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培仙
摘 要:合作学习是新课改背景下提倡的一种教学方式,在中专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可以实现教学的优化,还可以使学生们獲得主动权,便于提升学习质量。在本文中,本人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从建构合作学习小组,设计合作学习任务和引导学生合作交流这三方面入手,就如何在中专英语教学实施过程中实现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详细说明。
关键词:中专英语;小组合作学习;应用策略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具有适用性,教学活动的实施是以实现实践应用为目的的。英语实践应用的实现离不开人与人的配合。所以,在组织中专英语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需要建构合作学习小组,围绕教学内容为学生们设计合作探究任务,并引导学生们就所学合作交流,从而使学生们通过合作获取有价值的知识内容,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提升英语学习效果。一般情况下,我在组织中专英语教学活动的时候,这样应用小组合作学习。
一 建构合作学习小组
合作学习的实现是以学习小组为保障的。受个性差异的影响,学生们在参与中专英语教学的过程中,会对所学建立不同程度的认知,或对相同的问题产生不同的看法,如此便于学生们互动交流,碰撞思维。对此,我在组织中专英语教学活动的时候,首先会以学生们的学习情况为依据,将他们划分为不同的层级,并根据分层结果,将不同层级的学生按照一定的比例划分到一个小组中,保证各个小组中,既有学优生,又有学困生,为接下来有效地进行生生互动,锻炼英语表达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设计合作探究任务
合作学习的实现是以合作任务为手段的。传统的中专英语教学效果之所以不佳,是因为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单向地向学生们灌输知识,剥夺了学生们探究的权利,致使学生们难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不仅失去了英语学习兴趣,还无法扎实掌握所学。任务驱动教学是以生本教育理念下的一种教学方式,以任务为载体,驱动学生们自主、合作、探究。因此,我在组织中专英语教学活动的时候,会围绕学生们的学习情况和教学内容,为学生们设计具有探究性的任务,借助任务,引导学生们积极探究,提升学习质量。
以American English and British English为例,该节课的实施旨在引导学生们掌握美式英语和英式英语的区别。为了实现如此教学目的,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我围绕教学内容,向学生们提出了不同的任务:任务一:自读文本,找出理解的词汇,查阅字典,扫清基础障碍;任务二:找出美式英语和英式英语在各方面存在的差别,并熟练地说出这些差别;任务三:借助多种途径搜集英式教育和美式英语的其他区别,获取更多的介绍英美的差异的信息,并对其进行介绍;任务四:联系英美英语的差异,思考我们的母语方言之间存在的差别。如此任务的提出,将学习的权利还给了学生们。在解决任务的时候,我指导各小组组长,根据本组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继续分派不同的任务,从而使每一个成员都能获得解决任务的机会。在小组成员获取了相关的答案之后,我鼓励他们进行集体交流。其他小组成员结合就此进行补充或纠正。在这样的生生互动中,学生们不仅可以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扫清基础的语言障碍,还可以积累丰富的语言知识,为接下来深入地分析文本,掌握所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学生们还可以学习他人的英语学习方法,积累英语学习经验,有利于实现英语学习能力的提升。
三 引导学生合作交流
灵活地应用所积累的语言知识进行语言表达,是教师组织中专英语教学活动的目的之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将学生们放到一个团体中,便于学生们就学习任务展开互动交流,在获取有价值的语言知识,理解文本内容的过程中,锻炼语言表达能力。但是,需要注意一点,语言交际是以具体的场景为载体的。所以,在学生们获取了语言知识之后,教师还要围绕教学内容,采适宜的方式,为学生们创设交际情境,驱动学生们切身体验,真正地进行语言交流,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以A healtjy way of life为例,该内容与学生们的生活密切联系,在参与阅读活动的时候,学生们可以积累丰富的语言知识。据此,我立足学生们的生活情况和他们的学习情况,创设了语言交际活动,引导学生们在小组中,调动自身已有的生活经历,列举自己的生活方式。然后,根据所学的内容,讨论哪种生活方式是不健康的,哪种生活方式较为健康的,如何才能实现健康生活。如此讨论具有开放性,便于学生们灵活运用所学展开交流,进一步地丰富知识储备,锻炼语言表达能力,为提升交际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在实施中专英语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要在生本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根据学生们的学习情况建构合作学习小组,围绕教学内容设计合作任务,并创设合作交流情境,帮助学生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积累语言知识,锻炼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许鸣晔.中职英语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应用分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09):236.
[2]戴丽清.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当代教研论丛,2017(1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