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永楠
[摘要]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是实现有效课堂的基础,它指引着课堂教学的方向。设定科学合理、严谨规范的课堂教学目标至关重要。课标、教材、学生都是设定课堂教学目标的依据和决定性因素。康复目标是培智课堂教学目标不可或缺的部分。
[关键词]教学目标;科学;合理;有效
课堂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是教育目的、教学目标和课程目标的具体化,也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所要达到的要求和标准。课堂教学目标比课程目标更具体,是课程目标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的体现。
一、课堂教学目标的意义和功能
1.课堂教学目标的意义。设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并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是有效教学的保障。培智学校的课堂教学目标可以根据学生设定,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定。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和指向,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目标展开的,都是为了实现目标而设计的。
2.课堂教学目标的功能。课堂教学目标具有导向功能,它决定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也具有激励功能,它是教师和学生为之努力的目标;课堂教学目标更具有评价功能,它检验和校正教学内容的走向,也促成教学内容的达成。
设定科学而合理的课堂教学目标,对于提高和保障有效教学、促进特殊儿童教育发展意义深远。
二、课堂教学目标设定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大而空
课堂教学目标一定要明确、具体、可行,便于操作,还要符合学科和学生的实际需要。例如,培智学校《生活适应》校本教材中《洗手》一课,教师将课堂教学目标确定为“提高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回归主流社会”,很显然,这个目标过于笼统、空泛。本节课主要讲授怎样洗手,让孩子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如果将教学目标改为“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就比较实际、具体、好操作。一般来讲,每节课的课堂教学目标越小越容易操作和达成,也有利于对培智学生进行充分训练,实现他们每天进步一点点的目标。
2.教学目标模糊不可测
在设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清晰、科学、可测,对目标都应表述成易测量的陈述句。使用的动词必须是具体、明确、可测量的,而不是笼统、抽象、模棱两可的。例如,我校特色课程气球造型《气球的连接与组合》一课,有的教师将课堂教学目标设定为:学会连接气球;学会组合气球。这样的教学目标就很模糊,本节课应该学会几个气球的连接、几个气球的组合,应该有明确的说明。可以调整为:学会两个气球的连接;学会四个圆形气球的组合。这样的教学目标就很清晰、可测。另外,在陈述教学目标时要多用“写出、说出、画出、指出”等词语,减少使用“掌握、领会、理解”等描述内部心理变化的词语。比如,在语训课《学习生母P—爬》一课中,教师把教学目标设定为“学习声母P,认清型,读准音”,其中“认清”和“读准”就是对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
3.教学目标繁杂冗长
特殊儿童的认知、理解、表达能力相对较弱,智障孩子的短期记忆容量是“3+2”,因而我们上课的内容不能超过“5”,平均是“3”,所以,高频词3个就可以了。一堂课如果把握不住“重点”就是失败的。“重点”比“难点”重要,“难点”不能多于“重点”。课堂教学目标如果过多过繁,教学内容就会随之增多,进而导致学生“吃不完”或者“吃了不消化”。例如,生活适应校本教材《认识交通灯》一课,教师把课堂教学目标确定为:认识交通信号灯——红灯、绿灯和黄灯;认识生字“灯、红、绿、黄”;了解每个交通灯的交通规则。这节课作为起始课,既得认识交通信号灯,了解交通规则,还得认识4个生字,这对于自闭症班级的学生有些困难,目标设得太多,一堂课下来学生消化不了。此时,就应将教学目标进行压缩,在学生已经认识红、黄、绿三种颜色的基础上,将目标设定为:认识红灯、绿灯和黄灯;会看灯过马路。其它的目标我们可以利用以后的课时完成。
三、如何设定科学、合理、有效的课堂教学目标
1.依“标”而定是指依据新课程标准来设定教学目标
“依标施教”是教学的基本要求。这里所说的“标”指的是《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全面理解《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是设置教学目标的前提。作为国家培智课程纲领性文件,课程标准规定了国家对智力与发展性障碍儿童在智能发展、社会适应和生活实践方面的基本素质要求,具有权威性。课程标准分为生活数学、生活语文、生活适应等10个学科,每个学科都有课程的总目标、学习领域目标及学段目标与内容,还有对课程的实施与建议。课程标准对智力与发展性障碍儿童基本素质的规定,主要体现为在课程标准中所确定的课程目标和学段目标与内容,而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与内容”则制定了学习的最低目标,即每个学生都必须达到的学习目标,对教学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课堂教学目标是内容目标、教学要求的具体化,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具体手段。这就要求我们认真研究内容目标、教学要求及课程的实施与建议,把内容目标、教学要求转化为课堂教学目标,创造性地制定可操作、可实现的课堂教学目标。
2.依“本”而定是指教学目标要依据教材、书本来设定
钻研课标,分析教材内容,精确把握教材内容所涉及的知识体系,是教学目标设计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分析教学内容是指分析课程标准中相关内容的规定以及教科书中这些内容的呈现方式与特点。教师需要分析相关内容中包括了哪些知识点,要知道这些知识的性质、范围及其所要达到的要求或标准。更重要的是,教师一定要结合智障学生的特点及其已有的知识技能水平,对教材内容进行挖掘、加工和整理,形成服务于教学目标的内容。
3.依“生”而定是指教学目标一定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来设定
只有建立在学习者实际基础之上的教学目标才是科学合理的,过高或过低的教学目标均不适合。一般会将一个班的学生分成A、B两个层次,如果学生程度差异太大,也可以分为A、B、C三个层次。每个层次所要达到的目标不同。A层的学生可能独立完成某项任务;而B类学生可能是在教师的辅助下完成;C类学生不需要完成,只是有基本的认知便可。在教学中,有的教师对学生进行了分层,但教学目标却完全一致,很显然这是不科学的。在实际教学中,前测和后测是对学生分析的有效方法。经过前测,教师对学生的情况了然于胸;通过后测,教师检验学生对教学目标的掌握程度,对设定下节课的教学目标提供依据。
四、教学目标的编写要素
1.程度
程度是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最低衡量依据,是阐述学习成就的最低标准,应当以大多数学生在经过必要的努力之后都能做到的事情作为行为标准。一般由形容词或数量词来表示,如正确率达95%、在5分钟以内等。
2.确定行为的条件
条件是指能影响学生学习结果所规定的限制或范围。条件一般包含环境因素、人的因素、设备因素、信息因素、问题明确性的因素等,如在教师的辅助下、在教师的提示下、独自完成、借助词典等。
3.学生的行为
学生在学习后应该获得怎样的知识和能力,态度会有什么变化,需要应用可观测到的术语来说明学生的行为,以减少教学的不确定性。一般使用一个动宾结构的短语,其中动词说明学习的类型,宾语则说明学生的行为结果或所做的事情,如会认读3个生字、能用生字组词等。
4.教学对象
通常教學对象会分为A类学生、B类学生,有的分得更细的还有C类学生。
以下举两个例子:
例一:A类学生(对象)在书写活动中(条件),能准确地(程度)写出3个生字(行为)。
例二:B类学生(对象)在教师提示下(条件),能选出3种常见的水果(行为),正确率达90%(程度)。
对于培智学生而言,康复训练显得尤为重要。无论是“医教结合”还是“康教结合”,都要求教学中渗透康复训练的内容,因而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中都要加入康复目标。
总之,每节课教学目标设定的科学合理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前提,而不断地实现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最终才能实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目标,进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 赵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