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备,曾丽欢,黄潮英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为临床治疗中一种较为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具有较高的致残和病死率。目前,该病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同时结合患者临床表现[1]。在治疗方面,SAP尚缺乏特效药物,通常是选择综合支持方式给予该类患者治疗,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控制病情进一步加重[2]。既往研究显示,泮托拉唑钠、生长抑素在应用过程中均表现出显著抑酸、抗炎效果,目前在急性胰腺炎患者临床治疗中获得广泛应用,但现阶段关于两种药物联合用于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治疗的研究还较少[3]。本研究主要观察泮托拉唑钠联合生长抑素对SAP患者炎性反应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探讨该种联合方案在应用过程中的作用及价值,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本研究获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8年8月在本院接受诊治的90例SAP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接受常规+泮托拉唑钠联合生长抑素治疗的患者纳入观察组,将接受常规+泮托拉唑钠治疗的患者纳入对照组。观察组45例,男26例,女19例;年龄34~68岁,平均(55.7±12.3)岁;病程5 h至5 d,平均(2.8±1.0)d;上腹疼痛18例,呕吐15例,发热12例。对照组45例,男25例,女20例;年龄33~69岁,平均(56.8±12.2)岁;病程8 h至5 d,平均(3.0±0.7)d;症状:上腹疼痛19例,呕吐14例,发热12例。统计学分析显示,两组基线资料(病程、年龄、症状等)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1 纳入标准
①符合重症急性胰腺炎相关临床诊断标准[4],有明显呕吐、发热、腹部反跳痛、上腹疼痛伴腹胀等症状;②螺旋CT检查显示胰腺存在不同程度坏死;③年龄≥18岁;④临床资料完整。
1.2.2 排除标准
①伴有急性冠脉综合征;②近两个月接受过心血管介入治疗;③伴有慢性肾功能不全及肝硬化;④伴有类风湿性关节炎、自身免疫性疾病、HIV或结核、活动性肠炎;⑤分级[5]>Ⅱ级;⑥伴有精神性疾病,存在意识、认知障碍;⑦过敏体质,对研究所用药物过敏。
两组患者给予相同常规治疗:嘱咐并督促患者合理禁食,使胃肠压力有效降低并获得维持;积极给予抗感染治疗;加强抑酸,纠正机体水电解质紊乱,并积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加强解痉止痛等。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患者加用泮托拉唑钠(辽宁诺维诺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59067)治疗,将40 mg泮托拉唑钠溶入100 mL生理盐水中,混合均匀后静脉滴注,2次/d。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泮托拉唑钠联合生长抑素(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66708)治疗,将3 mg生长抑素溶入500 mL生理盐水中,混合均匀后静脉滴注,2次/d;泮托拉唑钠使用方法与对照组相同。两组患者治疗7 d为1个疗程,治疗1~2个疗程。
①观察患者临床症状(腹痛腹胀、腹腔积液等)、实验室指标(血淀粉酶、尿淀粉酶、白细胞等)恢复正常时间。②炎性因子含量: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8(IL-8)含量。③血液流变学指标:于治疗前、后采集患者血液作为标本,实施血流动力学检测,测定指标为血栓长度、全血比粘度高切、血浆比粘度、血小板粘附率。④观察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治疗后,观察组腹痛腹胀、肠道功能、腹腔积液等症状及血淀粉酶、尿淀粉酶、白细胞等实验室指标恢复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症状、实验室指标恢复时间对比
治疗前,两组相关炎性因子水平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IL-6、IL-8、TNF-α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治疗前,两组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栓长度、全血比粘度高切、血浆比粘度、血小板粘附率均显著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水平对比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对比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1
治疗后,两组均有患者出现相关不良反应,但观察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8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n(%)]
SAP治疗难度大,较难获得理想治疗效果,早诊断、早治疗对疾病总体疗效提高、预后改善均极为重要[6]。在治疗方面,目前临床上主要给予SAP患者禁食、抑酸、水电解质及酸碱紊乱纠正、抗感染等常规处理,然后再给予药物治疗[7-8]。但SAP患者症状严重、病情进展速度快,仅给予常规治疗往往无法有效控制病情进一步加重[9-10]。既往研究主要注重探讨治疗方案应用于SAP患者治疗的症状改善及安全性,炎性反应控制、血液流变学改善方面研究相对较少,而机体炎症反应及血液流变学直接关系到患者总疗效及康复情况[11-13]。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SAP患者泮托拉唑钠联合生长抑素治疗,在炎症控制、血液流变学改善、安全性等方面均表现出良好效果。
目前,临床上尚未统一明确急性胰腺炎的具体发生机制,但多数研究者均一致认为急性胰腺类发生机制表现为:胰腺组织胰液受阻、缺血等,激活胰液内蛋白酶,使胰腺组织自身发生消化,诱发炎性反应,炎性递质释放并进入血液循环,刺激机体中炎性细胞,引发连锁反应,多器官功能衰竭、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发生,进而引发疾病[14]。因此,SAP治疗须高度重视炎症控制。既往已有诸多研究结果均显示,泮托拉唑钠联合生长抑素方案用于SAP患者治疗,能够使患者临床症状获得更大程度改善,有助于总体治疗效果的提高,但在机体炎症反应控制、血液流变学改善等方面的研究较少[15]。而炎症控制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对患者病情控制效果提高、总体预后改善等均极为重要。泮托拉唑钠属于一种质子泵抑制剂,应用过程中能有效抑制炎性细胞,保护胰腺细胞不受损伤,同时还可抑制胃酸及胃蛋白酶分泌,使胃蛋白酶活性明显弱化,进而减少胃液分泌量,且药物作用可维持较长时间,效果显著[16]。生长抑素为一种人工合成氨基酸肽,应用过程中可有效抑制胆汁、消化液分泌,阻止胆胰反流,使患者胃泌素、胃酸获得有效调节,减少胰液分泌[17-18]。此外,生长抑素还可使患者胰腺缺氧症状获得有效改善,对炎性因子释放产生显著抑制,控制机体炎症反应进一步加重[19]。上述两种药物联合使用可发生协同作用,使各种药效获得进一步提升,提高疾病总体控制效果。Majidi S[20]等研究显示,泮托拉唑钠、生长抑素两种药物联合使用,可发挥显著炎性递质释放、胃酸抑制作用,进而使急性胰腺炎患者临床体征、症状获得显著改善。本研究中,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再给予观察组患者泮托拉唑钠、生长抑素联合治疗后,该组患者IL-6、IL-8、TNF-α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改善程度均明显大于对照组,且腹腔积液、腹痛腹胀等临床症状恢复时间及几项实验室指标(尿淀粉酶、血淀粉酶、白细胞)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该结果表明,两种药物联合使用,可显著提高炎症控制效果,促进患者机体血液流变学指标获得显著改善,使患者相关体征、症状获得更大程度改善。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仅为8.89%,相比对照组的31.11%显著更低。该结果表明应用于观察组的治疗方案不会引发多种不良反应,药物毒副作用小,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给予患者泮托拉唑钠联合生长抑素治疗,可获得更理想炎症控制效果、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效果,有助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改善,其药物毒副作用较小,有助于患者获得更好的康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