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基于混合式学习的教学设计研究

2019-05-08 03:21陈郡李梅孙健敏
关键词:网络学习混合式学习教学设计

陈郡 李梅 孙健敏

摘   要: “互联网+”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为传统的高等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文章阐述了“互联网+”背景下混合式学习的基本理念,分析了实施混合式学习的意义,并以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为理论依据,进行了“互联网+”背景下基于混合式学习的教学设计模型的构建和教学实施流程的设计。在此基础上,以“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例,介绍了该教学设计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获得的成效。

关键词:互联网+;网络学习;面对面学习;混合式学习;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9)04-0033-03

当今社会,高校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难以满足信息社会个性化、多样化、快节奏的学习需求,对现有的教育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已是大势所趋。“互联网+”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为教学改革的开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引发了我国教育新一轮的革命[1]。混合式學习(B-learning)将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学习(E-learning)的优势完美结合,兼顾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2],体现了当下教育科学发展的核心理念。

一、“互联网+”对教育的变革

“互联网+”和教育的结合是当前教育教学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互联网+”在教育领域引起的变革不仅仅只是教育信息化,还包括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和技术条件,对传统教育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等进行多层次的变革。

(一)“互联网+”对教学理念的变革

传统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定学”[3],教师对知识处于绝对的垄断地位。“互联网+”时代的教育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实现“以学定教”,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教育的目标被设定为追求学生个性及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互联网+”对教学模式的变革

传统教育模式大多采用班级授课制,对不同的学生采用相同的教育模式,“互联网+”时代的教育,以大数据等先进技术为依托,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模式,从而使教育有望达到“私人定制”的目标[4]。

(三)“互联网+”对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的变革

在“互联网+”设备和技术的支持下,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多样化、灵活化。“互联网+”教育打破了学校的围墙,突破了传统班级授课制的时空限制,拓宽了学生的学习渠道,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教育教学带来更多新的可能。学生利用微课、慕课平台提供的大量的资源将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实现跨学科、跨学校学习。此外,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使得随时随地学习成为可能,顺应了建立“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的时代潮流。

综上,“互联网+”背景下的教育教学将互联网平台与传统教育进行融合,更新教育观念,重构教育环境,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混合式学习的基本理念

混合式学习即Blended Learning,国内外学术界对其定义尚不统一。Harvi Singh和Chris Reed认为[5],混合式学习的重点是将“恰当的”学习方式与“恰当的”个人学习偏好相结合,在“恰当的”时间来教会“恰当的”学习者“正确的”学习方式,以此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何克抗[6]将混合式学习定义为“将传统的学习方式与网络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启发、监控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黎加厚[7]将

Blended Learning翻译为“融合性学习”,认为它是将所有可能的教学要素进行优化选择和组合来实现某个预定的教学目标。

笔者理解的混合式学习是将面对面学习和网络学习以不同的方式契合,在技术型情境中开展的学习活动。它包括不同层面的混合,即学习方式和策略的混合、学习工具和环境的混合、学习内容和资源的混合、学习活动的混合以及学习评价的混合。

“互联网+”进入教育领域,旨在通过网络学习打破传统面对面教学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为学习者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更加自由的学习场所。但是单一的面对面学习或者网络学习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均存在自身的优点和缺点(见表1)。

表1  面对面学习与网络学习的优缺点对比

混合式学习在“互联网+”的技术支持下,结合了面对面学习与网络学习二者的优势,其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有效利用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能力;将部分教学内容通过课外时间传达,使线下有更多的时间来开展面对面的深层学习活动,教师和学生在“教”和“学”的过程中都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三、“互联网+”背景下基于混合式学习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按照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法”[8],基于混合式学习的教学设计要将能够调动学生高阶思维活动的深层学习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协助和指导学生参加到教学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从解决贴近生活的实际问题出发,和同伴协同合作、采用实际有效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实现“做中教,做中学”[9]。

(一)基于混合式学习的教学设计

笔者以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法”为指导思想,利用“互联网+”的技术支持,构建了基于混合式学习的教学设计模型(如图1所示)。

该模型将教学过程分为前期分析、总体设计、资源与活动设计、教学设计方案的实施和教学设计方案的维护与修改五个阶段。

1.前期分析。教师对学生的知识背景、学习习惯、学习需求和学习环境、学习工具等进行分析,形成分析报告,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整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

2.总体设计。教师在前期分析的基础上对课程进行总体的教学设计。首先,根据课程內容划分学习模块,确定各模块的主题和目标,并根据不同的模块内容设计适合学习者的学习活动;其次,选择适当的信息沟通策略;最后,确定单元活动需要的技术支持。总体教学设计要依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设计适于进行探究学习、情景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活动,力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当中。

3.资源与教学活动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是支持混合式学习的物质基础。教师需要针对不同的学习单元收集、整理、设计和制作适用于不同学习活动的教学资源。资源可以包括文本、图片、动画、视频等多种形式,并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增添其趣味性与生动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活动设计是整个教学设计的灵魂。按照戴尔的“学习金字塔”理论,教学活动的设计要以可以调动学习者学习积极性的“讨论”“实践”“教授他人”为核心,活动形式应该适用于网络学习和面对面学习两种场合。

4.教学设计方案的实施。所有的教学设计最终都要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施中去。笔者将混合式学习的教学流程划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模块,每个模块中按照“教师”和“学生”两个角色进行了任务的划分(如图2所示)。

课前,教师根据已有的学习资源和可能获得的技术支持,确定本次课程的学习内容以及采用的活动方式,制定学习目标,并在网络教学平台上阐明学习任务、提供学习指南。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上的资源进行课前预习,并将预习过程中存在的疑问记录下来,以待后期解决。课中,教师指导学生解决问题、协助学生完成任务、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协作学习、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学生需要解决课前预习时所产生的疑问,与同伴协作完成指定的学习任务,对本次学习的成果进行展示与互评。课后,学生需要对课堂上的学习成果进行系统的整理、总结,并通过线上自测、线上交流、线上答疑、线上作业等方式完成知识的内化与拓展,并在最后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包括对教师的评价和对课程的评价)。教师也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评价的形式可以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混合的形式。在混合式学习的教学实施过程中,课前以及课后的学习活动均可以在线上完成,课中的学习活动则主要采用面对面的学习方式。

5.教学设计方案的维护与修改。教学设计实施以

后,需要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总结,并以总结报告的形成反馈到其他环节,形成闭合的反馈回路,以便及时解决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整个教学设计模型进行完善。

(二)基于混合式学习的教学实践

为了分析基于混合式学习的教学设计在实际教学中的成效,笔者在2017年开设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开展了该教学设计的实践工作,并对授课对象(11个班,共336人)针对课程资源、学习任务、课堂活动、小组学习方式以及课程学习效果等多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有65.2%的学生可以自主完成课前的学习任务,有31.5%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完成课前的学习任务;98.5%的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表示认可,认为小组学习对自己的学习有很大帮助;对于课堂教学活动,有91.7%的学生表示活动内容设计合理,能够主动参与交流互动;93.5%的学生认为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对自己今后的学习、生活会有很大的帮助;另外,78.9%的学生表示对目前教学模式非常满意,有4.2%的学生表示不能适应这种教学方式,主要原因包括无法按时完成课前学习任务、很难融入小组学习、不能适应新的考核方式等几个方面。这些在实际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所暴露的问题需要在后期的教学中逐步修改和完善。

实践表明,采用了基于混合式学习教学设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课堂气氛较之前更加活跃,课堂互动明显增多。更多的课堂“低头族”能够主动抬起头来参与到课堂讨论与小组活动中,更多的学生愿意并且能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通过日常的随堂测验和基于任务的课程实践,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并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其他课程的学习中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均得到了提高。

“互联网+”思维进入传统教学领域后,面对面学习与网络学习相互碰撞、逐渐磨合、优势互补。混合式学习的优势在这一大环境中愈加明显,有望成为未来主流的学习方式之一。然而,任何一种学习理论想要达到预期的效果,都离不开科学的教学设计和实施。笔者尝试开展的“互联网+”背景下基于混合式学习的教学设计研究,旨在将混合式学习的基本理念落到实处,以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一明.“互联网+”时代课程教学环境与教学模式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

[2]詹泽慧,李晓华.混合学习:定义、策略、现状与发展趋势——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柯蒂斯.邦克教授的对话[J].中国电化教育,2009,(12).

[3]刘邦奇.为学习服务:“互联网+”时代的教育观念、模式及实现途径[J].中国电化教育,2017,(8).

[4]曹培杰.未来学校的兴起、挑战及发展趋势——基于“互联网+”教育的学校结构性变革[J].中国电化教育,2017,(7).

[5]Singh H,Reed C.A White Paper:Achieving Success with Blended Learning[J].Centra Software Retrieved,2001,(5).

[6]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下)[J].电化教育研究,2004,(3-4).

[7]黎加厚.关于“Blended Learning”的定义和翻译[EB/OL].[2018-05-17].http://hunandaxuesheng.bokee.com/931 523.html.

[8][美]洛林·W.安德森,等.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分类学视野下的学与教及其测评(修订版)[M].蒋小平,张美琴,罗晶晶,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96.

[9]张毅龙.陈鹤琴教学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31.

猜你喜欢
网络学习混合式学习教学设计
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模式的设计与研究
基于Moodle平台的混合式教学设计
混合式教学法在《现代通信技术》课程中的探索与应用
网络学习行为背景下的慕课教学策略研究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培养初中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尝试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