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是“高”“大”“上”而不是“假”“虚”“空”

2019-05-04 13:54张蕊蕊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高大上高中生物课程标准

张蕊蕊

[摘   要]从立意、内容和作用等方面对新修订的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进行个性化的解读,目的是让教师明确课程标准的作用,找到教学工作的依据,从而更好地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关键词]课程标准;高中生物;高大上;假虚空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11-0083-02

随着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推进,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新方案中的主要变化有“调整了课程结构,更新了知识内容,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编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加强了课程标准的指导性”,以此为依据重新修订了《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经过多次不同层次的关于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培训,并结合自学,笔者对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作用及内容的变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课程标准是“高”“大”“上”,而不是“假”“虚”“空”。

一、课程标准是“高”“大”“上”

1.课程标准站位“高”

课程标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的既具有国际视野又符合我国国情的纲领性教学文件,它承载着党的教育方针和思想,体现着国家立德树人的意志,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指导。因此,课程标准的站位高。

2.课程标准格局“大”

课程标准统领全局,是教材编写、教学质量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是教学实施和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它不仅着力于解决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式单一、教学评价不能促进发展等问题,更关注于学科教学能带给学生什么价值观念、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也就是学科的核心素养是什么、怎么培养的问题。因此,课程标准的格局大。

3.课程标准档次“上”

笔者理解的“档次上”就是理念先进,过程科学。课程标准的修订过程中对21世纪以来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进行了系统梳理,总结提炼了宝贵经验,充分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反映信息化、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对创新人才的需求。课程标准的编制和内容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发展规律,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标准中涉及的问题均通过权威机构、专业部门进行调查研究和测试论证,确保了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和话语体系。

二、课程标准不是“假”“虚”“空”

课程标准骨架健全,血肉丰满,加强了对教材编写、课程实施、考试评价的指导性,对于一线教师最为关心的课堂教学有实实在在的建议。如生物必修的每个模块都包含聚焦大概念的“内容要求”,建议开展的“教学活动”,模块学习后应达到的“学业要求”三部分内容。在“附录2:教学与评价”部分中提供8个详细的案例,可以说达到了“手把手”教的程度。如《案例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展示了如何从三维目标过渡到根据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制定教学目标。《案例5: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给教师指导学生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提供参考。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评价案例,详细地展现了新课改下如何实现教学评价促进发展,怎么开展过程性评价。有关在线学习和交互式白板应用了解预习情况和在线答疑的案例,启发我们在信息化环境下合理使用多媒体,实现课堂中多种形式的互动交流。《案例4: 建立种群增长模型》为数学模型的构建提供了模板。可以说,这些案例为我们的生物课堂教学提供了切实有效的帮助。重新修訂的课程标准中的两大突破是基于学科本质凝练了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首次提出了学业质量标准,明确了学生完成该学段的课程学习后所应该取得的学业成就,对考试命题和学习评价提供了依据。

在一次研讨活动中,有四位教师做了新课程理念下的示范课展示,都以实验内容为依托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对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做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在评课的过程中,有位教师提出:由于时间关系和能力的问题,有的学生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观察到实验现象,所以没有生成知识,到高考的时候写不到卷子上,故让学生动手做实验是浪费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是对课堂的不负责任,教师还是应该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完成高考复习。该教师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她不知道课程标准是怎么来的,是干什么用的,与自己的教学有什么关系,她认为课程标准是“假”“虚”“空”的东西,只是高高在上的文件,从而从心理上排斥课程标准,仍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照本宣科地给学生讲授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被动学习知识。到了高三又被资料牵着走,教师累死累活,学生于题海中苦苦挣扎,师生苦不堪言,最后部分学生通过刷题也考上了大学。至此,教师自以为自己的教学方式很奏效,而对于没考上的学生,教师也会推卸责任地认为该讲的都讲了,是学生没下苦功夫,所以没考好。这样教学,多年以后,无论是上大学的学生,还没上大学的学生,还能记住多少知识点呢?这样的教育模式下,“高分、低能、少情”的现象比比皆是。“课程标准是高考命题的依据,现在注重核心素养考查的高考题,你不要说死记教材的知识点,就是把教材知识倒背如流也依然不知道怎么答,通过记忆和刷题能得高分的时代已然要结束了[2]。”这也就是为什么高考和课程标准都已经改革了,教材还没改革的原因,教材只是一种重要资源,并不是唯一的教学依据。而课程标准也不是“假”“虚”“空”,而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

有人说:“‘核心素养就是知识忘了以后留下来的东西,是参与未来生活的价值观念、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如何让核心素养的种子在我们的课堂中生根发芽?笔者有以下几条建议:第一,问题情境再还原,提倡创设真实合理的问题情境。曹保义说:“知识的情境化是知识火花转化为素养的必经途径。”情境创设的实质是由科学向生活的回归,让学生在解决生产、科研、生活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锻炼能力,激发兴趣。教师应拒绝过度整理的、虚构的、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第二,解决问题再实践,教学过程应体现“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识规律。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让学生发现自己的知识盲点,通过系统的学习建立知识结构,继续通过实践迁移运用知识,检验认识。第三,教学内容再综合,聚焦大概念。改变传统教学“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状,既要重视某个概念的分解、细化,又要注重概念间的综合。将零、杂、细、碎的知识碎片综合为系统化的知识。只有综合知识才容易结构化,易于形成核心素养。教学中还应该聚焦大概念,统筹安排时间,以主题单元的形式组织教学,促进学生形成生物观念。第四,教学目标再聚焦。三维目标所涵盖的要求远比核心素养宽泛,是大而全的。核心素养是从三维目标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提炼的核心部分,是少而精的,是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形成的生命观念、科学思维和激发的社会责任感。

经验告诉我们,课程改革能否取得实质性进展,就看课程标准的权威能否真正树立起来。刘墉在《方向》中说:“你可以一辈子不登山,但你心中一定要有座山。它使你总往高处爬,它使你有个奋斗的方向,它是你任何时候抬起头都能看到的希望。”课程标准就是我们教学生涯中的“山”,就是我们的权威,就是我们的信仰。我们心中一定要有这座“山”,而且一定要脚踏实地去登这座“山”,积极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吴成军.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高考命题研究[J].中国考试,2016(10):25-31.

(责任编辑 黄春香)

猜你喜欢
高大上高中生物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以为G20只是“高大上”是误区
高中生物解题教学中应用化学知识的可行性研究
从南非到巴西,中国制造变“高大上”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
中国军机喜欢“高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