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之间的关系及其教学建议

2019-04-30 02:37姚蕾李铭函
体育教学 2019年1期
关键词:健康行为运动能力学科核心素养

姚蕾 李铭函

摘要:《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出台,标志着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迎来新的转型期。本文分析了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方面核心素养内容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探讨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的体育教学实施建议,促进《课标》中各个水平目标的达成。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9)01-0019-03

修订版的《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17年版)》)规定了课程的性质,即“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培养高中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和增进高中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目标的课程”。基于学科本质,《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高中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凝练为“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旨在培养学生未来发展中应具备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明确核心素养三个方面的内涵,厘清三者之间的关系,将有利于优化教学设计,促进学科核心素养在各个水平学生中的落实,高质量达成各个水平的教学目标。

一、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者之间的关系解读

(一)学科核心素养三方面内容的内涵

运动能力包括基本运动能力和专项运动能力。运动能力是一个综合概念,是人的身体形态、素质、机能、技能和心理能力等因素的综合表现。其内涵之一,在于全面提高学生参与日常生活劳动、参加体育运动和训练所必备的基本能力。另一方面,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参与某项专门运动的能力和素质,为终身体育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

健康行为既关乎学生的身心健康,又涉及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健康行为可具体理解为健康的生活习惯、体育锻炼习惯以及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其落脚点实际上是一种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锻炼、营养、作息、卫生习惯、心理因素等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各个方面,均在健康行为的培养目标之列。

体育品德涵盖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和体育品格三个方面,是学生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形成的能够延伸至社会生活的美好品质和行为规范。体育品德的内涵丰富,包括在体育运动中形成的坚韧拼搏、自尊自信、积极进取等品质,在团队合作中形成的合作互助、相互尊重、承担责任等意识,在比赛训练中形成的遵规守纪、诚信自律、正确的胜负观等。

(二)学科核心素养三方面内容之间的关系

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作为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三个维度,既彼此独立,又相互依存。三方面内容指向三个不同维度的目标,同时这三个目标在达成过程中又是彼此相互渗透,不能割裂的,共同促进学生成长为“完整的人”。

1.三方面内容彼此独立,侧重培养学生不同的能力素养

运动能力是培养健康行为、塑造体育品德的手段和途径。学科核心素养中的运动能力发展的重点是发展体能、运用技能和提高运动认知。着重培养的是学生的基本运动技能、体育常识知识和体育素养。发挥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育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参与能力,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提升学生的运动认知与技战术运用的能力,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体育展示与比赛。使学生能够将所学内容运用到日常的锻炼和生活中,为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的塑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健康行为是运功能力发展和体育品德形成所指向的终极目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健康行为养成的重点是锻炼习惯、情绪调控和适应能力。健康行为的培养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且持续性较长的过程,关注的是学生的身心健康协调发展。旨在帮助学生养成坚定的运动信念和良好的运动习惯,掌握基本健康技能,培养学生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其终极目标在于帮助学生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立足于学生当下的学习,直指未来的健康生活。

体育品德是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实践健康行为的保障。学科核心素养中的体育品德培养的重点是积极进取、遵守规则和社会责任感。关注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形成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对学生个体成长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相比个人的运动能力、生活方式,体育品德更倾向于对个体在团体和社会群体生活中的优秀心理特征的培养,帮助学生形成参与体育运动应该具备的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和体育品格。

2.三方面内容相互依存,共同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促进,贯穿于教学实践的全过程,核心素养目标的顺利达成需要发挥三者的合力。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需要通过有效的教学实践,融合体能、运动技能、体育文化和健康教育等内容来实现。

运动能力与健康行为:学生通过运动技能的学习和体能的训练,习得良好的运动能力,为今后持续参与体育锻炼打下基础;同时,健康行为的养成又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参与体育运动,享受体育运动的乐趣。学生积极参与体育实践活动,在运动中增强与同学的交流和互动,能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驗,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的喜爱和对体育运动的热情。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运动的益处,了解关于饮食营养、疾病预防、作息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知识。健康行为的养成能够促使学生更加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积极投身到体育运动中。

运动能力与体育品德:体育品德的养成寓于体育运动之中,体育运动能够促进体育品德的培养;同时,优秀的体育品德是学生顺利参与体育运动的前提和保障。培养运动能力的过程中所创设的复杂情境,会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情感体验,顽强拼搏、积极进取、遵守规则、尊重他人、团队合作精神等美好品质都可以通过参与体育运动来获得。体育运动的乐趣就在于与他人交流,具备良好体育品德的学生将能够在体育运动中正确地看待比赛胜负,在团队中勇于承担责任,与他人积极配合,提高运动参与的幸福感。

健康行为与体育品德:健康行为是体育品德的外在表现,健康行为能够强化内在的体育品德;同时,培育体育品德也能够促进健康行为的生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运动习惯的培养过程中,都将促进学生优秀品质的生成,让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将其内化为体育品德。通过对学生的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和体育品格的培育和强化,促使学生自觉地将其运用到日常生活和体育运动中,成为支撑健康行为的内在力量。

二、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实施建议

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三个分目标,每个目标的达成都需要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这一载体来实现。以运动技能和体能的教学为主线,是区别于其他智育学科的最显著特点。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导向,进行课程设计、教法组织,将核心素养目标融入运动技能和体能的教学过程中,才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体育的目标。

1.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以讲授法和练习法为主,教师进行动作技术的讲解和示范,学生进行模仿和分组练习,学生难免觉得缺少趣味,也不利于核心素养的培养。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学校体育课堂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學中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比如小组教学(结对互助)、分层化教学、合作学刁、探究学习等方法,增加学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体验合作的乐趣。如分配学习小组,让学生为自己的团队命名,穿着颜色相近的服装,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责任意识。通过设定学习任务,让各小组展示进行评分,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教师课前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自行查找资料,自主学习,在课上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增加与同学的交流互动。通过不同教学方法的应用,可以在教授运动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

2.创设复杂的教学情境

单一教学情境中的情感体验过于简单,容易造成学生的学习倦怠,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通过复杂多样的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有效引导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热情。适当提升教学难度,设定难度目标,比如篮球比赛中双方人数安排不对等,羽毛球发球设置不同目标区域,激发学生敢于挑战、不畏困难、勇于突破自我的精神。注重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比如健美操教学可以结合当下流行的舞步加以编排,辅以学生熟悉的流行曲目进行配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运动比赛情境的创设,适当地加入竞争性游戏和具有比分或胜负结果的比赛形式,让学生在运动竞赛中体会拼搏的精神、合作的意识,以及正确对待比赛胜负的心态。

3.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传统体育课堂的革新,体育教师要充分发挥现代教学设备和手段的优势促进学生的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利用多媒体教学,将技术动作分解视频投放至场馆屏幕,让学生在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实践,有助于动作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再比如运动过程中通过仪器设备的佩戴,让学生直观记录自己的脉搏等健康指数,帮助学生了解自己,认识到体育运动对个人产生的变化,激发主体的学习动机和运动热情。在室内课堂上讲授体育与健康知识和体育文化的有关内容时,可以引用学生群体喜欢的体育明星事例、学生关注的体育赛事片段,发挥榜样力量,帮助洁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同感和自觉学习的能力。

4.发挥体育隐性课程的补充作用

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除了通过显性体育课程和体育活动进行培育,还要注重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影响和塑造。隐性课程的设计,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觉认识到一些健康知识的重要性。在物质文化要素的构建上,要注意体育器材摆放的位置和规格等设置符合学生身心特点;体育场馆的装饰能够体现活跃的体育氛围和育人要素,比如布置体育名人雕塑、体育名言字画、体育健康知识挂图等;场地布置及色彩搭配要为学生营造舒适愉悦的环境。在精神文化要素的构建上,可以组织形式多样的校园体育活动,创造积极学习氛围,在实践活动中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社交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等。在教学中,面对学生的一些错误行为或消极态度,教师可以通过赞扬宣传正确的行为引导学生自觉改正错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道德观念。

5.动作技能教学与健康教育相融合

动作技能教学与健康教育是并行的内容,只有平衡好二者的比例,将健康教育与体育实践课相融合,才能促进学生掌握健康知识,养成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达成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多维目标。在实际教学中,对于一些枯燥的概念、理论等陈述性知识,可以置于程序性知识之后,让学生在实践体验的基础上,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比如科学的运动准备活动的重要性、疲劳恢复方法、不同运动项目的呼吸节奏等运动生理心理知识,可以先进行简单的讲解,再结合具体运动实践让学生切身体会,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回味、反思,对知识加以巩固。对于学生难以通过直接经验进行体会的内容,比如运动损伤或者体育伤害事故的预防,教师可以通过案例教学进行讲解说明,引起学生的注意,帮助学生在日常体育运动中避免此类问题发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季浏,我国《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J].体育科学,2018,38 (2):3-20.

[3]钟秉枢.深入学习、认真领会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主要变化及教学实施建议[J]体育教学,2018(3):8-10.

猜你喜欢
健康行为运动能力学科核心素养
关于核心素养及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与疑问
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四个对话视角
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因素对运动能力的影响及措施
健康行为与体育锻炼的关系探究
提升教学智慧 落实核心素养
某企业职工健康知识及行为认知程度和健康教育需求情况的调查
老年人膝关节本体感觉研究
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放松训练护理干预的临床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