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凌 李京诚 赖颖慧 王亚丽 于冉
摘 要:家庭体育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推进家庭体育实践,应处理好家庭体育与学校体育的关系、家庭体育整体要求与个别差异的关系、家庭体育文化建设与实践推进的关系、家庭体育锻炼科学性与趣味性的关系。
关键词:家庭体育;学校体育;锻炼行为;锻炼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9)04-0024-02
2015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家庭教育的主要作用及实施要点。随着政策领域和社会生活领域对学校体育和青少年体质问题的关注,家庭体育逐渐成为学校体育研究领域和实践领域讨论的热点问题。2018年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提出体育与健康课也要有家庭作业,“通过场地、师资、经费方面的扶持,鼓励学校、学生、家长参与到体育锻炼之中,补齐学校体育这块教育短板”,再次将家庭体育推向社会各界舆论的关注焦点。目前,已有研究集中在家庭体育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家庭体育实施的现状以及家庭体育锻炼的方法手段等,但缺乏对家庭体育开展的根本性问题的讨论。本研究认为在探讨家庭体育如何实施这一问题之前,应先厘清四个基本理论问题:家庭体育与学校体育的关系、家庭体育锻炼科学性与趣味性的关系、家庭体育整体要求与个别差异的关系、家庭体育文化建设与实践推进的关系。
一、处理好家庭体育与学校体育的关系
家庭体育与学校体育有着“体育”的共同属性,两者发展的逻辑起点和归宿都是通过加强青少年的身体锻炼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但是家庭体育属于社会体育的范畴,与学校体育在实践目标、实践路径、实践条件等方面有着本质的不同。因此在实践过程中,一方面要从“体育”的视角,把握两者的共性;另一方面需要基于两者的差异,充分发挥家庭体育和学校体育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资源整合。但是,当前推进家庭体育的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例如家庭开展体育锻炼的行为缺乏科学指导,存在安全隐患;体育教师提出家庭锻炼的要求时得不到家长的配合,甚至遭到家长的反对;家庭体育锻炼的要求有时与学校体育锻炼的要求相悖,影响青少年体育锻炼的效果等。因此,推进家庭体育锻炼实践,第一步要处理好家庭体育与学校体育的关系。
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首先应建立家庭体育与学校体育的沟通平台,尤其是顺畅体育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渠道,促进相互知悉与理解,家长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学校体育的发展战略与要求,学校管理者和体育教师能够更全面地掌握家庭体育资源的概况以及家长的诉求;其次,在政策引领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学校对家庭体育的指导,家庭体育的发展不是某个家庭、某个学校的行为,而是一个具有教育战略意义的社会行为,因此需要相关政策作为引领,与此同时家庭体育的发展不应是一个被炒作的“话题”,应该与学校体育一样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推进过程;再其次,学校对家庭体育工作的指导应以调研为基础,建立家庭体育状况与资源的数据库,如此才能提升政策制定的科学性以及实践推广的有效性;最后,应充分挖掘家庭体育资源,丰富青少年体育锻炼的形式与内容,同时可以弥补学校体育资源的不足。
二、处理好家庭体育整体要求与个别差异的关系
虽然家庭体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但是并没有积淀出规律性的实践经验。当前社会,家庭体育多以家庭为单位,主要是体现为个体行为,因缺少政策的引领,造成了家庭体育整体发展滞后、局部发展参差不齐的局面。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民素质不断提升,家庭及其成员对体育及健康的认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使得家庭体育一方面对进一步发展有着诸多诉求,另一方面因环境制约停滞不前。按照教育生态学的观点,家庭体育发展的系统应由国家体育政策及文化环境、社会体育环境、学校体育环境、家庭微观环境等环境要素构成,其中国家体育政策环境属于“外环境”范畴,应先行于家庭体育实践的推广。因此,当前家庭体育的发展亟须相关政策的整体部署,从政策角度为家庭体育提供方向指引与发展要求,同时在政策上予以相关条件的支持。
在此基础上,家庭体育的推进应因地、因家制宜,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差异,家庭体育的实施要求要有层次、有区分;同时,不同家庭的情况有所不同,包括家庭经济水平、家庭成员工作性质、家庭成员构成等,因此家庭体育的发展在以青少年为主要核心的基础上,要兼顾大多数家庭的基本情况,从国家与社会层面为更多家庭提供便利条件。
三、处理好家庭体育文化建设与实践推进的关系
家庭体育实践的过程容易陷入两个误区,一是“功利化”的误区,二是“盲目化”的误区。目前,社会上青少年体育课外培训资源非常丰富,也成为家庭体育可利用的重要资源。一部分家长为孩子选择体育课外辅导的目的是能够“拿奖牌”“应付中考”等,一方面家长过度依赖学校体育和课外体育培训,造成了家长在家庭体育中的缺席,另一方面也背离了家庭体育的初衷。家庭体育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促进终身体育意识及习惯的培养,功利化的导向不仅不利于终身体育观念的培养,而且容易削弱青少年身体锻炼的内部动机。“盲目化”的误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看到別人的孩子练什么,也要求自己的孩子练,忽视了不同个体之间的身体条件差异和兴趣差异,以及个体的自主选择需求;二是为了达到所谓的“目标”或“成绩”,忽视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造成运动损伤或厌学情绪,进而对青少年的身体发育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在推进家庭体育实践的过程中,要注重家庭体育文化建设,从社会、学校、社区等多方面建设体育文化,使人们对体育形成正确的认识,使得家庭成员能够认识到体育的育人价值、家庭体育的重要地位、体育精神的内涵、身体锻炼的规律等,做到文化与锻炼行为的齐头并进,才能使得家庭体育锻炼成为一个可持续的家庭行为。单有文化建设,容易止于口号、形式化的陷阱,过度追求实践效果,容易偏离本质与方向,因此家庭体育文化加深与实践推进是一个并举的过程。
四、处理好家庭体育锻炼科学性与趣味性的关系
与学校体育相比,家庭体育推进缺乏科学的知识与技能基础,缺乏对青少年身体与心理特点的准确把握。一方面,应通过有组织、有系统、有计划的书籍指导、课程指导向家长普及相关科学知识,相关知识的普及应通俗易懂、便于掌握;从家庭角度,能够基于季节、气候、场地条件科学安排锻炼计划,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参加多种形式的体育锻炼。另一方面,家庭体育应注重趣味性的要素,趣味性能够促进青少年运动兴趣的养成。青少年运动兴趣的来源是其内部动机,内部动机是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的心理基础,依据自我决定理论,激发青少年的内部动机需要满足其自主的需要、能力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家庭体育实践的过程中应科学把握学生心理特点,抓住青少年的兴趣敏感点,满足青少年的心理需求,进而激发青少年的内部动机,促进青少年自愿、自主、持续地参加家庭体育锻炼。
注: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科研专项重点课题:青少年体能素质“课课练”持续与拓展研究(16TY1130052A)
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供给侧改革视角下首都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研究(18JYC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