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淑琴,温林海
肝硬化是消化内科常见慢性进展性疾病,常由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发展而来,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所致,病情呈反复发作,久治不愈引起肝脏纤维结缔组织增生,最终导致肝硬化[1]。若代偿期患者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将导致肝功能失代偿,可出现脾大、脾亢、腹水、胃底食管静脉曲张、腹壁静脉曲张等门脉高压症状,乏力、精神萎靡不振、消瘦等全身症状,凝血功能异常、出血倾向及低蛋白血症、肝掌、蜘蛛痣、男性乳房发育、女性月经失调等内分泌失调症状。长期不愈可进而发展为肝癌,严重威胁到患者生命健康[2]。早期诊断对肝硬化治疗有较高的指导意义,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60例经病理确诊的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取得了满意的结果,现报道如下。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60例经肝组织病理活检确诊的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年龄32~77岁,平均年龄(45.5±6.7)岁;病程:病程5~10年,平均病程(8.6±3.1)年;病因分型:乙肝后肝硬化50例,酒精性肝硬化4例,血吸虫性肝硬化3例,其他不明原因性肝硬化3例;肝性脑病及分期:无肝性脑病40例,昏迷前驱期及前期15例,昏睡期3例,昏迷期2例;腹水情况:无腹水36例,少量腹水15例;中大量腹水9例。
1.2.1 纳入标准
①年龄在40~75岁;②符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与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于2010年联合制定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3]中关于肝硬化的相关诊断标准者;③临床资料完整;④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患者自愿参与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
①孕产妇;②心、脑、肺、肾等重要脏器严重功能障碍者;③重型肝炎、肝癌、肝性脑病的患者;④药物过敏史者;⑤治疗依从性差者;⑥心理疾病或精神异常者。
1.3.1 仪器设备
采用西门子64排128层螺旋CT AS+系统(品牌:德国西门子;型号:SOMATOM Definition AS+ 64排128层4D螺旋CT;生产厂家:德国西门子股份公司)进行扫描。对比剂采用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注射液(商品名称:欧乃派克/Omnipaque;英文名称:Iohexol Injection;规格:350 mgI/mL;批准文号:国药准字00H500299)30~40 mL/次。
1.3.2 检查方法
扫描范围:从膈顶扫描至双肾下级。扫描参数:管电压设置为120 kV,管电流设置为200~300 mA。嘱患者仰卧位,先行对患者平扫,层厚设置为5 mm,螺距设置为0.976。后行增强扫描,扫描范围同前;扫描矩阵:512×512;层厚:5.0 mm;重建间隔5 mm;层间距5 mm。扫描参数:同前。后经肘静脉将100 mL碘海醇注射液以5 mL/s速度注入,行3期扫描。延迟时间:动脉期——30 s左右,门静脉期——70 s左右,实质期——4 min左右。将门静脉期的增强扫描成像信息送至我院工作站,采用图像后处理技术进行重建分析[4]。
1.3.3 CT后处理技术
采用测量软件Volume对以上CT成像结果进行后处理。重建肝脏CT的增强图像,重建薄层成像,设置层厚、层距为5 mm,采用多平台重建技术(MPR)清晰显示肝脏性质及其与周围各组织结构的关系。将原始数据中的门静脉期成像信息导入至该软件,设置选项为“门静脉期周围肝脏图像”,设置阈值为30~300 Hu。随后以层切法逐个层面对肝脏轮廓进行一一描绘,利用Mimics 10.01软件对二维肝脏实质轮廓图像进行重建,得到CT三维空间立体模型,以便计算肝脏体积(原始肝脏体积),重复3次/层,取3次的平均值得到最终数据结果。隔7 d重复测量1次。最后对以上数据结果采用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1.4.1 患者肝功能情况
采用Child-Pugh分级对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情况进行量化评价,Child-Pugh分级标准是将患者的5个指标(一般状况、血清胆红素、腹水、凝血酶原时间及血清白蛋白浓度)的不同状态由低到高分为三个层次,分别记以1分,2分和3分,并将5个指标计分进行相加,分数越高,肝硬化程度越严重。分级严重程度由低到高排序为A级,B级,C级。
1.4.2 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诊断标准
根据中国人正常肝脏体积计算公式计算理论肝脏体积[5],理论肝脏体积(cm3)=613×体表面积(m2)+162.8;体表面积(m2)=0.071×身高(cm)+0.0133×体重(kg)-0.1971。本次研究纳入患者均经病理学确诊为肝硬化,因此若患者的原始肝脏体积低于理论肝脏体积,则视为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诊断肝硬化准确,否则为不准确。
60例肝硬化患者理论肝脏体积为(1232.47±126.74)cm3,第一次测量肝脏体积为(1052.68±92.31)cm3,单样本t检验分析发现,患者肝脏体积与其理论体积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086,P<0.001),说明肝硬化患者的肝脏体积显著小于其理论肝脏体积。
60例肝硬化患者按照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28例,B级21例,C级11例,其肝脏平均体积分别为(1128.37±50.99)cm3、(1021.77±22.27)cm3和(919.04±67.66) cm3,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5.327,P<0.001)。经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发现,肝脏体积与Child-Pugh分级呈负相关(rs=-0.722,P<0.001),说明不同的肝功能分级,其肝脏体积不一样,肝功能越差,其病肝体积可能越小。
表1 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重复测量结果
注:*P<0.05,表示组内相关系数ICC不等于0,即组内相关系数有统计学意义
肝硬化属于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晚期肝病之一。当发生肝硬化时,患者常出现肝组织进行性坏死,肝脏代偿能力持续下降,若不及时治疗,可进行性发展为肝癌,须通过切除坏死肝组织或依靠肝移植进行治疗,生存率极低,严重威胁到患者生命健康[4,6]。本次研究课题目前在临床上尚未形成成熟、完善的理论观点[7]。众所周知,作为一项安全、可靠、准确性高的诊断方法,CT检查在肝硬化早期诊断及治疗有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CT检测仪的更新换代也逐渐加速,目前国内常采用准确度更高的多层螺旋CT对肝硬化进行诊断[8]。早期医学界人士主要通过方便、快捷的二维径线法——超声检查或CT检查对活体肝脏大小进行测量,但由于准确度欠佳而逐渐被新研发的测量方式所代替。随着全球医学科技水平的飞速发展,新型的器官体积检测手段如B超、核磁共振、SPECT等逐渐为临床广泛使用。而B超对深部组织测量效果不佳,且主观性较高。核磁共振及SPECT则由于高昂的检查费用及较长的扫描时间所致图像精准度下降等因素,使得其临床实用性也大大降低[9-10]。
综上所述,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肝脏体积的测量方面有较高的准确性,应用于肝硬化的临床诊断中,能有效提高诊断准确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