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学校体育的基本矛盾

2019-04-30 02:37邵天逸
体育教学 2019年1期
关键词:快乐体育学校体育健康

邵天逸

摘要:本文以“基本矛盾”为线索,探讨我国学校体育存在的基本矛盾与问题及其成因,为解决学校体育各种困境提供新思路。研究认为,我国学校体育存在的基本矛盾主要有: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之间的矛盾、身体发展与全面发展之间的矛盾、增进健康与技术传习之间的矛盾、技术学习与快乐体验之间的矛盾、快乐体验与品德培养之间的矛盾、短期效益与终身体育之间的矛盾、借鉴国外与传承本土之间的矛盾。

关键词:矛盾;学校体育;体质;健康;技术传习;快乐体育;体育品德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9)01-0052-03

“矛盾”主要是“在形式逻辑中指两个概念相互否定或两个判断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的关系”。矛盾无处不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社会界都存在矛盾运动,它是推动事物发展的主要动力。

在学校体育与体育教学领域层面,已有不少学者关注到其中存在的矛盾,如毛振明提出了体育教学五大矛盾:“学生‘作为玩的运动和游戏的体育理解与教师‘作为教材的运动和游戏的体育理解之间的矛盾;教学效果的统一要求与学生个体差异之间的矛盾;相对不自由的体育教学形式与学生熟悉的自主运动形式之间的矛盾;技能掌握的必要性和技能掌握的困难之间的矛盾;教师进行安全教学的义务和学生冒险尝试心理之间的矛盾。”鲁长芬认为:“体质与以传授体育知识、技能为主的竞技体育思想却一直是学校体育思想的主要矛盾和争论焦点。”张新认为:“‘技能论与‘体质论争论的历史演变,‘体质论与‘技能论是我国学校体育的基本矛盾,多年来争而未决。”饶林峰认为:“在今后学校体育的发展过程中,技能论与体质论的矛盾也是我国学校体育的基本矛盾之一。”江文奇认为:“所谓‘体质派与‘三基派之争,确实是我国学校体育系统中的基本矛盾”“明确提出体质论与技能论的矛盾是贯穿我国学校体育整个系统的基本矛盾,十分必要。”张洪潭认为:“体质论与技能论之争始终是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系统的基本矛盾。”

概言之,论者叙述的矛盾圭要集中在体育教学的内部矛盾及学校体育中“体质”“技能”“竞技”之间的矛盾,实际上,在学校体育百余年发展历程中,上述的矛盾只是部分内容,更多的矛盾还未被提出,这些矛盾若长期存在且得不到解决,势必将影响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有效实施。基于此,本文结合当前现状,着重分析我国学校体育的基本矛盾。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学校教育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的矛盾,就体育学科而言,这一矛盾尤为突出,这是由体育学科的性质决定的。学生不仅要学习认知性内容,还需体验以身体为媒介的本体知识(运动技术),可以说,身体练习比学习体育认知性知识更为重要。因而,体育教师应更加注重学生的身体体验,关注学生在身体练习过程中的各种反应,及时调整教学节奏,灵活处理教学进程。但在具体实施层面,教师的预设基本压倒了学生的学习,这就构成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矛盾问题。

理论上应落实“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但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受传统灌输式教学思维的影响,往往表现出教师绝对权威的教压倒了学生无奈学的现象,这也成为第八次体育课程改革瞄准的靶心,对此首先推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三类学习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张扬了学生主体意识、提高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次,高中体育课程落实了“选项课程”,倡导了以学生兴趣为主导的体育课程内容,这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必须指出,第八次体育课程改革推出的三类新型的体育学习方式由于其理论研究并不充分、缺失操作程序,从而容易导致广大体育教师在开展三类学习方式过程中相当于“摸着石子过河”,其效果自然不够显著,这也为教学落实学生主体意识徒增了难度。最后,依然有部分体育教师并没有紧跟体育课程改革的步伐,没有坚决放弃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未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他们仍然坚持教学组织的纪律性、家长式的教学风格等,这无形之中加重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之间的矛盾。

身体发展是体育永恒的话题,也是学校体育教学的最基本任务,长期以来,学校体育都是围绕身体发展角度实施教学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身心发展的学校体育目标取代了身体发展的目标,特别是自第八次体育课程改革以来,身心全面发展已成为主流,该思想是集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的三维身心发展观,其具体表现为第八次课改中体育课程的四大目标、现阶段的三大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等。学理而言,思想观念的变化与发展应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因而,身心全面发展的学校体育思想与理念无疑是符合时代特征且具长远意义的,但落实到体育实践教学过程中却暴露出诸多问题,如通过体育手段发展学生心理与社会适应的目标与效果不仅没有明显的提升,甚至连最基本的身体发展目标也难以实现,具体表现为长期以来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持续下降,目前下降的趋势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遏制,但并未得到根本解决,且大学生体质下降明显已成为目前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这背后反映出人们在身体发展与身心全面发展之间观念与思想上的矛盾。

“运动技术学习”具有双重意义,对于没有掌握运动技能的学生而言,在体育教学与课外活动中学会运动技能是“目标”,但对于已经基本掌握运动技能而言的学生,运動技能仅仅是“手段”,它是学生开展健身娱乐活动、增进健康的“工具”。没有“手段与工具”,“目标”无从实现,但过于关注“手段”,将会导致“手段”的异化。

增进健康与技术传习之间的矛盾实际上就是“目标与手段”之间的矛盾,长期以来,这对矛盾经历了“此起彼伏”的曲折变化过程,当某个阶段学生的体质下降明显,“增进健康”的呼声增多,于是其重视程度与落实程度较高;而当某个阶段学生的体质有所回升,运动技术传习的声音较响,精细化的技术教学开始盛行,但盛行之后又因其传习技术过多而导致学生学习时间不足、无法掌握熟练的运动技能的后果,从而又再次受到人们的诟病。自第八次体育课程改革以来,尽管《课标》对体育课程的性质进行了定位,明确了体育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手段……以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目标的课程”。这里着重强调了“身体练习”(也即技术传习)是“手段”,“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是“目标”,但在实践中,体育教师往往顾此失彼,难以妥善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困难之处在于目前还无法提供同时有效实现这两个目标的方案,因此出现了“学了十四年体育并没有掌握一项熟练的运动技能”这样令人尴尬的说法。

四、技术学习与快乐体验之间的矛盾

“技术学习”与“快乐体验”之间的矛盾同样是“手段与目标”之间的矛盾,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如上所述,“技术学习”是达成学校体育目标的手段与媒介,换言之,学生没有一定的运动技能是无法完成学校体育各类目标的,其中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体验运动的快乐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健康目标。但长期以来学校体育界存在“学生喜欢体育活动而不喜欢体育课”的说法,其根本原因在于体育课教学中学生对体育教师过于严苛的组织纪律备感无奈,对于单调重复的教材内容显得乏味反感。“快乐体育”的引入似乎给长期以来死气沉沉的体育教学输入了活水,基层体育教师一度备感欣喜,但之后由于人们对来自日本的“快乐体育”不求甚解,从而短时间的快乐又不复存在了。该现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的角度:学习技术过程是学生认知新生事物、克服困难的过程,初学期间实难体验运动的快乐,只有掌握了一定的运动技能之后,并具有成功的经历,才能享受运动的乐趣。然而,关键问题在于学生学习并掌握具有一定难度的运动技术,势必需要较长的学习时间,在运动技术学习期间如何让学生也能体验到运动乐趣,处理好运动技术学习与体验运动快乐的矛盾,是广大的体育教师所要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

五、快乐体验与品德培养之间的矛盾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当“快乐体验”与“品德培养”两个目标同时提出时也出现了不相容的状况,矛盾之处在于二者对技术的要求存在较大差异。以“品德培养”为例,体育品德中强调的“坚强、勇敢、坚韧”等需要在学生面临困难、挫折、失败时才容易实现,情景的创设是须以障碍设置为前提,而高难度的运动技术要求正是体育课中障碍设置的最好方式。然而,如果要实现快乐体育思想指导下的运动快乐体验,势必要对运动技术的难度“避重就轻”,在满足学生情绪养成的前提下必须一再降低对技能的硬性要求,早期快乐体育正是基于这个目标而开展尝试性实践活动。当这两个目标并置时,冲突与矛盾便会得到放大,一旦教师偏向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这便不利于“品德培养”任务的达成,若强调为学生制造困难,则易使学生产生消极情绪,无益于“快乐体验”感受的生成。因此,如何落实“既要贯彻体育品德培养的任务,又要让学生体验更多的快乐”的要求是广大的基层体育教师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

六、短期效益与终身体育之间的矛盾

短期效果与长期效益是相互矛盾的,在处理这对矛盾时人们会产生不同的思想与态度,急功近利者总是关注于眼前,拔苗助长,追求短期收效;而未雨绸缪者则既关注与近忧又着眼于未来。

长期以来,学校体育界中急功近利者多.未雨绸缪者少。其中追求短期效益者总是关注各类测试的数据,缺乏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整体长远目标规划,从而导致现状没有多大改善,却还流传了“学生学了十四年体育却没有学会一项熟练的终身体育技能”的说法。

终身体育来源于终身教育,最初由法国教育家朗格朗提出,之后得到了教育领域的广泛认可,终身体育主要是指从小开始进行体育锻炼直至生命的终结,人的一生包含了出生、婴幼儿、儿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死亡各个不同的阶段,其中学校教育阶段包含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作为必修课程的体育需要学生学习十四年,但这十四年体育学习结果却成了人们诟病的笑话。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人们过于注重现实的短期效应,并没有把体质健康的短期效应与长远计划结合起来,对终身体育的理解也仅停留于意识与理念,并没有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案。现阶段提出的“大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就是基于终身体育而生的重要选题,但要把这个理想付诸于现实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不仅需要理论工作者深入研究体育学科教材内容的衔接性与可能性,还需要实践工作者积极配合,尝试各种方案,验证各个理论假设的正确性与可操作性。

七、借鉴国外与传承本土之间的矛盾

中国体育作为“舶来品”,自近代传人以来长期受到国外学校体育的影响,中国学校体育不仅接受了国外体育项目作为教学内容,还深受西方竞技體育的文化熏陶,这使得当前学生形成的体育价值观带有浓厚的西方文化色彩。不可否认,西方竞技体育自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作用,但问题在于,西方竞技体育日益升温的同时,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力在逐渐消退,其中最令人遗憾的是有着千年历史的民间民族传统体育(包括武术)逐渐在学校中被遗忘。与美术、音乐等学科类似,体育课本应是引导学生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但由于学校体育中文化传承载体的缺失,直接导致当前学校体育育人功能的乏力。因此,借鉴国外体育与传承本土体育文化之间的矛盾应引起高度的重视,现阶段,西方体育思想在中国学校体育中根基比较稳固,理性而言,在实施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既需要沿用之前所积累的教学思想与教材内容;又需传承与发扬属于本国的民间民族传统体育(包括武术)教材,使其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形成中国特色学校体育价值观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新华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656.

[2]毛振明,体育教学科学化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7.

[3]鲁长芬,王健.整合学校体育思想的一个思路——培养体育学科能力的取向[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1.6:56-59.

[4]张新,普通高中体能模块课程内容构建的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7.

[5]江文奇,学校体育思想耦合路径研[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5.6:56-59+76.

[6]饶林峰,吴礼剑,近代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演变及其立论基础[J].体育文化导刊,2015: 179-182.

[7]江文奇,袁国良,学校体育思想集置状态的内生态机理构建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9:105-110.

[8]张洪潭.体育基本理论研究进展[J].体育与科学,2007.5:22-26.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

猜你喜欢
快乐体育学校体育健康
如何在高中体育篮球教学中渗透“快乐体育”理念
论当今社会对体育教师成见问题
足球游戏在高职足球课战术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浅议高职院校健美操教学新策略
巧用游戏构建快乐体育课堂研究
快乐体育教学策略探讨
优化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