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璐
摘 要: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推进,高考当中传统的命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的出题形式已经被更加新颖的材料作文的形式代替。新材料作文中并没有给出具体的写作方向,也没有给出写作的话题,这样一来从表面上来看可以选取的写作方向就十分广泛了。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如果在对新材料进行审题和立意的过程中出现偏差,极易导致学生的作文出现和出题意图大相径庭的现象。在此对高中语文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教学策略进行简要探究。
关键词:高中语文;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教学策略
新材料作文是高考作文的重要改革方向,是把传统的高考作文中的材料作文以及话题作文进行整合,最终产生的一种崭新的作文形式,也称为题意作文或者后话题作文。新材料作文中会给出一定的材料供学生阅读,但是不会限定写作的话题,学生自己审题,并依据对材料的理解选择写作方向,自主立意,自主写作,自主确定文体,自主拟定题目,灵活度极高。但是在新材料作文的写作过程中,学生因为审题不清、立意不明导致写作方向出现偏离的现象比比皆是,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语文成绩,进而影响了学生的高考成绩,对学生未来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困扰。因此,对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教学进行探究,不断提高新材料作文的教学质量,对学生的发展来说具有非凡的意义。
一、细致阅读材料
新材料作文写作中,必须给定材料,要求学生对材料进行细致的阅读、耐心的分析、准确的解剖,才能从中探寻出出题者的考查意图,进而把握材料中传递出的信息,再进一步立意,开展写作。从此角度来说,指导学生对新材料进行细致、耐心的阅读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例如,有这样一则材料:太阳和风就谁的威力更大发生了争论。风说道:“我比你威力大。你看到那边有一个穿着大衣的老人了吗?我能很快让他脱下他的大衣。”太阳一看,马上躲到了云层的后面,风便猛烈地吹了起来。但是令风不解的是,他吹得越猛烈,那老人的大衣便裹得越紧,最终也没有吹掉老人的大衣,风终于认输了。这时候太阳露出了笑脸,把他的温暖尽情挥洒向大地,开始对着老人微笑。很快,老人的脸上渗出了汗珠,緊接着老人便把大衣脱掉了。这时候,太阳对风说:“看到没有,温和、友善远比愤怒、暴力的威力大!”在对材料进行阅读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抓住其中的关键节点,首先是温和与友善的威力,其次是需要把温和、友善同愤怒、暴力进行对比,最后是需要善待他人。只要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抓住了这几个点,那之后的立意也就不会发生偏离了。
二、准确选择角度
对材料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阅读之后,也就为准确选择写作角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能够准确选择写作的角度,对新材料作文的写作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新材料作文的难度也在不断增加,从材料中准确选择角度的难度也与之俱增。因此,在新材料作文的写作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重点训练,培养学生正确选择角度的能力。例如,有这样一则材料:人们总是对千里马赞颂不已,总是希望能够有他那种日行千里、一往无前的英勇气概;人们总是对老黄牛高度赞扬,总是希望能够具备那种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高贵品质。于是有的人提出了打造具备老黄牛精神的“千里马”,或者打造具有千里马气概的老黄牛。对这则材料进行解读,需要注意千里马和老黄牛各自有各自的特点,有其优点,也有其缺点,如果过分追求完美,武断地进行融合,那必将不伦不类、画虎不成反类犬了。所以可以从这则材料中选取这样的角度:在社会上不能过分追求完美,不能过分求全。这样角度选择正确,下一步的写作自然也就顺理成章了。
三、合理确定立意
语文是一门在实际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的学科,和生活的联系十分密切,而新材料作文中所给出的材料也需要和实际生活进行联系,从而确定其写作的主题方向,这就是立意了。同时合理确定立意,结合实际生活,阐发独特的观点,对展现学生个性、提高作文质量、提高作文分数来说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有这样一则材料:曹植曾经写过《七步诗》,流传极为广泛;郭沫若曾经仿照曹植的《七步诗》写成了《反七步诗》。《七步诗》中表达了曹植对于手足相残的控诉,郭沫若的《反七步诗》却展现出萁勇于牺牲自我的精神品质。材料要求学生联系材料,结合生活进行写作。在立意过程中,不难看出两位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对“豆”“萁”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明,因此立意自然要从生活当中看待问题需要从不同角度出发切入了。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新材料作文已经成为高考作文的主要发展趋势。所以教师需要在教学中重点对学生对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能力进行培养,指导学生对材料进行深入解读和全面把握,找准关键词,把握材料主旨,确定写作方向,保证学生作文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汪隽.高中语文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教学策略分析[J].作文成功之路(旬刊),2016(8):76.
[2]吴娟.高中语文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教学策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
[3]邱为将.如何提高高中语文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教学策略探析[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3(11):3.
编辑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