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朴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有一个“香菱学诗”的故事,大意是,香菱随着薛宝钗搬到了大观园里面居住后,看到园子里姐妹们的海棠诗社红红火火,整日里吟詩作对,其乐融融,十分艳羡。于是找宝钗想学写诗,宝钗不屑于教,说她“得陇望蜀”。于是香菱转投黛玉。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纵有万般小性,但在写诗论词这等层面上还是十分可爱的,欣然接受了香菱学诗的请求,于是便有了下面的故事。
先是黛玉说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幅对子,平声的对仄声,虚的对实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是使得的。”接着就所谓的“奇句”又道出了“立意”:“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这叫‘不以词害意。”于是,香菱先是熟读黛玉推荐的王摩诘、杜工部以及李青莲等人的诗句,真正达到了“痴女子痴情苦作诗”的境界,后又摆脱了“以词害意”的地步,果然应了黛玉“你又是这样一个极聪明伶俐的人,不用一年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这段描写其实道出了科研写作的真谛,也就是说科研写作的两步曲:第一步,要会写学术八股文章。即照葫芦画瓢,当你模仿写作的多了,你也就丁笔如有神了。如同我们写字过程中的描红、临摹一样,逐步熟练掌握横平竖直,端端正正的楷书之后,便很自然地到达了背临、意临的阶段。也就是第二步,科研写作的“立意”阶段。这时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便不是那么重要了。今天我们常说的“唐诗不如宋词,宋词不如元曲,元曲不如明清小说”就是这个意思。这里的不如指的是“立意”。
在指导学生科研论文撰写时,我经常提到“香菱学诗”这个案例,初期也是过多地强调“起承转合”的第一个阶段,即对应了科研论文的前言之提出问题、文献综述之分析问题、研究内容之解决问题和结论等四段论,旨在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科研写作的规范,打下科研写作基础。后来也经常给学校体育科研工作者谈谈科研写作问题,此时更多的强调另一个阶段,即“立意”问题了。换句话说,真正当我们有了好的科研“立意”了,所谓的学术八股文章形式就不重要了。如同比较规范工整,那一定是唐诗比宋词齐整,宋词又比元曲讲格律,而到了明清小说那就完全文中定格的散乱白话了,而“立意”恰恰反其道而行之。
当然,“立意”又一定离不开规范。所谓书法的行、草大家也一定是建立在规范的楷书之上的。今天,我们看到毛主席的狂草挥洒自如、自成一派,我们再看看他在湖南省立第四师范、第一师范读书时的笔记作文的话,其中的蝇头小楷堪比字帖。也正是有了这样的规范基础,在日后的爬雪山过草地以及骑马行军中,大笔一挥、激情草就的批文信函才有了今日的毛体书法、千古风流。有了规范和立意,以我们体育教师这样极聪明伶俐的群体,不愁不是科研大家了。
回归到当前我们学校体育科研现状来看,学术之繁荣可谓前无古人,但就其水平和对当前学校体育发展的贡献而言,其实难副。如同我们调侃:现在的一些书法家,真不如过去的账房先生。呜呼,写字之道所存,学诗之道所存,科研写作所存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