻译这些缩略词时我们要采用什么样的翻译策略呢?
缩略词是人类在自己的语言实践过程中,为了适应日常交际需要而创造出来的一种简便的语言形式。简单来说,缩略词的使用就是为了省略和简化。因此,经济学术语缩略词也是如此。这类缩略词一般不译。
在经济学术语的翻译过程中,“翻译的烙印”产生的术语不一致的现象,不仅影响了经济学的理论创新与健康发展,也给经济学界带来不少困惑。通过采用直译、音译、意译、不译、创译等翻译策略,方能实现各类原语术语的正确语际转换,达成准确的术语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