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虹飞
(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骨科,河南洛阳 471000)
深静脉血栓是由于静脉血在下肢深静脉血管腔内发生了异常的凝聚,从而导致静脉管腔发生堵塞,对静脉血流的正常回流造成影响,进而形成下肢静脉血栓[1]。临床中应加强预防下肢静脉血栓,一旦处理不当造成静脉血栓,影响患者身体健康。此次研究以2017年10月—2018年10月为研究时段,对髋部骨折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加强预防及护理,观察其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取该院接收治疗的髋部骨折术后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方式分成了对照组与实验组,各45例。对照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28~80岁,平均年龄(55.46±10.71)岁;实验组男 22 例,女 23 例;年龄 26~81 岁,平均年龄(56.73±9.25)岁;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予以对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患者临床资料完成;参与患者均知情此次研究主要办法并签订了知情情意书;此次研究通过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
排除标准:合并存在原发性重要脏器类疾病,合并存在恶性肿瘤患者,合并存在血液系统疾病患者。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实验组采取综合护理措施,主要措施如后。
(1)心理护理。因髋部骨折术后患者行动受限,同时担心手术效果,其心理状态通常存在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患者不良心理状态,对其疾病康复极为不利,并且影响其治疗依从性。
(2)被动锻炼。护理人员引导患者在术后加强锻炼,由于患肢术后处于长时间的制动状态,易引发血栓,术后早期引导患者在床上进行被动性锻炼。引导患者进行健侧肢体运动、各关节被动伸曲训练、臀肌收缩训练等运动,可采取抬臀、扩胸以及伸缩各关节等运动,每日坚持15~20 min,2次/d,有利于全身血液循环畅通。严格按医嘱给患者使用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有效预防静脉血栓的发生。
(3)加强观察。术后对患者生命体征加强监测,观察患侧肢体末梢血运情况,注意皮肤颜色以及皮肤表层温度等,询问患者是否有麻木感,详细记录下肢周径。术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超声对下肢进行全面检查,及早发现静脉血栓并及早治疗。
(4)物理护理。术后及时采用抗血栓袜、弹力绷带、足部静脉泵、间断式充气加压泵、压力抗栓泵以及进行按摩等,以减轻患肢出现肿胀、疼痛感,促进血液流通顺畅,起到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目的。
(5)健康教育。术后加强健康知识教育力度,视患者不同个体情况,护理人员对患者以及其家属进行培训,让其掌握静脉血栓形成的机制,临床表现、异常状态、并发症等。告知患者保持良好心态对疾病的重要性,膳食结构应富含营养及维生素等,多食用新鲜的瓜果与蔬菜,有效降低血液粘稠度[2]。
(6)加强血栓量表caprini评估。采用caprini静脉血栓评估量表给予患者评估。Caprini评估VTE高危因素评估得分分别为1、2、3、5分,评分可累计;重点考虑抗凝和出血风险性,对不同患者疾病情况采取个体化预防措施;根据不同的危险因素可适当予以权重加分,例如危重症疾病评3分,卧床患者评1分,前者引发血栓的可能比后者更高。低危0~1分,积极鼓励患者进行早期锻炼;中危2分则使用药物预防与物理预防两种措施;极高危则是大于5分,此时应加强药物预防与物理预防措施。当评估得分≥3分,则于患者病床前贴上警示标识,并每周重新予以评估。
(7)出院指导。患者出院前3 d,加强健康教育,告知患者出院相关注意事项,告知患者加强锻炼的重要性,日常锻炼有利于增强血液循环,锻炼时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主要以患者耐受为宜,告知患者定期复诊。
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凝血四项指标(PT、aPTT、TT、Fbg)改善情况。观察对比两组患者骨折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及住院时间。
该次研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所用软件版本为 SPSS 19.00,以(±s)表示计量资料,经 t检验,以(%)表示计数资料,经 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护理前,两组患者凝血四项指标对比无明显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实验组患者 PT、aPTT、TT三项指标显著比对照组更高,Fbg指标显著比对照组更低,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凝血四项指标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凝血四项指标对比(±s)
组别P T(s)护理前 护理后a P P T(s)护理前 护理后F b g(g/L)护理前 护理后T T(s)护理前 护理后实验组(n=4 5)对照组(n=4 5)t值 P值1 2.5 8±1.2 2 1 2.4 3±1.2 7 0.5 7 1 0.5 6 9 1 6.2 3±1.5 6 1 3.4 2±1.2 5 9.4 3 0 0.0 0 0 2 2.1 7±1.2 8 2 2.0 9±1.3 4 0.2 9 0 0.7 7 3 2 8.9 8±2.5 6 2 4.6 4±1.6 7 9.5 2 5 0.0 0 0 3.5 2±0.5 2 3.4 4±0.4 7 0.7 6 6 0.4 4 6 2.1 2±0.3 2 3.1 0±0.3 9 1 3.0 3 1 0.0 0 0 1 7.3 7±0.4 3 1 6.9 7±0.5 2 3.9 7 7 0.0 0 0 1 9.5 8±1.5 4 1 7.2 9±0.7 6 8.9 4 5 0.0 0 0
实验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及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下肢静血栓发生率及住院时间对比[n(%)]
髋部骨折在骨科中具有较高发生率,因髋部骨折术后需要久卧病床,患者运动少,被长期制动状态,其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概率明显加大,对下肢静脉血栓相关高危因素加以总结研究,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及护理措施,可有效降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3]。
通过对髋部骨折术后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让患者掌握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机制,以及发病原理,让患者知晓通过积极的预防和护理措施,可预防静脉血栓形成,让患者治疗依从性更强,有利于降低静脉血栓的发生率[4]。护理人员加强与患者沟通,倾听其内心想法,对其相关疑问予以解答,有针对性地给予护理措施,让其建立良好的治疗信心。并做好高危风险评估,将术后易出现静脉血栓的患者全面排查,并提前采取预防及护理措施;对于久卧病床者可将患肢垫高,有利于改善静脉血液回流,减少患肢肿胀发生。引导患者进行翻身,并给予叩背等护理。术后加强对患者血容量的补充,及时给予静脉补液,有效稀释血液减轻血液粘稠度,严格控制补液量以免发生急性肺水肿[5]。鼓励患者家属给患者健康肢体进行按摩,减少静脉血瘀滞的情况。对患者进行相关出院指导,让患者知晓回院定期复查的重要性。通过一系列护理干预措施,让患者知晓下肢静脉血栓的严重性,同时缓解患者不良心理情绪,提高其治疗依从性,有效促进预后康复。
综上所述,对髋部骨折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加强预防及护理,有效改善患者痛苦,改善凝血四项指标,减少住院时间,降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