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模式的研究

2019-05-10 10:17王乙入
新课程·下旬 2019年4期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

摘 要:思想道德与法治教育是中小学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教育要求下培养思想健康、道德完善、遵法守法的优秀学生。因此,在教育实践中更应该注重生活化教学模式的研究,创新教育教学新的思路,建立新的体系。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思想健康教育

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初中教育中由来已久,是提高课堂趣味性、调动学生积极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的有效办法。本文将对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实践中面临的问题进行浅析并探究解决对应问题的方法。

一、生活化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1.师资力量专业性不强,生活化教学能力有限

不可否认,在教学模式的探究当中,教师是至关重要的因素。然而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研究中,由于师资力量专业性不强,生活化教学往往面临瓶颈。在当下的中学教育实践中,道德与法治科目的教师存在着非科班出身的情况,有时甚至是“兼职”状态。专业性不强,技能不过关,那就难以摆脱“填鸭式”教学的老路,继续让道德与法治停留在“背书、做题、模板”的旧式教学方法,与生活化教学的初衷背道而驰。生活化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对课本内容进行更深入的理解,还要具备将其与实践结合并讲清楚的能力,用鲜明生动的方式传达给学生,兼顾“接地气”和“理论化”两个方面。

2.学生对学习道德与法治的积极性有待提高

在教学实践中,很容易发现一个事实:学生对所谓的“副科”学习积极性普遍偏低。这是传统教学方式影响的结果,也正是因此才需要生活化教学方式的引进,吸引学生进行学习。当下初中生面对着各种各样的课业压力和课外壓力,这就导致本应当有着重要地位的思想道德教育被摆在“可有可无”“凑凑分数”的尴尬境地。扭转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科目“不重要”的固有看法,是生活化教学必须优先解决的问题。

3.理论化的高度与生活化的理解难以结合

生活化的教学模式本身就有着趣味性和生活化的要求。在初中阶段,课本已经出现理论化的倾向,生活性引导与探索正文的比例逐渐降低。这是教育跟随学生成长做出内容深化与理论启发的过程。生活化的课堂很容易被理解成只搞生活不搞理论,只是将课本的理论高度翻译成生活中的事例理解与评价。但其实想要做到真正的“生活化”,不仅要教给学生将理论化翻译成生活化的能力,还要教给学生将生活化翻译成理论化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时俱进、关心社会民生的意识与能力。这样的生活化教育,理论化与生活化的双向转换,才是培养新时代优秀人才的标准。

二、生活化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问题的简单对策

1.培养更专业的师资力量,提高教师团队的整体素质

除了学校组织的定期培训以外,教师自身的学习也是很重要的部分。相关教育书籍、优秀教师课堂、教师教学心得沙龙、学生反馈调查,这都可以成为提高教师团队素质的渠道。更重要的是,教师要针对所在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出调整,预留教学弹性和可变区间,为容纳学生接受教育的个性准备空间。另外,教师自身的思考也是一个方向。以往的教育实践注重对教学成果的反思,侧重于对教学结果的思考。生活化的教育模式要求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更多的调整,给教育更多的可变性,将教育重心从关注结果转移到关注过程上来,抓住教育中的薄弱点和“痛点”进行深入思考,必要时甚至可以进行教育调研,拓宽生活化教育创新的大道。

2.生活化道德与法治也需要考核与评判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来自两个方面:拉力与推力。其中“拉力”是由课堂的趣味性、内容的丰富性、教师的人格魅力的决定的,“推力”则是由学生自身的“义务性”心理决定。例如,考出高分就是应试教育中“推力”主要来源。在生活化课堂中,通过实例分析与课堂互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养成前文提到的“双向”的教育模式。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师生对话、心得分享等方式,达到提高“拉力”的目的。至于“推力”,可以设置相关的考核。这里必须说明,考核的内容不能仅仅是理论知识的简单回答或者背诵,更要有实践操作和情景的代入,否则还是会陷入“分数论”的陷阱。考核内容更偏向于个性化,考核的结果可由教师与学生共同评判。这样,在生活化的基础上设置考核,能更好地达到理论与实践双向结合的教学目标。

3.生活化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理论与实践双向结合的方法

之所以要进行双向结合,是为了在避免在解决传统分数论教育模式的同时让课堂走入“娱乐化”的误区。课堂的趣味性是建立在对当下社会生活的提问、引导、思考之上的,不能任由学生天马行空脱离理论。通过事例的解析和情景模拟等方法教导学生由生活实际到理论实践,高度一定还是理论的高度,不能出现为了“趣味”而“趣味”,不顾教学深度和广度,本末倒置的情况。

在当今教育方式与教育理念发生深刻转变的时代背景下,生活化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成为时代的必需。如何建立、发展、完善有效的生活化教学体系,是每一个身处教育风口的教师都要思考的问题。趣味与严肃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碰撞,思考与发现的相遇,这都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面临的挑战。生活化的教育方式已经启程,我们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俞斌建.新课改下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之我见[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

[2]王志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J].新课程(中学),2016.

[3]姚召龙.探讨基于生活化思维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J].新课程学习(上),2014.

[3]纪缓缓.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探微[J].新课程(上),2016.

作者简介:王乙入(1989.12.27—),女,籍贯:山西省吕梁市,所在单位:上海市闵行区上虹中学,目前职称:见习教师。

编辑 杜元元

猜你喜欢
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
师生参与,构建高效课堂
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体验式教学的实施
基于课程标准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艺术初探
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运用
创新视角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探究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生活化教学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探析
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