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视阈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

2019-05-13 02:06汪明贺
青年时代 2019年9期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汪明贺

摘 要: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需要拥有较高的道德素养,所以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尤为关键。但就实际情况来讲,有些高校对此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以至于大学生频繁出现心理问题。基于此,本文浅谈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以期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导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三观”,即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需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统一。因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然后探讨了整合二者的策略,希望可以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参考。

一、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一)心理健康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奠定基础

良好的心理素养可以让大学生保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在遇到困难后可以及时调整自身心态,在与他人交流中可以快速融入到班级中。反之心理不健全的学生难以准确自我定位,也难以与他人良好交流,遇到事情后也缺乏准确的判断力,在这样的心理素养下,大学生即使是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1]。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全面统一于学生的教育培养过程中

在高等院校中,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贯穿学生整个教育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为了强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学生可以正确处理生活、情感问题。而思想政治教育主张强化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培育新时代知法守法的公民,制定伟大的人生目标与理想。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统一方法

(一)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政与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教育者要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秉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关心学生思想动态变化时,也要尽量满足学生生理与心理上的多样化需求。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要能够与大学生成为朋友,引导他们积极表达内心的想法,并能够充分发掘大学生的内在潜能。其次,因为大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所以选择的教学方式也需要有所差异。对于刚刚迈入大学校门的新生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帮助他们及时适应学校新环境,引导学生规划好大学生涯;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来讲,教育者需要结合他们的择业方向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并且结合市场发展情况来帮助学生找到符合自己的就业方向,同时传递给他们调节心理的技巧,避免就业中出现心理问题。

(二)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有效落实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对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有着积极的指引作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满足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求,要在正确的思想引导下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思想政治水平,让大学生了解国情与局势,可以树立起正确的价值取向。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教育理念来正确引导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中,进而让学生深入了解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与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2]  。

三、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相结合的有效方法

(一)课堂讨论法

课堂讨论法是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教材的中心问题,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或辩论活动,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课堂讨论的目的是鼓励学生大胆开口表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讨论前教师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讨论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问题中心,要明确讨论出什么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如何参与学习、参与讨论过程的,要善于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即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辨过程才是最重要的。教师的总结要简洁、准确、到位,要对学生参与活动的状况给予评价,使学生在以后的讨论过程中尽量避免重复错误,从而提高课堂讨论效率,但也应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看法。

(二)团体辅导训练法

团体辅导训练法是教师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以团体为对象,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与方法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创设良好的团体气氛与团体环境,促进个体的自我了解与行为改变。团体辅导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团体辅导是一种人际互动的过程,个体對自己问题的认识、解决是在团体中通过成员间的多向交流、相互作用来实现的。这也是团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的根本区别。2.团体辅导通过创设良好的团体气氛与团体环境,促进个体的自我了解与行为改变。3.团体辅导以解决发展性的问题为重点。对于我国大学生普遍缺乏自信的状况,在进行“信心培养训练”的专题学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分为两人一组,利用一些虚拟情境或学生真实遇到过的情境,向对方清楚地说出“不'。比如拒绝把银行卡借给他人,拒绝把家庭情况告诉他人,拒绝把个人物品借给他人等。训练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敢于说“不”,因为信心培养训练,主要关注的就是让学生懂得坚持自己的立场,不以他人意愿而转移,学会主动拒绝。

(三)心理测验法

心理测验法是根据已标准化的实验工具如量表,引发和刺激被测试者的反应,所引发的反应结果由被测试者自己或他人记录,然后通过一定的方法进行处理,予以量化,描绘行为的轨迹,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在课堂教学中,交叉着一些心理小测试,并对测试结果给予正确的解释,测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完善自己。心理测验法有两种含义:一是对心理变量如智力、记忆、才能等的测量。由于人的心理特性是不能被直接观察到的,而且还存在明显的个别差异,但任何一种心理特性总会以一定的行为表现出来。心理测验就是让人们在测验时产生某些行为,即个体对测验题目的反应,并根据这些行为反应来推论其相应的心理特性。因此,从这层意义上讲,心理测验指的是一种具体的测量心理特质的方法和活动。第二层含义指的是测量这些心理变量或心理特质的工具。心理测验法既可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可以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刻,还可以帮助学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促使更多的学生关注自身健康问题等。

四、对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评价

评价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否有效,不能用考试成绩的高低来评价,因为成绩的高低不能反映出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质量,任课教师必须有一个重新学习的过程。这一过程实际也是教师更新自我、改善生活品質的过程。学习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加强有关心理辅导的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借鉴国内外开设类似课程的先行经验,包括德育工作中的一些成功做法;通过学术交流和教学观摩,潜心体会他人的有效经验;自己在课程设计及教育实践中勇于创新,不断反思,不断积累。在评价方法上应该多采用质性评价和量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质性评价方法不追求适用于一切的普遍规律。它的目的在于把握课程质的规定性,通过对课程广泛细致地分析,深入理解,进而从参与者的角度来描述课程的价值和特点。评价是为了增强课程规划的有效性,并使参与的每一个人受益。知识是相对的,因而课程也是不断发展的,我们只能做大致描述和价值判断。

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课程建设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学校教育的不断改革创新,越来越多教师开始高度重视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作为大学教育过程的重中之重,是一个必不可缺的关键部分,它直接关系每一个大学生的成长,会影响到他们能否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国家建设人才。学生入学教育中就应该引导学生树立好大学阶段的人生目标,给自己定好位。管理者引导、启发学生树立好人生目标,帮助他们怎样在大学阶段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在实现人生目标时遇到挫折怎么去面对。为此,要想让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走上正规化、科学化、专业化的道路,就必须建立起一套比较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保障体系。

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对于大学生的心理疏导应进行危机干预,教师在深人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后,针对有心理困扰的大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心理服务,积极开展心理疏导的服务,要对大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监测和评估,以此开展预警和心理危机的干预[2]。因此,高校在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后,就能够有效帮助陷人心理困境中的大学生走出心理障碍,回归到和谐和积极的心理状态。

五、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深层的、内在的关联,将二者有机结合,不断在实践中改进,才能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科学性。

1.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应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理论基础,确保心理咨询方向与党的路线方针一致。

2.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应与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联系,获取学生心理健康的第一手资料,确保思政教育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贴切,是学生日常生活需要的、感兴趣的,只有这样的教育内容和形式,大学生才容易接受。

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采用群体与个体教育相结合的方法。大学生作为社会群体,其社会性很强,因此,有很强的同一性,可以统一进行教育,做到在平等对待的同时不失“因材施教”。

这样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通过以上研究表明,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统一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唯有做好二者的整合,才能够真正将大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3]。

参考文献:

[1]郭宏彬.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J].才智,2018(23).

[2]姚本先,杜松涛.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6(7).

[3]杨帅,刘志远.浅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医学教育探索,2010,(4).

猜你喜欢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大学生自杀成因及对策研究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