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供给侧改革视野下的女性形象塑造

2019-05-13 01:45钟春华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形象塑造社会效益供给侧改革

钟春华

[摘   要] 文化产业以其低能耗高附加值优势正日益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但其发展过程中的有效高效供给不足也制约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如何提供更多正能量、高品质、积极引导社会风气的文化产品成为文化供给侧改革的重中之重。将文化产品的社会效益属性摆放在文化发展的突出地位,合理统筹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应为文化供给侧改革的目标。

[关键词] 供给侧改革;形象塑造;社会效益

文化产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具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重属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效益是基础,社会效益是灵魂。可是市场经济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在思想道德领域表现为极端功利主义的价值观,人们为了自身的目的不择手段,以致道德失范现象频频发生,这极需要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以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魂脈,文化供给侧改革迫在眉睫。这种改革是源于现实缺失的需要,也是弘扬主流价值观的需要,更是公民个体重塑自我价值体系的内生性需要。

文化供给侧改革必须把文化产品的社会效益属性摆放在文化发展的突出地位,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有机结合定为文化供给侧改革的目标。女性形象是各类艺术作品展现得比较多的类型,反映出一个时代的价值需求及审美需求,本文试图从影视剧中的女性形象塑造来谈谈文化供给侧改革。

一、文化供给侧改革应该弘扬正能量

(一)文化供给侧改革的内容

“供给侧改革”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它提出应以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来促进经济增长。简言之就是充分尊重市场的主观能动性,释放企业活力,提高供给产品的质量和水准,以此来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促进经济增值提效。2015年习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

当前文化领域中的许多行业客观存在着产能过剩与需求短缺并存的矛盾。过剩指的是文化产业产能过多,无法被市场完全消化;短缺指的是精品力作产量严重不足,不能满足市场需要。从供给的内容看,许多文化产品只是一味地重视经济效益,因而一大批揭露人性的阴暗面、放大曝光社会问题以及“戏说”历史的影视作品应运而生。这样的作品不但加剧了当前社会转型时期婚姻与家庭的不稳定,影响年轻人的身心健康,而且也造成社会价值观的颠倒和扭曲,推波助澜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虚无主义的盛行,导致社会基本维系纽带的涣散。从供给的主体看,公有制体制下的文化企事业单位由于体制束缚、资金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向社会提供的优秀文化产品不足,难以满足国民对高雅文化、先进文化、传统精华文化的需求。

当缺乏正确引导的市场经济渗透到当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冲击着我们固有的价值观念时,优胜劣汰、你死我活的“丛林法则”导致的人的异化必然对人类的发展造成巨大的伤害,而且长此以往经济也得不到可持续的发展。后现代化时代,文化已经成为最具关注力的话题,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文化的支撑,文化供给侧改革已经成为经济新常态下结构性调整的必需。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弘扬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是社会进步的需要,也反映人的本质需求,体现出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那么如何夯实文化供给侧改革的内容,成为所有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不可回避的问题。

(二)文化供给侧改革的意义

2013年习总书记讲话指出:“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2015年习总书记指出,要大胆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但要把握好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即“导向不能改,阵地不能丢”。

本文以历史剧《卫子夫》为例,试探讨历史剧中人物塑造应如何体现主流价值观发展方向,如何展示为国为家的高尚情怀,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如何引领观众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二、文化供给侧改革的动因

(一)现实缺失的需要

现今的影视剧中,女性题材作品越来越多,尤其近十年来,宫廷剧成为热门,几乎只要是历史上大家熟悉的角色都有影视作品来进行展现。古代女性在父系社会空间中较少留下印迹,因而大量的文学作品就依据作者喜好而人为地加入许多现代元素,甚至有些编剧为了吸引眼球而肆意地篡改史实,刻意地杜撰一些子虚乌有但却跌宕起伏的内容以迎合现代人的消费偏好,满足大众的猎奇心理。这样,经过改编的后宫斗争的电视剧确实拥有了不少的受众群体,也的确满足了消费者消遣娱乐的需要。在大量的宫斗剧中,编者们处心积虑地让后宫的女人们各显神通,悬疑谜团层出不穷,明争暗斗“屡建奇功”。但凡能上位成功者,她所使用的一切手段与权谋,不论是否合法、合理、合情统统被认为是正确的,影视作品所表达的是不择手段、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职场成功学”。倘若这种极端功利主义的价值观作品风行一时,势必会影响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做出错误的行为选择,其后果不堪设想。现代化社会随网络的普及,影视作品对社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渗透力越来越强,从改变人们的思想,进而到左右人们的行为,更甚者影响国民综合素质。那么,引领社会进步发展的积极的正确的文化供给侧改革显得紧迫而重要,任重而道远。

(二)弘扬主流价值观的需要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是炎黄子孙的生命基因,是我们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重要源泉。历史剧《卫子夫》正是在这种倡导弘扬正能量的舆论大背景下产生的。该剧主要讲述西汉武帝的第二任皇后卫子夫,如何贯通领会《孙子兵法》的精髓——善、忍、信,活学活用于后宫生活之中最终全胜的故事。本剧虽然讲的是皇室后宫,但有别于一般只展现后宫女子你死我活的宫斗剧,而是从一个新视野展示了后宫女子的生存之道,人物塑造既体现了中国女性的优良品德,又传达出对真善美主流价值观的永恒追求。

任何作品的塑造虽然来源于生活,但要高于现实,要体现主流的价值导向。大众文化在影响人们思想观念、价值认同等方面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电视作为普及最广的传媒方式,在当今社会更是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电视传播迅速,影响广泛,所以电视制作人的题材选择以及作品所呈现的价值观,对受众群体的影响是巨大的,媒体人自然担负着传递正确价值观的责任。观众在得到娱乐和享受的同时也得到教育和启发,才是成功作品的真谛,也是文化供给侧改革的目的。

(三)公民个体重塑自我价值体系的内生性需要

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民族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历史剧《卫子夫》中的卫子夫比较真实地展现了中国女性的优良品格。对于中国女性来说,恭俭、贤惠、温柔是永不过时的传统美德。在剧中我们就看到了一个这样丰满生动的卫子夫,尽管是古代的一位女性,但也反映了觀众对现实中女性的认知。时至今日,这些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中国女性特有的美德却日渐式微,在来势汹涌的商品经济和光怪陆离的西方文化面前,拜金、享乐、反叛、刁蛮成为一种时尚,物欲横流的社会很容易使自我迷失,但只要引导适当,这种时尚也不会成为主流,因为人对精神层面的追求是人的本性使然,在满足感观娱乐的同时,人们需要获得精神的共鸣,因而媒体工作者在文化供给侧改革中应该给予受众群体更多体现中国精神、中国文化的文艺作品,传播正能量的中国声音。

三、文化供给侧改革应承载传统文化核心理念与价值

文化产品是一种特殊商品,它不但具有一般商品的经济属性,而且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属性。低俗不代表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一时的感官享受不代表精神得到升华,文化产业做强做大,既要引进市场机制,但又不能完全让市场牵着走,因而在文化供给侧改革中,我们必须考虑其独特的社会效益功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积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思想,重德尚义传统,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文就以历史剧《卫子夫》为例,具体分析该剧是如何循循善诱地教导观众从善从忍从信,在天下为公和亲仁善邻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的传统文化中通过历史人物的生活展现出文化导向的。

(一)“全胜”的处世之道——善

“贵和尚中”是东方文明的思想精华,是构成中国文化精神的基本。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和”的思想,重视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身心和谐。这种思想充分体现于电视剧中插曲《安之乐之》之中——“富亦乐,贫亦乐,甜亦乐,苦亦乐,同苦同甘,安之乐之,齐家齐室,心善志坚”。不断吟唱的歌曲传达出整部剧的主旨,同时电视剧中贯穿的《孙子兵法》同样也体现着中国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终极社会理想。由于西汉初期百废待兴,黄老无为学说盛行,人们认为社会理想的实现不是靠争斗,而是凭借中国传统以和为贵的和合精神以及天人合一的思想,从而达到至善。

“善”,在《孙子兵法》中出现了33次,是孙子独树一帜的战略思想,是他最高境界的理想终点。而“善”也始终存在于卫子夫的行为处事之中:对母亲的理解,即使知道母亲为了其他孩子要抛弃自己,也不动声色地隐忍;对陌生人的救助,即便自己只剩下一点果腹的粮食也要分给素不相识的人;对兄弟姐妹的爱,为了弟弟卫青甘愿做下等婢女。一个“善”贯穿全剧,突破了以往宫廷剧“斗”的套路,给我们展现了善良的天性一直存在于中国女性的血脉之中,把中国女性善良的传统美德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善出发,相信善会赢得尊重,会赢得人心。卫子夫深明人心向背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在剧中汉武帝多次夸奖她对后宫妃嫔关爱有加,慢慢赢得后宫的尊重。“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与人为善,助人助己;宽厚待人,才能得人之心;与众相得,才能兴旺发达,也正如在当今和谐社会的创建中,竞和有道,和谐共赢的理念被大家广泛接受。

善良并不等于无原则的妥协,“智慧的善良”是一种强大的战斗力,卫子夫经常说的要和乐后宫,就是达到善的最高境界。《孙子兵法》提出:“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就是后人总结的“全胜”理念。“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这是在《孙子兵法》中所推崇的谋胜思想,以最小成本而获得大收益。谋胜告诉我们:在肉体上、战术上打败对手不是真正的胜利!只有从内心深处给予敌人想法,通过对其信念和信仰进行改造,从意志上彻底征服对手,同化而非消灭敌人,才是真正的、根本的胜利。用自己更高层次理念,去影响、改造、同化对手,化敌为友,化敌为已。

封建制度婚配关系的不合理性造成的后宫女人争风吃醋现象客观存在,但关键看你如何处理,怎么化解。在剧中,卫子夫的善良在于她不害人,她用爱去解决问题。当然如果宫里有违反规矩的,她也会惩治。她有赏有罚,以德服人,不是一味地做老好人,这样才能树立威信,让人心服口服。善是人生的一种境界,也是作为社会性的人和谐相处之道。这种宽容品格,体现了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人心和善的道德观,这也是我们共同的精神财富,表现出我们传统文化中热爱和平、向善向上的道德境界。

(二)统领后宫的智慧之道——忍

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对于德的重视,不仅在于讲“泛爱众而亲仁”“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而更可贵之处在于“和而不同”“和为贵”的思想。在后宫的生活中,卫子夫的成功还在于她的“不争、不显、不露”。这是她小时候偶遇的“易叔叔”留给她的六个字,正是这六个字,体现了中国传统中的隐忍宽厚的品格,也影响了卫子夫的一生。西汉初年,黄老学说盛极一时,老子提出:“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谋而合的是,《孙子兵法》中也强调“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二者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智慧与聪明是成功女人的通行证,无往而不利,对于一个人来说,有心计但不主动去害人,这是最起码的要求。卫子夫秉承这六个字的生存之道,使她一直小心翼翼,生怕行错一步,严于律己,即便是后期当上皇后,即便是后来家族显赫一时,也并不曾做出什么有损皇后威仪的事情。从歌姬到皇后,不争即是争,卫子夫赢在了让刘彻放心安心这一点上,后宫美人很多,可像卫子夫这么聪明的美人着实不多。

古人一直强调人需要有智慧,正如孙子所说:“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孙子凸显“智”的作用,对古今社会都是非常有意义的。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往往处于博弈关系。面对高手的出招,有时直接接招未必有用,因为条件不允许你“以力抗力”。这时,就要运用自己的智慧,从其他方向出招,可能效果会更好一些。退一步海阔天空,隐忍会使自己变得更柔和,更大气,更和谐也更稳健,包容可以说是人生最大的修养。“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登上高位后的卫子夫还能保持恬静、平淡、自然的性格,为子为夫操劳一生,着实体现出贤后的仁德谦厚,看似活在了男人的身后,但谁又能否定她在历史中的作用呢?

中国有句成语叫“忍辱负重”,就是从这个意义上告诫人们:真正有力量的人应该具备“忍受屈辱,承担重任”的素养。正如《三字经》里所说的,“说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智和信必须以仁义礼为前提,才可以是一种优秀的品质。孟子曰:“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同时孟子认为:“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横逆由是也。”卫子夫哪怕是在遭受冤屈、误解的时候也一贯地处变不惊,让事实说明一切,忍表现出了豁达的心境,无为而有为的超然处事之道。

在当今强者如林的社会,你死我活的竞争已不符合当今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的需要,合作共赢、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包容差异、尊重差异的理念正被大多数国家的人民接受。《卫子夫》这部剧正是展示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以德服人、和而不同的价值取向,符合当今社会的文化需求,正是这些传统优秀的价值理念推进着中华民族的社会和谐与进步。

(三)家国天下的高尚情操——信

信,不仅仅是诚信,还可以是信念,是人内心的坚持。在《孙子兵法》中,“信”甚至还可以理解为有信仰,这与《论语》中所主张的“主忠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的“信”的概念具有同等重要地位。

在剧中,卫子夫深明大义,时刻把国家安危放在首位,鼓励家中子弟为国效力,史料记载:“卫子夫已立为皇后,先是卫长君死,乃以卫青為将军,击胡有功,封为长平侯。青三子在襁褓中,皆封为列侯。及卫皇后所谓姊卫少儿,少儿生子霍去病,以军功封冠军侯,号骠骑将军。青号大将军。立卫皇后子据为太子。卫氏枝属以军功起家,五人为侯。”“卫子夫立为皇后,后弟卫青字仲卿,以大将军封为长平侯。四子,长子伉为侯世子,侯世子常侍中,贵幸。其三弟皆封为侯,各千三百户,一曰阴安侯,二曰发干侯,三曰宜春侯,贵震天下。天下歌之曰:生男无喜,生女无怒,独不见卫子夫霸天下!”

可以说,卫子夫一直得宠与家族有关,但她没有恃宠而骄。《卫子夫》这部剧处处表现出的建功立业的国家理想,对于那一代中国人来说,复兴国家的理念渗透到每一个有朝气的人心里,它压倒了任何个体的利害得失,或许这就是一种气氛,整个时代都凝聚着积极向上的民族气质与民族品格,正是这种积极的心态使《卫子夫》一剧虽然吸收了宫斗剧的大量情节和元素,但却超出了一般宫斗剧的狭隘宫廷范围,因为它一直着眼于国家,着眼于整个民族的复兴。它深厚地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这一点对于正处在不断上升时期的当下国民来说,也是一种充满激励的精神,而这正是让我们关注该剧的原动力。我国正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需要树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统中蕴含着中国精神,蕴含着人民的共同理想与共同追求,这正是文化改革的方向。

正如《卫子夫》总制片人和总编剧梅小青认为:“电视剧作为最为普及的大众艺术,应该承担起传递善念的责任,把玩价值颠覆作为卖点,是很不恰当的;也并不是只有恶斗才有戏剧性,只要有丰富的情节和冲突,就同样好看。所以电视剧跟其他艺术门类不一样,不能只考虑戏剧性不考虑价值观。我们的作品一直特别强调正能量,传递正确、温暖、向上、传统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3年修订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97).

[2](美)塞缪尔亨廷顿,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的进步[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3,(01).

[3]孙子兵法·计篇[M].北京:中华书局,2006.

[4]孙子兵法·谋攻篇[M].北京:中华书局,2006.

[5]孙子兵法·虚实篇[M].北京:中华书局,2006.

[6]孙子兵法·势篇[M].北京:中华书局,2006.

猜你喜欢
形象塑造社会效益供给侧改革
乌兰牧骑社会效益研究
好刊社会效益高
论舞蹈表演中舞蹈演员的形象塑造
歌剧《原野》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分析及表演技巧研究
从剧作角度分析《阿伽门农》中对克吕泰莫斯泰拉形象的塑造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贾樟柯电影中的底层人物形象塑造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
论股票价格准确性的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