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儿童难治性支原体肺炎主要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2019-05-13 06:59宋均亚李季阳梁学超潘月丽袭雷鸣
山东医药 2019年11期
关键词:大环内酯类药物检索

宋均亚,李季阳,梁学超,潘月丽,袭雷鸣

(1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250014;2华夏出版社;3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肺炎支原体(MP)是儿童呼吸系统感染重要而常见的病原体之一。MP感染导致的肺炎支原体肺炎(MMP)大多病情较轻,但近年来,耐药MP菌株增加,难治性MPP(RMPP)在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AP)中的发生比例呈升高趋势,其病程长、疗效差、并发症多,甚至危及患儿生命[1,2]。因此,如何通过危险因素早期识别RMPP,对阻断病情进展、减少并发症、改善患儿预后尤为重要。本研究对2010年1月~2018年2月发表的关于中国RMPP患儿发病危险因素的文献进行系统评价,探讨中国儿童发生RMPP的主要危险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1.1 数据库 通过计算机检索中文[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摘数据库(CBM)、维普(VIP)、万方数据库]和外文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中关于中国儿童RMPP危险因素的文献,检索时间2010年1月1日~2018年2月1日。另外,对已纳入文献中的参考文献进行追溯。

1.1.2 检索策略 采取主题词与自由词结合的方式进行检索,中文检索词为“儿童,难治性支原体肺炎,重症支原体肺炎,危险因素,高危因素”;英文检索词为“children,refractory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severe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risk factors, China”。对于检索到的文献导入Endnote进行查重和筛选。

1.2 文献纳入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研究内容为关于中国儿童发生RMPP的危险因素;②设计类型为病例对照研究且统计方法正确;③RMPP定义明确且基本相同,即经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正规治疗7 d及以上,临床症状加重,仍持续发热、肺部影像学所见加重[1];④有明确的原始数据、比值比(OR)或标准化均数差(SMD)值及各自的95%CI,或以上可通过计算得出。

1.2.2 排除标准 ①综述、科普及重复发表的文章;②数据明显有误或未提供可用于分析的数据的文献;③包含成年人资料的文献。

1.3 文献质量评价 采用Newcastle-Ottawa Scale(NOS)标准对符合标准的文献进行评价。其中,0~4分为低质量研究,5~9分为高质量研究。由2名研究员独立完成,评价结果如出现分歧,则咨询专家。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Revman5.3完成纳入文献的异质性检验及OR/SMD值、95%CI合并计算。以P>0.05和I2<50%为检验水准,同时满足以上两个条件时表明合并效应量同质,使用固定效应模型(FE)进行Meta分析;反之,则表明存在异质性,采用随机效应模型(RE)进行Meta分析。通过比较固定和随机效应模型的结果进行敏感性分析,采用Stata12.0中的Egger′s检验评价发表偏倚。

2 结果

2.1 文献基本特征 检索到文献126篇,按照纳入排除标准,并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最终纳入文献23篇[3~25],累计患儿4 702例,其中RMPP患儿1 674例、普通MPP患儿3 028例,NOS评分6~8分。见表1。

表1 纳入文献基本特征

2.2 RMPP主要危险因素Meta分析结果 鉴于每篇文章所研究的危险因素不尽相同,最终归纳出RMPP的9个常见危险因素,包括年龄、WBC、CRP、ESR、LDH、大环内酯类药物应用时间、大片状病变、肺下叶病变和发热≥10 d。Meta分析结果表明,年龄与RMPP的发生无统计学意义,而WBC、CRP、ESR、LDH、大环内酯类药物应用时间、大片状病变、肺下叶病变和发热≥10 d是RMPP的危险因素,见表2。因分析因素较多,本文仅以年龄和下叶病变为例绘制森林图,见图1、2。

2.3 敏感性分析 对各因素分别采用FE和RE计算合并统计量,发现年龄的FESMD值为0.16(0.09~0.23),而RESMD值为-0.05(-0.58~0.49),包含了无效值0,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因素两种模型合并SMD及其95%CI结果较接近,表明其分析结果较可靠,见表3。

2.4 发表偏倚分析 对各因素发表偏倚进行Egger′s检验,结果示WBC、CRP、ESR存在发表偏倚(P均<0.05),见表3。

表2 中国儿童RMPP危险因素的异质性检验及Meta分析

图1 年龄与RMPP相关性的森林图

图2 肺下叶病变与RMPP相关性的森林图

表3 敏感性分析和Egger′s检验结果

3 讨论

儿童MPP全年均可发生,秋末冬初常为发病高峰期,各地报道的发病率有较大差异,通常认为每3~7年可发生一次地区或全球范围内的流行。RMPP诊断通常是回顾性的,尚缺乏早期特异性方法,若对RMPP早期判别不足,易延误治疗时机,导致重症肺炎甚至遗留后遗症。因此,如何早期识别RMPP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目前,大量文献报道了国内MPP儿童发生RMPP的危险因素,但大多存在观察样本小、研究人群局限以及实验结果不一致等问题,且关于各因素与RMPP的关联性及关联强度的报道较少。因此本研究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将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进行汇总分析,通过扩大样本量进而增加了研究的可靠性。

本Meta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不是RMPP的危险因素。部分研究认为,年龄越小的患儿,越容易发生RMPP,这可能与年幼儿自身因素相关,其免疫系统功能较弱,同时肺组织发育不够成熟,纤毛运动较差,气道较狭窄等,使得MP感染对婴幼儿肺部造成的损伤更大,更易导致RMPP[3,5,6,17,20,24]。但也有部分研究认为,年长儿更易出现RMPP,可能与年长儿童免疫系统发育更趋完善、免疫应答易过强等有关[4,8,15,19,22]。而贺登科[23]对患儿年龄进行分层分析,结果发现0~3岁、7~9岁的OR值均<1,为RMPP的保护因素,且与国外研究类似[26]。本研究将上述结果进行合并后,发现年龄与是否出现RMPP无关;异质性分析发现各研究异质性较大,但文献未对年龄进行具体分层,故无法进行亚组分析,因此各年龄段与RMPP发生是否有相关性,有待进一步的大样本研究。

WBC、CRP和ESR为临床常用的反映机体感染的指标,其中CRP不受年龄、性别等的影响,是急性、非特异性炎症指标。ESR可受年龄等的影响,但对于已确诊的患儿,ESR是评估RMPP病情发展的重要指标,其意义甚至超过CRP[27]。既往研究显示,普通MPP患儿WBC、CRP、ESR亦有升高,但是发生RMPP的患儿三者升高更明显,现有报道以定量研究为主,因此无统一的参考标准。部分定性研究中,把CRP≥40 mg/L作为发生RMPP的危险因素[10,25],甚至可≥100 mg/L[28]。周兰芝[7]认为当CRP≥22.05 mg/L时,提示为RMPP。刘金荣等[25]认为当CRP为40 mg/L临界值时,诊断RMPP的敏感性为96%,特异性为90%。王红连等[10]认为ESR≥50 mm/h、张炎等[28]认为ESR≥80 mm/h是发生RMPP的独立危险因素。WBC、CRP、ESR的显著升高,一方面说明机体存在强烈的炎症反应,这与RMPP的免疫损伤机制相符,免疫应答越强烈,病情越不易控制,并发症越多,发生RMPP的几率就越高;另一方面,患儿可能存在混合感染。国外研究表明,52%的MPP患儿存在混合感染,且以混合细菌感染为主(肺炎链球菌多见)[29]。此外国内学者发现,RMPP单纯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组有效率为66.67%,而联合头孢菌素治疗组有效率则为95.65%,且后者疗效更为优越,间接提示了存在混合感染的可能性大[30]。这也提示,早期运用激素能抑制MP强烈的变态反应,适当联合其他抗菌药有利于增强疗效,改善预后。

LDH广泛存在于心肾、骨骼肌及肺组织中,当细胞溶解或胞膜受破坏时,可释放到胞外,引起血清LDH水平升高。Lung等[31]认为当患儿肺组织严重受损时,血清LDH迅速升高,可以作为诊断肺损害程度的可靠指标。Lu等[19]报道,LDH预示RMPP发生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18,将LDH的截断值定为379 IU/L。Zhang等[32]认为,LDH>417 IU/L是提示RMPP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表明,RMPP患儿血LDH水平明显高于普通MPP患儿,提示RMPP的脏器损害较普通患儿广泛且严重,因此可根据LDH水平判定病情发展,观察临床疗效。

大环内酯类药物应用延迟是RMPP的危险因素之一。有报道SMPP发病后9 d内及时给予合理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可显著降低患者病死率[33]。大环内酯类药物是目前治疗MPP的首选药物,早期使用能有效控制MPP进展,而对于该类药物的使用临床无统一标准,多为经验性用药,但多中心回顾性分析显示经验性大环内酯类药物能有效缩短MPP患儿的病程和住院时间。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近年关于耐药MP菌株的报道较多,这可能也与大环内酯类的滥用有关。对疑诊为MPP的患儿,早期经验性应用大环内酯类药物临床获益较大,但具体的使用标准仍有待确定。

RMPP患儿出现大片状病变(≥2/3肺叶)下叶病变比例高,提示这类患儿的肺部损伤范围更广、程度更大、部位更深,临床医师在观察到大叶性肺炎合并胸腔积液时,应考虑RMPP的可能。如沈科等[18]报道,RMPP组患儿肺部有92.3%的发生大片状病变,而普通组仅为2.8%,RMPP组有65.4%的患儿累及下叶,而普通组只有18.3%。

持续发热尤其是高热是RMPP的重要临床表现之一,多数MPP患儿经及时的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后发热、咳嗽等临床症状可逐渐减轻,但部分患儿即使及时用药后(治疗常超过7 d),仍发生病情进展,出现持续发热、中毒症状、肺部影像学病变范围扩大等肺内外并发症,称为难治性MPP或重症MPP。RMPP患儿除发热时间长外,还可表现为热峰较高。通常认为持续发热与MP感染引发机体过度炎症反应相关。现有研究多比较RMPP患儿和普通MPP患儿发热时长或热峰,本研究纳入发热是否超过10 d的研究,更具实用性。

如何早期识别RMPP是所有儿科医生应共同关注的问题。本研究表明,结合患儿临床特点,针对发热≥10 d、WBC升高、CRP升高、ESR升高、LDH升高,影像学表现为大片状病变、肺下叶病变,大环内酯类药物应用延迟的患儿,应引起重视,早期干预,警惕RMPP的发生。本研究的局限性:①发热≥10 d、大片状病变纳入文献较少;②WBC、CRP、ESR存在发表偏倚,这可能与所纳入的研究阳性发表率较高有关。③纳入研究均为观察性研究,部分更详细的信息无法获得,因而结果可能受到偏倚、混杂等因素影响。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尽可能开展高质量的病例对照研究,确定RMPP危险因素中WBC、CRP、ESR等的最佳截断值,并开展前瞻性研究,对RMPP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验证和补充。

猜你喜欢
大环内酯类药物检索
基层医院内科住院患者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使用情况及合理用药管理研究
瑞典专利数据库的检索技巧
一种基于Python的音乐检索方法的研究
卷柏素对唑类药物体外抗念株菌的增效作用
这类药物值得警惕
专利检索中“语义”的表现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增SCD和室性心律失常风险
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常见不良反应观察
他汀类药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观察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