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勇
【关键词】双手胸前传接球;运动中学;组合中练;比赛中用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19-0077-03
2018年11月,笔者参加了第30届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颁奖活动,并在其中的教学展示环节执教了一节初中体育课“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笔者在体育教学中主张“教学无痕”,这里的“教学无痕”是指在教学中将教学的目的、要求等隐藏起来,通过迂回、侧击、间接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知识、掌握技术、发展体能。基于这一理念,笔者在设计“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这一课时,根据球类项目的特征,遵循“学以致用”的原则,以《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的“在比赛中会运用技术”为引领,在“运用”视角下对“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进行设计。课堂上通过游戏和组合等方法,让学生在组合、游戏情境中,充满兴趣地学习技术,感悟比赛意识,最终实现技术、体能和运用的同步发展。
“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是七年级《体育与健康》的教学内容,有一定的技术难度,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该内容是小篮球双手传接球的延续,学好该教材能为以后学习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奠定基础,因此,该内容在篮球传球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作用。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在本学期安排一个单元进行教学,单元共5次课,本课是单元第一次课,新授课。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包括传球与接球,传球的重点是持球动作,接球的重点是用正确姿势主动迎球。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技术基础、心理特点等,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和出发点。笔者所教班级共44人,男女各半。从教材的逻辑上分析,小学阶段学生应该已经接触过小篮球的双手胸前传接球,但从现实了解来看,大部分学生并未接触双手胸前传接球,只有一部分男生平时爱好篮球,有一定的传球基础,但技术不规范。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要低。此外,学生之间的技术基础、接受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别。因此本课在教学目标的确定、教法与学法的选择等方面应体现个体差异。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有一定的技术難度,预计学生容易犯的传球错误有很多。其中大多数学生传球时容易犯的错误是持球动作和传球力度不对,接球时没缓冲,因此,传球的难点是协调用力,接球的难点是引球缓冲。
1.认知目标:通过教学,学生建立正确的双手胸前传接球的动作概念,能记住和说出双手胸前传接球的动作要点,了解其有关知识。
2.技能目标:通过教学,70%的学生在传球时能做到准备姿势正确、用力协调、力量适度,接球能迎球缓冲,30%左右的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完成动作。发展协调、灵敏等素质。
3.情感目标:在教学中,学生能服从教师的指令性要求,在分组练习中具有合作的意识和行为,能相互反馈与评价,共同进步。
1.准备部分。
要求学生呈四列横队集合。进行队列队形练习:跑步走—立定。学生四列横队散开,进行球性练习。做专项准备活动:双手运球和抛接球。
【设计意图】3分钟左右的持续球性练习,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练习情绪,而且活动了学生的肢体,发展了学生的体能;专项准备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体验“翻腕”和“接球缓冲的感觉”,为基本部分做好铺垫。
2.学习双手胸前传接球。
(1)持球动作模仿练习。要求:持球在胸前,两肘自然下垂。学生进行持球动作模仿练习:原地持球练习、抛接球持球练习、原地运球持球练习。(教师注意提醒传球要点:蹬、伸、翻、拨;接球要点:迎球、引球。)
(2)近距离传接球练习。要求:用力协调、接球时主动迎球和后引。
(3)“原地运球+传接球”组合练习。要求:衔接紧密,不犯规。
(4)“传接球+投篮”组合练习。要求:衔接紧密,不犯规。
(5)“移动+传接球”组合练习。要求:遵守游戏规则,传接球时动作正确。
【设计意图】持球动作是本课的重点之一,为了解决该重点,本课通过原地持球、抛球后持球、运球后持球等多种方法让学生掌握持球动作。将学生以前学过的技术与传接球组合,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练习兴趣,巩固技术,发展体能,同时还突出了传接球在游戏中的运用。
3.体能练习。
(1)俯撑猜拳。教师讲解游戏的方法与规则,并组织学生练习。
(2)俯撑传球比多。学生理解游戏方法、规则,积极参与游戏,遵守规则。
【设计意图】针对主教材练习密度高、运动负荷大的特点,辅教材选择发展上肢力量的游戏,激发了学生的练习兴趣,体现了全面发展的原则。
4.结束部分。
教师组织学生放松,播放音乐,让学生随音乐放松身心。教师总结本课学练情况。安排学生归还器材。
【设计意图】学生跟着教师在音乐的伴奏下放松身心,调节情绪。
本课紧紧围绕“教学无痕”的主张展开。
1.队形运用“无痕”。
本课的队形是四列横队散开,在准备部分,学生采用四列横队进行球性练习,在基本部分,学生利用四列横队进行学习,在辅教材部分,学生利用该队形进行游戏,在结束部分,学生利用该队形进行放松。整堂课是一个队形到底,减少了环节与环节转换时队伍调动的时间,增加了课的练习密度,提高了课的练习效果。
2.重点解决“无痕”。
本课的重点是“传球的持球动作”,针对该重点,笔者在两人传接球中采取互评法解决,方法是:无球学生喊口令,口令是“预备”“传”,要求喊“预备”时检查持球学生是否正确,如果正确就点头肯定,如果不对就指出。这样要求的目的是及时强化和纠正学生的动作,让重点在不知不觉中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