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教师角色为切入点,梳理翻译教师角色与外语教师角色研究,基于已有研究对翻译教师与外语教师在课堂内外的角色进行对比分析,指出两类教师在课堂内外扮演的不同角色,拓展翻译教师研究内容,为深化这一领域研究打下基础。
【关键词】翻译教师 外语教师 角色 差异 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2C-0152-03
随着翻译教学的推进,翻译师资对翻译教学发展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凸显。然而,翻译教师与外语教师的差异尚不明确。因此,我们有必要厘清二者差异,以增强翻译师资,促进翻译教学专业化发展。基于此,本文将采取文献综述法,对我国外语教师角色和翻译教师角色研究有关的核心期刊文献进行回顾,以明确两类教师角色研究现状,梳理翻译教师与外语教师扮演的不同角色,以有助于优化翻译师资队伍,提升翻译教学质量。
一、研究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翻译教育已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输送大量人才,相应的翻译教学研究也取得丰硕成果。然而,无论在实践领域还是研究方面,翻译教师一直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实践中,目前承担专业课程教学工作的翻译专业教师绝大多数学科背景不是翻译学,而是英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等基础学科,这淡化了翻译专业特色,使翻译专业化的培养目标难以落实,不利于翻译学科的长期发展。理论研究方面,翻译学研究领域内一直存在着重视翻译教学而忽视翻译教师的研究倾向。根据穆雷和李希希编制的“翻译教育研究的学科框架”,针对翻译教学中“教”部分的研究重点基本围绕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资源、教材、教学技术与教学实践基地、教学机构等进行,针对教学主体的研究,即教学机构、教师能力与素质和师资发展等为数尚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教师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多位学者已然意识到我国翻译师资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据此从师资培训、翻译技术和教师自身能力建设等方面提出建议。其中,穆雷和吕冰认为,翻译教师不同于传统的外语教师,他们教育背景较为复杂,师资来源较为多样,能力、知识构成较为多元,因此,他们与外语教师的差异性须引起研究者的特别关注。然而,当我们以“翻译教育”“外语教育”“翻译教师”或“外语教师”为关键词搜索相关文献时,尚未发现将翻译教师与外语教师进行横向比较的研究。也就是说,外语教师研究与翻译教师研究目前基本处于割裂状态,无法客观反映翻译教师与外语教师在教学、实践和科研等领域“混搭”工作的事实。
二、翻译教师角色与外语教师角色研究
以教师为对象的研究依据不同参数进行细分。穆雷和李希希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将翻译教学中的教学主体进一步划分为教学管理、机构、政策和教师研究,后者继续划分为教师发展、教师认同和教师能力研究。王守仁以“教师发展”为参数,将外语教师的发展研究划分为专业发展研究、教学发展研究、个人发展研究和组织发展研究。吕冰将翻译教师研究划分为教师现状研究、教师资质研究、教师能力和知识研究、翻译教师方向性研究和教师教育研究。经对比与总结可知,以上分类部分针对外语教师,部分针对翻译教师,但分类结果具有共性,且相互补充,基本勾勒出教学主体研究的主题。其中,在翻译教师研究和外语教师研究共同覆盖的研究主题中,教师角色研究尤为突出。本研究将就这一主题展开论述。
“角色”概念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后进入教育领域,促使教师角色理论兴起。这一理论主要用于描述和分析教师行为与教育教学活动中各种因素间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纵观教师角色理论发展史,学者们在行为主义、人本主义、建构主义和实用主义等视角的影响下对教师角色的看法发生变化,先后将教师角色定位为“知识传播者”“学生学习动机激发者”“意义建构帮助者”“组织交流协作者”“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探索者”和“反思型教学实践者”。以上观点在变化中不断完善,凸显教师角色的多面性与复杂性。
多年以来,国内学者将教师角色理论分别运用到翻译教师和外语教师研究中,获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在翻译教师角色研究领域,张瑞娥指出,翻译教学效果极度倚赖翻译教师的角色实现,而翻译教师的角色往往不是单一的。对此,学者们在不同层次上对翻译教师角色进行分析。微观的教学层面上,黄越指出,翻譯课应采取工作坊的教学模式,因此教师扮演“编剧”“导演”和“演员”等不同角色。持类似观点的还有潘洵和张向荣。中观的教师本体层面上,花亮和卢信朝分别通过实证和理论研究的方式提出口译教师应是实践、理论与教学“三栖型”教师,因此翻译教师应既是实践者,又是研究者和教学者。宏观的教师与社会联系的层面上,郑悦和郑朝红、步国铮均认为翻译教师除了做好本职的教研工作外,还应是对外文化的传播者和翻译职业化理念的传播者。由此可见,翻译教师角色是动态、多维和多层的。相较之下,我国外语教育历史比翻译教育更为悠久,因此外语教师有关研究数量更多,视角和结论更丰富。目前,大部分外语教师角色研究关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认为外语教师在课堂上应扮演“对话者”、知识学习的“指导者”和“团队教育者”等角色。少量研究将外语教师角色研究放在较为宏观的社会背景下进行,分析了外语教师在课程、教学改革及其所属的学校和社会环境中扮演的角色。总体看来,国内外语教师角色研究者也认为外语教师角色具有动态性、多维性和多层次性。然而,仔细分析两类教师角色的研究可知,这两类教师角色仍存在差异。
三、翻译教师与外语教师角色差异研究
在翻译教师与外语教师角色差异研究中,两类教师角色存在以下两方面差异:
首先,就教师资格而言,外语教师是外语的使用者,翻译教师则必须是翻译的实践者。多位学者曾就翻译教师资质有关问题进行探讨。王立第和张瑞娥,陈德用和覃俐俐及王克非均认为,不具备翻译实践经验和能力的外语教师或缺乏必要的语言学和翻译理论为指导的翻译实践者都难以保证翻译课堂的教学质量。合格的翻译教师除了具备其他学科教师应有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之外,还需具有理想的翻译实践能力及与翻译市场接轨的能力。由此可见,翻译教师必须首先具备外语教师的部分核心能力,如扎实的语言基础,良好的跨文化能力、课堂教学能力和教学反思能力。其次,在这一基础上具备翻译教师特有的核心能力,如双语转换的实践能力和连接翻译市场的职业能力。总体而言,在教学和教师个人层面,翻译教师与外语教师应具备的技能具有相通之处,而在宏观层面,翻译教师受到翻译职业化的影响,比外语教师与市场的联系更为紧密,也因此更容易受到市场对翻译人才需求变化的影响。
其次,就教师的课堂角色而言,外语教师是学习语文化引入者,而翻译教师需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扮演文化外宣“助力者”的角色。蔣红新等人指出,新时代的外语教育不应局限于“语言是一门工具”的思维模式,而应通过一门语言了解使用这一语言的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文化习俗、民族精神等。基于这一教学目标,二语教师势必需要在外语教学中引入和介绍目的语国家历史和文化习俗,因此承担着“文化引入者”的角色。尽管部分学者,如胡蝶和陈曦敏锐地指出,在新时代背景下,外语教师不应仅做“文化引入者”,还应在外语习得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但二语教师的首要任务依然是文化引入和介绍,也只有在先介绍他国文化的基础上才能通过比较的方式更好地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因此,虽然外语教师作为“文化引入者”角色的内涵随着时代背景变化而变化,但其“文化引入”的主要任务是保持不变的。与之不同,翻译教师承担着比文化引入更具挑战和意义重大的任务:教授并带领学生将中国社会和文化中的精华外译出去,加强中国与世界的沟通,加深世界对中国的了解。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需要外译的资料与日俱增,各行业几乎都有对外宣传的任务和要求,因此对翻译人才的需求大增。这既促进了翻译教学发展,也为翻译教师教学带来巨大压力,因为翻译工作的成效基本反映在外宣翻译的效果上,而前者又与翻译教师的教学效果紧密相连。为获得较理想的教学效果,翻译教师只有在做好外语教师的基础上对中国社会和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才能成为中国文化外宣的“助力者”。
本研究首先对翻译教师角色研究与外语教师角色研究进行梳理,接着结合现有研究对翻译教师与外语教师在课堂内外的角色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在课堂之外,外语教师一定是外语的使用者,而翻译教师必须首先成为译者才有可能成为合格的翻译教师,且翻译教师本身也同时扮演着译者的角色,参与翻译实践。第二,在课堂之上,外语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引入学习语文化,而翻译教师需在这一基础上成为我国文化和社会外宣的“助力者”。除了角色差异,翻译教师与外语教师的差异还体现在其他许多方面,如能力构成和教师教育培训需求等,需未来学者进一步拓展。事实上,国内针对外语教师身份的研究依然滞后,对翻译教师的研究也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例如针对翻译教师资格和职业发展的实证研究,及翻译实践经验对翻译教学的促进作用研究等都需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
[1]步国峥.翻译职业化与教师角色转变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9)
[2]花亮.翻译专业教师发展研究:一项基于口译教师的调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6)
[3]胡蝶,陈曦.文化自信视域下的高校外语教学[J].人民论坛,2019(11)
[4]黄越.工作坊教学模式下的大学教师角色——以翻译课堂教学为例[J].大学教育科学,2011(6)
[5]黄友义.从翻译工作者的权利到外宣翻译——在首届全国公示语翻译研讨会上的讲话[J].中国翻译,2005(6)
[6]蒋洪新,贾文键,文秋芳,等.新时代中国特色外语教育:理论与实践[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8(3)
[7]雷丹,柳华妮.外语教师角色与教师生态位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5(2)
[8]李光.MOOC视域下外语教师角色定位及专业发展[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4)
[9]卢信朝.中国口译教学4.0:Practeasearcher模式[J].上海翻译,2016(4)
[10]吕冰.翻译专业的专业课程师资配置:问题与成因——对“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选手的案例分析[J].外语界,2016(4)
[11]吕冰.近二十年国内外翻译教师研究综述[J].上海翻译,2018(2)
[12]穆雷,李希希.中国翻译教育研究:现状与未来[J].外语界,2019(2)
[13]潘洵,张向荣.任务教学法中教师角色的探讨——以日汉翻译理论与实践为基础[J].中国大学教学,2018(10)
[14]覃俐俐.翻译专业教师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外国语文,2013(5)
[15]覃俐俐,王克非.从译者到教师——翻译教师职业身份转化案例研究[J].上海翻译,2018(4)
[16]王守仁.关于高校外语教师发展的若干思考[J].外语界,2018(4)
[17]张莲,叶慧敏.高校外语教师在教学改革中角色的现象图析学案例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8(4)
[18]徐锦芬,文灵玲,秦凯利.21世纪国内外外语/二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对比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4(3)
[19]郑悦,郑朝红.对外文化传播中MTI教师的角色定位[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
[20]周燕,张洁.外语教师的课堂角色定位探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4(1)
[21]张瑞娥.中国翻译师资现状与角色实现[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4)
[22]张瑞娥,陈德用.中国翻译师资基本状况变化分析[J].外语研究,2012(2)
[23]Kelly D.Training the trainers:Towards a description of translator trainer competence and training needs analysis [J].TTR:Traduction,Terminologie,Redaction 211,2008(1)
[24]王立弟.翻译培训如何提高翻译质量[J].中国翻译,2007(1)
【基金项目】2019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2019KY1447)
【作者简介】潘梦来(1989— ),女,博士研究生,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翻译教学。
(责编 苏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