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程开发中的国际理解教育渗透

2019-05-13 01:44黄敏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历史课程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自信

黄敏

【关键词】历史课程;国际理解;文化自信;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19-0071-02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树立正确的文化观。”该标准彰显了高中历史学科以其独特的学科内容,在践行“国际理解教育”、提升中学生“国际理解”素养过程中无可替代的学科育人价值。

因此,核心素养培育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应该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重视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培育,通过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开发以及校本课程的特色化开发,将核心素养的价值要求渗透到学科教学中,让历史教学真正担负起对学生的发展进行精神引领和价值塑造的功能,以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基于国际理解教育的歷史校本课程开发

在国际理解视野下,我校高中历史组开发构建的国际理解教育实践活动课程群,实现了历史学科教学的重构。该课程的目标在于鼓励学生拓展国际视野,认识多彩世界、欣赏多元文明、涵育世界公民素养,让历史在鲜活的学科实践活动中重现生机,让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

1.民国服饰与文化体验。

“民国服饰与文化”这门课程正是通过民国服饰这一载体来研究民国时期中国历史文化的演变,感受时代生活的变迁。这一课程中,学生以民国服饰为研究对象,围绕服饰去了解民国时期的社会转型以及中外文化的碰撞、交流与融合,加深了对民国时期历史文化的理解。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了解了民国服饰文化发展的史实,更进一步认识到社会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并且学生通过亲自试穿民国服饰(旗袍、学生装等),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验到了旗袍等服装的优美典雅,认识到旗袍现在已不单单是服饰,更是时代的缩影,是中华文化的象征。在课堂上,通过合作探究,增强了学生间的合作精神,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提高,语言表达、信息搜索、文字撰写等方面的能力亦有所提升,对今后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2.历史剧创作与表演。

我校历史组开设了“中学生历史剧的创作与表演”校本课程,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剧本创作。例如2016年的历史剧创作的主题是“‘一带一路与文明融合”;2018年的剧本主题是“战争与和平”,都较好地契合了国际理解教育的基本理念。历史剧题材广泛,通过历史剧的创作,充分体现了学生对世界多元文化的理解,让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创设真实历史情境,展现多姿多彩的世界历史文化。如一名学生创作的剧本《英雄与逝者》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1945年7月,奥本海默带领团队研制出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8月,美国士兵费雷比成为史上第一位原子弹投弹手。随后二战结束,然而原子弹带来的毁灭性打击却从未消退。在剧本中,作者抛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科学家与投弹手,他们的身上是英雄的光环,但站立在逝者身上的英雄,还是英雄吗?从国际理解教育的视野来看,该剧本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学生对历史价值问题的深度思考。这种对战争问题的深入思考,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感和理性思考人类问题的能力。

3.世界文化遗产漫谈与研学旅行。

“世界文化遗产漫谈与研学旅行”这一课程力求在国际视野的背景下凸显文化遗产的世界意义和文明价值,借此帮助学生理解多元文化,涵育文化修养,拓展国际视野。该课程在国际理解教育背景下,依托丰富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对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中国及世界物质文化遗产有所了解,以敬仰、欣赏的态度领悟多元文明的魅力。该课程让学生走出校园,去实地体验和探究,通过以中国的文化遗产为主题的研学旅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研学路上,历史、地理、美术、音乐多学科的融合,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了学生对不同文明的理解,让他们看到世界的多样性,从而以更加包容的态度对待世界,以文明互鉴的视角认识不同文明。

二、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实施的价值阐释

未来世界的命运掌握在年轻一代人手中,如何引导年轻一代形成正确的文明价值认同,消除国际误解,促成国际了解、国际宽容,为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文明交流做出应有的贡献,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重点关注的问题。当前,世界冲突不断,各国矛盾纷争频繁,教育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并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是国际理解教育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在全球化飞速发展的时代,面对经济发展、环境污染、能源短缺等问题,单个国家或地区已经无法面对种种危机与挑战,合作与共赢才是最终的出路,即必须结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这样的时代主题下,教育要担负起责任,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国际理解的理念,让新时代的青年更多的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成为有担当的世界公民。

当然,国际理解教育一方面需要正确认识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培育世界公民素养;另一方面需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青年一代的文化自信。我们认为只有尊重和认同本民族文化,才能更好地去尊重和理解不同民族、地域、国家的文化。通过国际理解教育增强年轻一代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同样是国际理解教育的重要使命。

【参考文献】

[1]熊梅,李水霞.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设计[J].教育研究,2010(1):50-55.

[2]翁文艳.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构建[J].课程·教材·教法,2004(11):92-96.

[3]陈红,何妮妮.试析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2010(2):72-77.

猜你喜欢
历史课程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自信
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中韩历史课程设置比较
谈高中课改下历史课程的构建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