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政治认同建构的红色文化教育路径

2019-05-13 01:45朱毅陈世润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教育路径政治认同红色文化

朱毅 陈世润

[摘   要] 政治认同是思想政治学科所凝练的四大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培养政治认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的培育在多元文化背景之下面临巨大挑战,合理开发和利用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开辟高中生政治认同建构的红色文化教育路径是中学思政教育实践探索中的一次极具价值的选择。

[关键词] 政治认同;高中生;红色文化;教育路径

政治认同是思想政治学科所凝练的四大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培养政治认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新的历史时期下,以人为本,发挥人才的关键性作用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性力量。高中生对党和国家的政治认同关系到党长期执政的后备人才基础是否稳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否有接班人。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的培育在多元文化背景之下面临巨大挑战,合理开发和利用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开辟高中生政治认同建构的红色文化教育路径是中学思政教育实践探索中的一次极具价值的选择。

一、高中生政治认同建构的必要性与困难性

解析《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可以看到“从具体内容来说,政治认同包括四个主要方面:对领导力量的认可;对根本道路和制度的认可;对国家、民族和文化的认可;对价值观的认同。”[1] 高中阶段作为基础教育迈向高等教育的承启阶段,是个人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该阶段学生的政治认同建构是关系到国家和个人长远发展的重要问题。高中生政治认同建构过程不应是理论知识的简单相加、累积,而应基于政治认同的心理机制,以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意志、政治信念及政治行为这五个层面的心理结构为基础。无论是从国家层面还是个人层面来看,高中生政治认同的建构绝对必要,但整个建构道路却充满荆棘。

(一)建构之必要

一方面,政治认同的建构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是新时代国家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就社会个体而言,对国家、政治制度的认同程度高,参与政治活动的积极性也会随之提高。国家政局的稳定和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依赖于社会个体的向心力,而政治认同正是凝聚力形成的关键因素。高中学生是国家构成的年轻群体力量,是待发展的潜在政治力量,他们思想政治觉悟的高低、政治素养的有无都关系着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和谐稳定。纵观我国人才培养机制,高中教育是人才系统性教育的重要环节,高中阶段是思想幼芽快速萌发期,在高中阶段强化学生政治认同观念、增强政治认同感,是高中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保持不偏离的重要思想保证。对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的培育是中学思政教育的重中之重,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内在需求。少年强则国强,高中生政治认同的建构有助于他们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正确理解和认可,有助于他们树立崇高的政治理想,有助于他们形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而奋斗的决心和勇气。

另一方面,政治认同的建构是优秀政治品质形成的核心要素,是新时代责任担当一代的必然追求。受年龄、认知水平及人生阅历的影响,在面对多元文化和西方思潮冲击之下,部分高中生的政治立场容易动摇、政治鉴别力容易弱化。通过建构政治认同,能够帮助高中生在思想博弈中解答困惑、在价值迷惘中确定立场。整个政治认同建构过程充满理性思考,理性精神在其中孕育,它有助于学生认清多元性带给自我成长的特殊意义,有助于学生养成诸如爱国、诚信、友善、正义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相一致的优秀政治品质。政治认同建构是高中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前提和基础,“政治认同培育能够帮助中学生未来进入社会后自觉地从自身的政治主体地位出发,实现个人在政治领域的自主,承担起作为政治共同体一员的自律责任。”[2]与此同时,政治认同建构能够帮助学生将关注聚焦于公共性,以公共利益为准则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自觉且本能地肩负起属于自己的社会责任,力争成为有担当、有抱负的新一代。

(二)建构之困难

一方面,分析阻碍政治认同建构的客观因素。社会文化生活在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及网络普及化的共同推动下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绚丽景象,意识形态领域也一并受到巨大冲击。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改变了知识信息资源的传递方式和呈现形态,其自由性和开放性对政治认同教育的权威性带来极大挑战。人们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喜欢通过碎片化的表达突出个体自由,挑战权威、去中心、去标准成为所谓“潮流”,网络暴力事件就是最好的例证。“这种自由性、弥散性、开放性的交流场景塑就了更加突出相关性的数字化世界,使得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呈现更加复杂和激烈,政治认同的多样性与差异性更加明显,认同形成中的独立性与多变性进一步增强,加剧了思想认识上的冲突和矛盾。”[2] 西方敌对势力善于使用互联网进行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意在达到分裂中国的目的。面对网络空间呈现的各类负面社会现象和西方思潮的不间断渗入,部分高中学生因涉世未深而易受到影响,政治认同建构过程变得异常复杂、困难重重。

另一方面,分析阻碍政治认同建构的主观因素。从主观层面来考察,应该重点挖掘导致高中生政治认同产生困难的心理因素,它们主要包括闭锁心理、逆反心理、盲从心理及散漫心理。闭锁心理导致部分学生不愿敞开心扉与外界接触和交流,政治知识无法入心、理解和认识不足,政治活动也拒绝参与,总体呈现冷漠状态。逆反心理的学生表现主要是故意流露出对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不信任,甚至出现绝对否定,这不但严重阻碍了正确价值观的培育,而且产生了极坏的影响。盲从心理的学生表现为实际上对政治认同内容的认识含糊不清,却顺应大流、盲目从众地对待政治认同問题,完全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散漫心理的学生表现为对政治认同教育不够重视,始终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在政治认知方面常受情绪左右,政治情感不够稳定。政治认同的建构需要个体本身的积极努力。高中阶段的学生可塑性强,知识积累和心理发展都处于上升阶段。只有克服以上四种不良心理,调整好学习教育的主观情绪,才能积极促成政治认同的建构。

二、红色文化教育对高中生政治认同建构的影响

“红色文化概念的内核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过程中凝聚的、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红色遗存和红色精神;就其概念外延而言,是近代中国开放以来历代仁人志士自强不息、救国拯民、反对内外强权压迫过程中形成的革命解放基因和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精神。”[3] 红色文化除了在历史上有着不可抹去的伟大贡献,还蕴含着自身独特的时代价值。在政治认同建构的过程中融入红色文化教育,能够丰富政治认同培育的内容、延伸政治认同培育的载体、更新政治认同培育的方式。红色文化作为鲜活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能够有助于解决政治认同培育中所面临的困难。

(一)红色文化为新时代政治认同培育提供重要内容

首先,红色文化教育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认同。歌词“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史最真实的写照。中国共产党在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进程中,不畏艰险、忘我牺牲,革命烈士留下的红色文化资源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都能震撼人心。红色文化给予的历史记忆能够充分说明中国共产党拥有优秀的品格和执政能力,值得中国人民拥护和爱戴。其次,红色文化教育有助于学生对国家、国家制度的认可。有国才有家,红色文化浓缩了中国共产党为国英勇奋斗的革命斗争历史,其中蕴含的理想信念教育价值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红色文化给予的历史事实可唤起融入血液的爱国热情、爱国意识,可激发出源于内心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再次,红色文化教育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红色文化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表现得淋漓尽致,它所倡导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改革创新及自强不息精神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求高度一致。通过红色文化的熏陶,学生能够在真实的故事点滴中感受价值观的力量,同时塑造自身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

(二)红色文化为新时代政治认同培育提供优秀载体

相比其他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红色文化拥有更多的载体资源。传统意义上的载体诸如文本、声音、照片等都在红色文化教育中适时运用。而富含历史气息的纪念碑、纪念堂等特殊载体形式更具有代入感,人们在其中更能通过直观的真实感受获取教育内容和教育意义,这比理论性说教更有效果、更容易接受。此外,现当代开发出的红色文化载体形式更别有一番色彩,红色革命影视剧作、红色旅游地纪念品、红色文化系列书籍报刊等将教育从传统课堂转移到闲暇休闲时光,可成为常规教育的补充形式。红色文化载体形式存在有形与无形两种,以上皆为有形类。无形的红色文化载体应该是传承下来并内化于广大受众心中的共识,它是植根于人们内心的文化内容,如苏区精神、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等等。高中阶段的学生思维敏捷,相比传统课堂授课,更乐于接触其他更丰富的文化载体。高中生的政治认同建构更接受从感性层面的教育,而富含多样性载体资源的红色文化更具有天然的亲近感。继续系统性开发红色文化载体、讲好红色文化故事是思政教育的迫切需求。

(三)红色文化为新时代政治认同培育提供有效方式

红色文化内容的丰富性决定了教育方式的多样性,其实效性比例高。“红色文化天然具有丰富的‘叙事资源,通过故事嵌入,让教育形式更生动,使思想政治教育‘活起来;让教育内容的传授潜移默化——不动声色却掷地有声,使思想政治教育‘藏起来;让教育成为一种积极的‘互动—共鸣,使思想政治教育‘动起来。”[4] 比如说红色文化教育之潜移默化方式,即通过优化教育环境,让学生在优秀红色文化艺术作品、红色文化纪念场所中身临其境般感受历史沉浮从而达到政治认同;红色文化教育之榜样对比方式,即通过深入剖析榜样事迹材料,对比自己的思想言行,找差距、找原因,向榜样学习,树立正确的价值追求;红色文化教育之旅游体验方式,即通过重走红色故地的旅行经历,拉近与历史事件的时空距离,培养深厚的爱国情怀;红色文化教育之活动实践方式,即可在校园内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系列主题活动,如诗词朗诵比赛、红歌会等宣传红色文化内涵、意义。高中生的政治认同培育需要多种教育方式根据具体的教育内容主题进行因地制宜的选择且适时穿插,红色文化教育资源正具备这样的有效性特点。

三、高中生政治认同建构的红色文化教育路径

高中阶段学生政治认同的培育不应仅仅是思想政治学科教师的任务,而应该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不可否认的是,红色文化对政治认同建构具有丰富的教育价值,因此积极开辟有效的教育路径加以配套是必然之选、责无旁贷。政治认同建构的红色文化教育应是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有机结合。

(一)红色文化教育结合学校课堂教育

政治认同培育的课堂教育主要依靠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这个主渠道完成,根据教材,它具备完整的知识体系、授课计划和教学效果的评价反馈机制。红色文化教育与之结合,应该找到知识的契合点进行科学编排,并依照学生特点和知识内容设定选择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逻辑思辨教学法等可以按需穿插使用。同时,应该注重凸显学生主体性、提升教学互动性、增强教学时代性及扩展教育的渗透性。在教育结合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予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尊重,力争实现自我教育程度的最大化;应该积极提倡师生平等对话,摒弃落后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强调教与学的良性互动;应该避免只侧重红色文化历史知识的静态讲解,应组织引导学生围绕生活实际并结合当下时代特征对红色文化进行动态分析探讨;应将结合教育的成果扩展到其他学科领域等等。典型的教学例子如下:可邀请来自革命老区的同学讲述发生在他家乡的革命历史故事并讲述新时期红色文化是如何在他家乡传承的。与真实情感诉求保持高度一致的政治认同更易建构和培育。

(二)红色文化教育融入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能够激发参与者的真挚情感并引发情感共鸣,具有强烈的教育导向作用;校园文化体现官方约束力,如校规校纪可约束学生行为、规范言行举止等;校园内传播的文化风气和氛围能够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之中受到熏陶。红色文化教育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一是必须明确活动的整体规划,学校作为主办方需在各方面提供必要的有力支持,活动组织成员需明确责任分工;二是必须完善活动管理机制,活动组织的申报及审批流程需与学校各级单位权限范围相一致;三是必须营造品牌活动效应,校园品牌系列活动重在时间上的延续和传承,能够成为红色文化教育的经典之作;四是必须积极搭建活动平台,可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量身定做相关纪念活动,利用网站、微信微博公众号、橱窗展示宣传栏、校广播电视台、校刊等传播媒介做好活动推广的宣传。作为政治认同建构的主体,高中学生在校园活动中能够呈现出行动力强、参与度高的普遍性特点,红色校园文化活动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政治认同的建立。

(三)红色文化教育融入个体家庭教育

广义上的个体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构成成员间的相互教育和指导,狭义上的理解多为家庭中的长辈或长者对晚辈的教育与引导。家庭教育是人生中无法回避的个人体验,与传统集中教育形式不同,它呈现出连续性、广泛性、继承性等特点。家庭教育不会因为家庭成员在空间上的转移而消失,它是家庭关系维系的重要纽带;家庭教育不仅仅局限在教育者对受教者直接的知识性灌输,家风家俗、言传身教等都能影响教育客体并且极大可能地被教育客体代代传承下去。将红色文化教育融入个体家庭教育,是红色文化推广最广泛的支持,我们必须做好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对接工作。首先,必须要增强家庭与学校的联系。家长与教师可以通过电话、邮件、微信等常用交流方式进行良好沟通,教师如实反映学生的在校教育情况,家长根据教师意见反馈积极做出相应家庭指导。其次,家长与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必须将红色文化教育宗旨贯穿始终。家长与教师双方的共同努力可为学生良好道德品质构成提供智力支持,这也是为政治认同建构做好铺垫准备。

(四)红色文化教育融入社会集体教育

政治认同的培育不仅需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大力支持,也需要广大社會力量的共同关注。社会集体教育拥有开放性和渗透性的特点,对受众的影响基本上是在自然中或不知不觉中产生,这样既有利也有弊。所以,将红色文化教育融入社会集体教育中必须把握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必须明确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主导地位,红色文化宣传必须是正面的、积极的。可以鼓励各类文艺大家创作更多更好的红色文艺作品供广大人民群众赏析,可以借助各类宣传平台加大对红色文化的宣传力度。二是必须重点突出红色文化教育的社会性。开发红色文化产品、完善红色文化服务、加强红色文化基地的软硬件建设等等都是促进社会教育广泛实施的重要手段。三是必须营造良好的红色文化教育舆论氛围。社会教育尤恐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渗入,它可颠倒是非黑白、搅乱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舆论环境,故文化环境整治是势在必行。以红色文化为核心的社会集体教育能够去其糟粕、保留精华,为政治认同建构提供更丰富、更滋养的教育资源。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伟大的祖国在70年的岁月里经受风浪考验却一直勇往直前,人才培养成就瞩目。中华儿女的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息息相关、紧密相连。“中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后继力量,其政治素养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紧密相连,决定了其成长方向。高中阶段是一个人政治信念和政治素养形成的关键时期,影响其对自身与社会、民族和国家的认同,影响其情感道德取向和价值观选择。高中生对政治相关问题有较大的兴趣,这一阶段的政治认同取向将对其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5] 四十年的改革开放推动了我国的社会转型,社会文化环境也随之纷繁复杂。当多元文化成为常态出现,人们的思想意识发展也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足以对政治认同构成威胁和挑战,同时对政治认同构建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红色文化凭借内容的丰富性、载体的多样性、方式的有效性,无可置疑地成为政治认同建构过程中所需的优质教育资源。从高中生政治认同构建的必要性和困难性出发,紧扣红色文化蕴含的丰富教育价值,深入发掘红色文化的教育路径是中学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研究的新视角和新尝试,能为高中学生政治认同实践性培育提供学术依据,同时对探索我国高中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晓东,陈曲.政治认同及其教学实施[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8,(03).

[2]李寒梅.数字化语境下政治认同核心素养培育研究[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8,(01).

[3]沈成飞,连文妹.论红色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其当代价值[J].教学与研究,2018,(01).

[4]罗丽琳,蒲清平.红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基因及其时代价值[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6).

[5]谢亚蓉.基于政治认同培育的教学策略[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8,(04).

猜你喜欢
教育路径政治认同红色文化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重要意义的政治学分析
如何增强政治认同和道路自信
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现实困境与教育路径
论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路径
价值观视角下的政治认同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红色文化书籍的历史及装帧的特色审美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路径探索
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