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路径探究

2019-05-12 02:09蓝梨华邱萍
广西教育·C版 2019年12期
关键词:培养路径职业素养高职院校

蓝梨华 邱萍

【摘 要】本文分析高职院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存在学生职业认同度不高、职业素养培养形式单一、师资力量比较薄弱等问题,论述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路径:拓宽人才培养视角,完善素养考核机制;重视师资力量的培养,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塑造良好的职业素养;构建职业“第二课堂”,加强社会实践。

【关键词】高职院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职业素养;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2C-0037-03

目前我国已经有不少高职院校开办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为了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与建设需要的人才,提升老年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培养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一般来说,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职业素养是每一个职业人都需要具备的素养,是每一个职业人都要遵守的职业准则。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所要具备的职业素养包括养老专业知识和技能、良好的“仁爱”精神、为老年人服务的职业道德和服务理念等。由于该专业起步较晚,总的来说,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处于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发展潜力较大。

一、高职院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现状

(一)专业发展起步晚,学生职业认同度不高。从1999年长沙民政学院开办我国第一个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到现在,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从起步到发展也就20年的历史。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该专业处于一个探索和逐漸发展的阶段,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对自己专业的定位不够清晰、专业发展受政府养老政策及传统养老观念的影响制约,从政府到学校对于学生的职业素养系统培养的培养模式也还不成熟。同时,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缺乏对自己所学专业的深层理解,存在片面认知的情况,认为自己所学的专业更为侧重于高级护理员的职业定位,忽视了自身专业的发展潜力,对于专业的认同程度不高,职业存在感、归属感和荣誉感不强。

(二)学生职业意识弱,职业素养培养形式单一。由于专业发展起步晚,学生职业认同度不高,因此高职院校的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普遍具有文化基础较差、学习能力不高、主动学习意识薄弱、缺乏学习的积极性等问题。一些学生的职业意识比较淡薄,对自身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没有正确认识,对自己的能力水平缺乏认知,不注重自身职业素养的提升,没有建立起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甚至部分学生对于自己是高职生的身份存在着一定的自卑心理,职业道德素质也有待提高。学校在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方式上过于依赖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学校的教育与社会实际的需求脱节,理论联系实践较少。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主要是依靠课堂上教师的课堂教学,职业素养培养的软环境不够完善。

(三)师资力量比较薄弱,专业人才比较缺乏。因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是新兴专业,高职院校的专任教师很多是从其他专业如教育学、心理学、体育、数学、语文等转过来,虽然对于这个专业有一定的兴趣,但他们不仅缺乏系统完善的专业理论知识,也缺乏行业工作经历和实践锻炼,他们无论是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经历都不尽如人意,自我提升专业的路径也比较少。而师资力量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学生的重要因素,正所谓“名师出高徒”,没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就无法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因此师资力量薄弱、专业人才缺乏成为很多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高职院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教育理念过于传统,考核机制不健全。“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载体,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具体教育实践中,不少高职院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没有把学生的职业技能教育和职业素养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在培养方式上呈现过于传统的特征。高职学生在自我职业素养的形成过程中,没有能够得到持续而有效的引导,一定程度上会对职业的认知存在一些欠缺,职业意识较弱,不利于以后融入社会,不能顺利实现从“校园人”到“社会人”的全面转变。另外,目前高职院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和考核体系都处于一个自我摸索的阶段,还没有形成一个绝对专业权威的模式和体系,一些高职院校在考核机制上主要是采取比较传统的考试方式,如理论考试就是单纯的理论知识的考核,实践也是停留在比较表面、简单的考核,比较机械、教条,缺乏个性化、灵活性强的考核方式,没有办法对学生的职业素养进行科学评价。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要求学生具有爱老护老的价值观,以及老年护理、老年社会工作者的职业理念,目前针对这样的价值理念和职业素养无法进行量化考核,但这些因素直接决定学生是否能够胜任未来的职业,能否秉承爱老护老的价值观对待每一个需要关注的老年人。

(二)学生主体意识弱,忽视职业素养培养。学生既是教育的主体,也是职业素养培养的对象。教育是教和学相互作用的结果,教师的教离不开学生的学,学生的成长也离不开教师的教育。这些进入高职院校就读的学生,大部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养都处于一个比较劣势的地位。学生对于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的意识不强,没有办法自觉地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面对这样的学生群体,高职院校进行职业素养的培养会有一定的困难。确保两个教育主体进行良性的互动,职业素养的培养才能达到预计的效果。不少高职院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一定的缺陷,即职业素养主要依靠每一个学期就业指导等课程进行培养,其他各个课程之间虽有职业素养内容,但没有做好无缝对接,缺乏系统而全面的职业素养培养整体设计;而且对于学生的培养主要集中在专业理论和技能上,忽视了对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价值观的深入把握,导致职业素养的培养收效甚差。当前社会出现的一些从业人员虐待老人等事件,其实也是职业道德和职业价值观培养存在问题的表现。

(三)校园文化职业特色欠缺,预职业化程度低。总的来说,校园文化既是一种现象也是一种特色,它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等。作为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应该在一般文化特征的基础上融入职业院校的职业特点,包括学生未来职业的职业前途、职业特征、职业成就和职业素养等。职业院校虽然有不同的专业,但是专业和专业之间一样具有共性和个性,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上可以从共性逐渐渗透到小范围的个性。现阶段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职业特色不够突出,校园文化呈现的活动主题虽然形式多样,但从内容和形式上都比较缺乏职业特色,共性多于个性,弱化了职业教育的专业性。特别在不少开设有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中,对老年服务与管理的这一专业对应的职业氛围的营造较为欠缺,从而导致学生的预职业化教育程度低。预职业化教育是一个促进认识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条件,能够推动学生认识职业发展,形成职业素养。学生目前能够比较直观地接触自己未来的就业领域和方向主要体现在见习和实习上,实际上的预职业化教育较少,对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也有一定的限制,学生没有办法更加全面系统地了解自己将来就业的领域的相关信息,如国家针对该专业制定的方针政策、取得的成就、从业人员的先进事迹等,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职业认同感、荣誉感。

三、高职院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路径

(一)拓宽人才培养视角,完善素养考核机制。教育是一个培养人的事业,高职院校是一个给社会输送各类专业人才的地方。随着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增加,人们对于人才的要求也在提高。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是一个比较新的专业,对于人才的需求量大。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主要是侧重于学生的专业知识及技能培养,因而需要拓宽人才培养视角,通过课堂教学、见习实习等形式培养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和职业价值观。学校应通过增进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和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的沟通交流,在提升学生的养老项目服务技能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爱老助老为老的职业服务意识。此外,逐渐完善对于学生的评价和考核机制,构建“1+X证书制度”,即在高职阶段的学习既通过考核完成学历教育,又完成考证教育,学历教育专业教学过程与证书培训过程统筹组织、同步实施,在学历教育和考证教育内容中融入职业素养,采用多角度全方位的职业素养考核方式,及时对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进行有效的引导与激励。

(二)重视师资力量的培养,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鉴于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高职院校可以从不同途径来吸引高素质人才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并在原有的师资基础上提升师资的职业素养。秉承“走出去、引进来”的理念,大力培养师资队伍。如学校“走出去”,加强校企、校院合作,与养老机构以及医院与养老相关的科室合作;“引进来”,可以从医院、养老院引进高素质的行业专家、能手担任兼职教师,并可以积极引进老年服务与管理相关的优秀应届毕业生,担任专业对口的课程教学工作。同时,将已经从其他专业转型担任专业课的教师派驻到养老机构、医院涉及养老的科室挂职学习或者前往高校培训进修,提高自身职业素养,解决师资力量薄弱的瓶颈,不断提升教师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社会服务、项目开发能力等综合素养。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塑造良好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的培养是一个不断循环再教育的过程,学生是职业素养培养的主体和对象,也是构成教育的最原始推动力。高职生的职业素养虽然较弱,但是学生的自我意识能力比较强,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尽可能发掘高职学生自我意识的力量,让学生自发去思考和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是国家对于老年人群体生活的设想,而如何在老年人真正实现“六有”,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应通过课上课下的引导不断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同时把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实现全方位的立体的学习,引导学生不断认识自我,进行较为清晰的职业定位和价值认同,塑造良好的职业素养。同时,注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精心设计富有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特点的内容,通过墙报、易班新闻报道、主题班会、文明宿舍评比、歌咏舞蹈小品比赛等活动方式营造氛围,宣传国家养老方面的方针政策以及国家和地方政府重視养老产业的举措、取得的成就,并积极宣传职场榜样,提升学生的预职业化教育程度,使学生较早进入准职业人状态,增强他们的职业认同感、归属感和荣誉感。

(四)构建职业“第二课堂”,加强社会实践。在大多数高职学校中,第一课堂指的是学生的专业等课程的授课,主要侧重于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培养。而“第二课堂”则是更多系列实践活动的形式呈现。现阶段,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接触得比较多的“第二课堂”是素养学分的各种形式的项目活动,如校内到梦空间青年大学习、雅课程的学习;校外则是组织学生参加在社区或者养老机构举办的重阳节等节日的相关系列主题活动,学生能够接触老人以及工作人员,与老人以及工作人员互动,通过社会实践,拉近学生与老人之间的距离,深化学生对老人的尊重等职业观念。“第二课堂”的社会实践活动既可以增加学生的实践学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职业素养实践,又可以把自己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技能运用到实践中。“第二课堂”是对“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完善,也是学生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学习的螺旋式上升学习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国家越来越重视与养老相关的产业发展,这对培养养老产业人才的高职院校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高职业素养的高职人才的培养路径是一个在新时代新形势下面临的新课题,需要从理论和现实层面不断探索,通过实践创建出有中国特色的高职老年服务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许慧清.养医科女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探索和思考[J].温州医学院学报,2005(3)

[2]侯晓霞.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体系研究[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4)

[3]林琳.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养成教育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8(31)

[4]张廷霞.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策略探讨[J].科教论坛2011(35)

(责编 黎 原)

猜你喜欢
培养路径职业素养高职院校
高中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路径探究
高职院校营销专业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保定市高校培养服务外包人才的路径研究
技工院校校级领导职业素养的建设及质量评价研究
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职业素养+职业技能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方式如何与时俱进
基于CDIO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