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利用情境教学理解建构加法概念

2019-05-13 09:14孙晓平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19年5期
关键词:反思情境教学

孙晓平

【摘要】  怎样帮助 学生建构加法概念,教师要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做一做、画一画、摆一摆、数一数等丰富的数学活动中经历从具体情境到抽象算式的归纳抽象过程,逐步体验理解加法的本质,实现加法概念的建构。

【关键词】  情境教学 建构加法概念 教学片段 反思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加与减》第一课时《一共有多少》。

二、課前思考

《一共有多少》是一年级学生学习加法的起始课。由于绝大部分学生在幼儿园中已接受了数学的启蒙教育,有相当部分学生已经会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但是学生是否真的理解加法的意义呢?课前进行调查,发现计算3+2等于几对于他们来说没有什么困难,很多学生不用数就知道,但调查学生哪些问题要用3+2来解决,很多学生不会用语言描述,他们对加法的意义似懂非懂。怎样帮助学生理解加法意义,建构加法概念?结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课中我创设了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借助做一做、画一画、数一数等活动,鼓励学生勤于动脑,大胆表达,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加法的意义,有效达成加法概念的建构。

三、课堂写真

有多少支铅笔(初步感知加法的意义)

师:老师今天就带来一些崭新的铅笔。看,老师在做什么?

师:谁来说说老师刚才是怎么做的?

生1:老师一只手拿了3只铅笔,另一只手拿了两只铅笔,然后把两只铅笔合在一起。(学生回答时,教师配合再次做刚才的动作)

师:你们会不会像老师一样做呢?(全班同学模仿老师的动作,边做边说。)

师:你们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1:一只手拿3支笔,一只手拿2支笔,一共有多少支铅笔?

生2:一只手拿3支笔,一只手拿2支笔,合起来是5支笔。

(学生边做动作边描述问题)

师:一共有多少只铅笔呢?(5支)你怎么知道有5支。

生1:2+3=5

师:你的意思是说把3支铅笔和2支铅笔合起来就是要把3和2加起来,真好,那这个5是怎么得来的呢?

生1:一支一支数出来的。

师:数给大家看看。

师:还有不同的数法吗?

生2:我是从3数的。

师:你为什么要从3数起呢?

生2:因为我已经知道这边有3支,我就接着从3数起。

师:孩子们,和前面那个小朋友从1数到5相比,你们觉着哪种方法数起来更快一些。

生:从3往后数更快些。

有多少只熊猫(进一步体验加法的意义)

课件出示情境图,学生找数学信息。

生:有3只熊猫在吃竹叶,有2只熊猫在玩皮球。

师:你们能提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3只熊猫在吃竹叶,2只熊猫在玩皮球,一共有多少只熊猫?

师:一共有几只小熊猫?同学们能不能用圆形代替熊猫画一画,数一数。

(学生动手画一画,数一数,同伴交流后再全班交流)

生1:我先画3个圆片,再画2个圆片,一共是5个圆片。

师:这里哪几个圆片表示3只熊猫,哪几个圆片表示两只熊猫?

生1:前3个圆片代表吃竹叶的3只熊猫,后2个圆片代表玩皮球的2只小熊猫。

生2:老师,我的画法一眼就能看清哪是3只熊猫,哪是2只熊猫!(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画法)

师:确实看得更明白了。你们是怎么数出一共5只的?

生2:我是从3数起的,已经知道这边有3只,就不用再数了,3、4、5。

师:你已经学会了前面学习的方法,真棒,学得多快啊。

生3:我是从2数起的,先看右边有2只,2、3、4、5。

师:同学们,他从右边的2个数起行吗?

生4:行,不过,我觉得从左边的3个数起更快,只需要数3下,从右边的两个数起要数4下了。

师:你真善于开动脑筋,会比较方法的好坏了,不过今天这位同学能想到从2数起的方法,我觉得也很了不起哦。

……

师:刚才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有的是求一共拿了几块橡皮,有的是讲来了几辆小汽车,有的是问开了几朵花,有的是说一共有几本课外书,为什么它们都可以用3+2可以来解决了?

生3:虽然说的事情不一样,但是表示的意思是一样的,都是把3个和2个合起来,所以都是用3+2=5来表示。

师:数学真奇妙,同样的数字、算式能表示那么多的事。

四、课后解析

(一)用好情境,学提加法问题,初步体验合并意义

教材创设了有几只铅笔和有几只熊猫两个完全同构的问题情境,“有几支铅笔”与学生现实生活紧密相联,易使学生产生亲近感,“有几只熊猫”富有儿童情趣,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如何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这两个情境?结合我班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实际认知水平,我将“有几支铅笔”的情境用连续的动作演示出来,引导学生用完整的话描述教师的动作,并进行模仿。静止 的画面动态化、直观化,语言、动作的相互配合,使学生对“合起来”有了具体的动作感知和思维认知,后面提数学问题便水到渠成。有了第一个情境的学习基础,在出示“有几只熊猫”的情境图后,学生轻轻松松看懂了图意,并提出了正确而完整的数学问题,初步感知了加法的意义,即把两部分合起来。

(二)动手做、数、画,探究算法,厚积对加法意义的认识

情境一中,借助铅笔实物数给大家看,学生有了对“从3往后数”的初次体验,而“从3往后数”也让学生认识到要把后面的2个合并到前3个中,这实际既是对情境的理解,也是对加法意义的进一步体验。情境二中,教师放手让学生用圆形符号代替熊猫画一画,数一数,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出多种算法,有从3往后数的,有从2往后一个一个数的,还有从2往后数2个,再数1个的方法,虽然方法不尽相同,但都体现了“往后数”的计算策略,体现了要把后面的数合并到前面的数的思想方法。由开始的将铅笔合起来的动作到用圆形代替熊猫画一画的符号表征,学生思维逐步抽象,对加法意义的认识逐步深入。

(三)抽象算式,寻找原型,实现加法概念建构

教师重视学生对加法意义的体验与感知,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理解情境图,画一画、数一数,在学生对合并意义有了较深入的感知后,再抽象出算式,这时学生才真正理解了加法算式所表示的含义。教师的有效追问,有效促进了学生思维提升,认识上的飞跃。

猜你喜欢
反思情境教学
探究情境教学与高中语文阅读课堂的融合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情境教学模式探究
浅析情境教学法在中职会计课堂中的应用价值
高职《园林规划设计》示范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英语情境教学中的问题探析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