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艾长山 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 主任医师 教授
中医养生学是时间坐标轴上的生命全过程学说,随着中医科普进一步“变热”,也必将带领人们从不同角度来重新认知宇宙万物。中医学以时间为本位,自然整体地看待世界,坚持“尽人(物)之性”和“赞天地之化育”的行为原则,将高血压的问题放在中医学和中医养生学的维度上去研究,将有助于人们更客观地看待高血压、理智地管控血压,重新反思所谓的“高血压病是终生性疾病”“高血压病需要终生服药”等主流观点。
人体经历了千万年的发育和进化,人体具有相当强大的自稳态功能。正是由于人体具有调整和升高血压的能力,持久地给处于高处的大脑提供充足的血液和氧气,人类才能抬起头来,比其它动物更容易发现危险,从而保护自己不受伤害。血压的产生源于心脏在不停地做功,使血管内的血液按照一定方向地移动,心脏提供的原始动力,首先要克服来自血液本身和血管的阻力,其次是为血液前进和上升两个方向上提供动能和势能。
血压增高原本是人类进化的结果,人类由爬行到直立行走,抬高头部需要升高血压以满足其供血,其它身体矮小和爬行动物当然没有必要制造这样高压力的血液。当头部位置明显高于心脏时,机体做功便会增大,血压增加,以保证头部对血液和氧气的需求,尤其是人类这样大脑高度发达的器官,机体必然要调整各组织器官以首先确保其对血液和氧气的需求。从这个角度上看,血压增高是人类进化的产物,对大脑和机体更具积极意义。
高血压只是一种状态,高血压也并非终身性疾病。导致血压增高必有其原因,不可以将目前患者数量激增的血高血压全部归咎于遗传因素,或者因为原因不好找便推托为原因不清而不予理睬。必须承认其原因的复杂性,可以是多种原因叠加,也可以是单一的原因,既然血压已经升高,则自有其原因,因而就不应该称之为“原发性”。
高血压的危害可以说是“有口皆碑”,仿佛高血压一下子成了万恶之源,过于宣传和夸大了高血压的危害,显得有失偏颇。
事实上,在一些情况下,高血压对身体是有益的。例如:心脏和大血管的发育早期即达到某种相对平稳的状态,虽然后期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人的体重有明显的增加,当超过某个限度时,心脏和大血管在常规状态下做功明显满足不了明显增多的体重细胞对血氧的需求,这时人体通过调整提高供血的压力,使增多出来的这部分人体组织也能获得供应,这也是过度肥胖必然导致高血压的原理。老年人脑动脉硬化严重时,存在不同程度的脑血管狭窄,在直立状态下,大脑位置较高,所谓的正常血压所能提供的血氧不能满足大脑的需求,只有适当提高输出的血液压力,才能有足量的血液通过狭窄的管道到达大脑。脑梗死急性期,适当高的血压,有利于通过梗塞区附近的血管代偿供血,以尽可能给中间状态的脑细胞输送血液和氧气。
综上,应当辩证地认识高血压。任何一件事情都具有两面性,血压也一样。血压增高有时也是身体的必须,我们应当适当地听从身体的感受,了解身体的感受,学会用身体去思考,而不是偏信大脑的判断。
根据血压形成的原理,现代医学的降压方法大概可以划分为以下四种:放血、利尿、扩血管、降低心功能。其中放血和利尿两种措施通过直接减少循环血容量而降压容易被理解。降低心功能(减慢心率和降低心肌收缩力)也是一种有效的降低血压的措施。临床被大量使用的方法是扩血管的方
法,短期内确实有效,但远期效果
有待商榷。这是由于扩血管药只是暂时地将循环系统中造成高血压的多余的血液分配到了体循环的小血管当中(包括体内的临时储血器官)而已,而人体这种应急平衡储备血液的能力毕竟是有限度的,当这种能力达到极限时,使用再多的扩血管药恐怕也不能将循环系统中的血液再分流了。
由于生活压力大、生活方式不正确等而导致了代谢综合征、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高血尿酸、脂肪肝、肥胖以及诸多的心理问题。很显然,不去改变生活方式,不去改变体质,反而舍本求末去简单地降脂、降糖、降压,虽短期内可能有一定效果,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中医学提倡治未病和自然疗法,主张养重于治,中医体质学说强调要想防止疾病的发生就要调整体质,使之处于一种平和的状态。可采取的手段包括:适量的运动、控制饮食、保持良好的心态、使用药物或药膳的方法纠正偏颇体质。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危险期采取措施快速控制血压,危险期过后,针对危险因素给与多维度的干预措施,调理体质,恢复体质的平和状态。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根本的控制血压的目的。(作者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