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秀丽
[摘 要] 素质教育的实施以及新课改的深化,使得小学教学中教学方式越来越丰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小学语文教育中朗读教学是文字基础性非常强的教学方式,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小学生的自制能力比较弱,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做好对朗读的引导,通过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明确朗读要求、合理安排朗读时间等,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
[关键词] 小学语文;朗读;必要性;教学策略
小学生可以通过语言的练习加强对文字的理解,积累语感,形成良好的语言逻辑。通过口语教学,加强对文章的朗读,提升学生的基本认知和理解能力。
一、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必要性
首先,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语言学习的初级阶段,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强,而且善于模仿,朗读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对学生的学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通过长时间的朗读训练也有利于学生的语文思维的强化和语感的培养,帮助学生养成热爱阅读的良好习惯[1]。
其次,通过朗读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对同一篇文章的反复阅读有利于学生强化对作者思想以及文章主题的体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完善学生的思考方式,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再次,朗读是语言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当前的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来看,教学一般是以班为单位,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有利于为一些胆怯、内向的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帮助学生克服胆怯的心理和语言表达障碍。
此外,朗读的过程也是学生对文章词句的理解以及文章结构分析的过程,学生在对语言有了一定的积累和掌握后,可以将朗读的语言丰富自身语言体系,并将其应用到语文的写作以及日常的交流中,提升语文知识的实用性。
最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使得其在语文知识的初期学习中理解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都相对较弱,必须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而朗读教学有利于指导学生的学习,为学生的语言发展奠定基础,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和表达能力。同时在语文教材内容的学习中,需要坚持以正确的思想为导向,朗读材料需要结构科学,语言优美,并具有严谨性,有利于对学生智力的开发,使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能感受到文字的魅力,理解作者的情感,提升学生语言的学习和鉴赏能力[2]。
二、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教学策略
(一)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与传统的教学不同,不能一味地对文章进行阅读,还需要了解和掌握相应的语言技巧,所以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做好示范,同时为学生讲述文章的主旨。教师在课文的字词句和段落的阅读中,需要先认识到朗读教学的重要性。首先,先培养学生的语感,朗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进行独立阅读,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和氛围,使学生更好地阅读,并理解文章的意思。同时注重关键词的理解,通过抑扬顿挫的阅读,抓住文章的重点。
比如,在《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的阅读中,学生对狐狸以及乌鸦这些小动物比较感兴趣,因此教师就可以利用这种对动物的兴趣引导学生理解故事背后的道理。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分角色阅读,使学生通过这种角色扮演的方式理解狐狸和乌鸦真正的思想和心态。这种朗读氛围的营造,有利于引导学生对文章的细读。
在朗读的过程中必须要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加强对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加深学生对文章字词的理解。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根据学生的兴趣,为学生的学习预留充足的时间,使学生能够主动分析文章。教师需引导学生们对句子以及关键词的掌握,提升学生们的用词准确性,通过对字词句的层层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整篇文章的意义。
(二)使朗读学以致用
小学生都具有喜爱阅读的天性,同时朗读与写作本身具有紧密的联系性,通过写作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学生在对一篇课文进行朗读和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的写作体验过程[3]。教师需要帮助学生了解朗读与写作间的关联性,朗读需要基于一篇文章的创作,如果写出的文章能够供人朗读且具有良好的意境那么说明写作是成功的,而能够写出这种文章的人,也必定能够与人进行良好的交流。学生在作文的写作过程中,也需要善于对優美字词进行应用,并学会举一反三。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文章的学习需要以文章的朗读为基础,在朗读的过程中可以促进学生与作者间的思想交流。学生通过朗读的方式了解文章需要表达的意思,但是对于低学龄段的学生来说,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同时,再通过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通过对文章有感情的阅读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比如在《枫桥夜泊》这首诗歌的朗读中,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情景,使学生感受诗中对愁眠的思绪,并体会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意境。适当引导学生设身处地感受诗人的心情。最后,通过自主朗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三)明确朗读要求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作为教学的指导者,首先需要提升自身对朗读的认知,并对朗读的目的和要求进行明确。小学语文是学生语文学科体系学习的基础,有利于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同时教师还需要清楚地认识一件事,在朗读的教学中必须要打破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加强对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视。首先,对朗读提出清晰的要求,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小学生在刚接触朗读教学的过程中,无法有效地掌握朗读的学习规律,在朗读中会存在不认真等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必须要先提出要求,要求学生先通篇朗读一遍文章,并保证每个字发音的准确性,同时不得随意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删减或者修改。在完成基本阅读后,教师再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同时,教师需要对朗读教学目的进行明确,使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能够带着问题朗读,但是由于部分教师对朗读的认识不足,在朗读教学过程中只会机械朗读,导致对朗读的认识存在偏差。所以教师必须要明确通过朗读有利于对文章内容的深刻理解,使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能够保持认真、严谨的态度。比如在《一面五星红旗》这篇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先要求学生自主朗读文章,同时对文章中不认识的字词进行标注。在学生阅读完成后,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要拒绝换五星红旗呢?”然后引导学生再次进行朗读,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文章中蕴含的爱国思想。
(四)合理安排朗读时间
通过对当前的朗读教学分析可见,大部分小学为学生预留的朗读时间并不充分,而且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很多学生在自主朗读完课文后往往没有思考时间,因此教师必须要做好对朗读时间的分配,为学生的朗读做好准备,引导学生认真、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两遍以上,而且不能流于形式。同时教师在朗读时间的安排上,不能简单地根据年级以及教学目的等盲目地安排时间,防止无法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比如,一年级的教学目标是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包括汉字的书写,识字以及对文章的标准阅读等,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需要严格根据这个目的进行,适当增加阅读的时间,注重学生对生字以及拼音的掌握。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是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的基础,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要加强对朗读教学的重视,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加强交流做到学以致用,提升对朗读的认知,明确朗读要求,并合理地安排朗读的时间,使学生掌握朗读的技巧,提升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嵇爱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研究[J].散文百家(下),2018,(11):79.
[2]赵冬梅.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探究[J].科教导刊-电子版(上旬),2018,(09):124.
[3]李萍.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探究[J].人文之友,2018,(10):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