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民族交融理念,培养中华民族认同感

2019-04-29 00:01王丽武
黑河教育 2019年4期
关键词: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北魏少数民族

王丽武

[摘要]以一堂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为载体,通过具体的课堂教学实录,使学生理解民族交融的理念,培养中华民族认同感,体现了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课堂上的学生分工合作,教师补充完善各环节,落实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课改新理念,提高了学生沟通能力、历史思维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为下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关键词]民族交融;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北魏;少数民族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所养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方法以及情感价值观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等方面。

一、引导学生学习《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理解民族交融的理念是历史核心素养里重要一环,中国56个民族在历史发展中有交流有融合,共同推动了中国历史、中华民族的发展。正确理解和认识民族交融的理念,有助于推进各民族归属于中华民族的认同感。特别是对于初中学生,利用历史课堂教学能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使之心系祖国,长大后才能报效祖国,这一点尤为重要。新的历史教材用“交融”取代“融合”,既体现了56个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平等地位,又尊重了“交往”是民族关系的主流这一基本史实。在七年级历史上《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课中,如何体现民族交融的理念,形成中华民族认同感的核心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学会提取历史资料的有效信息,分析阐述观点,能够运用历史资料来解答问题,逐步形成辩证的历史思维能力呢?我是这样导入的: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你学过这首诗歌吗?这是一首魏晋时期北朝鲜卑族的民歌,原是鲜卑语,后来翻译成汉语。大家一起来背诵一遍,看看这首诗歌反映了北方游牧民族什么样的风格和特点?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是一个重要的少数民族。他们建立的政权一度十分强大。你知道他们在何时统一了黄河流域吗?当时黄河流域有许多民族,他们长期生活在一起,相互影響。你想知道他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吗?北魏有一位著名的皇帝,他接受汉族文化,大力推行改革。你知道他是谁吗?他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呢?在改革的过程中,他遇到了哪些阻力?又是怎样冲破这些阻力的?让我们一起来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吧。

通过这样的导语,引导学生带着疑问和好奇进入本课的学习,抓住学生的主要情绪,并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让他们尽快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二、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我利用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爱我中华》,并且展示少数民族图片,让学生猜:是哪几个民族?除了这些民族,同学们还知道我国古代哪些少数民族?他们现在都还存在吗?然后指导学生自主阅读“导入框”内容,以及“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交融”这段课文内容,解答完毕后,与学生一起观看图片《北魏骑马俑》《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并简单讲解说明。

三、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这是本课的重点内容,我先布置讨论题:第一,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第二,为什么有些鲜卑贵族反对迁都洛阳?为什么他们无法阻挡迁都?带着这两个问题,学生首先阅读课文,大概有一些了解后,为强化分解重点,加深对该问题的理解,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跟进多媒体展示两则材料:第一,北魏尚书令王肃的诗词《悲平城》;第二,是当时流行的童谣。学生自行讲解史料的含义后,安排学生以历史兴趣小组为单位,给大家五分钟时间进行讨论: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我进行巡视,并适时加以指导,提醒学生可以结合地理知识分析。到了规定的时间后,我请各小组推荐代表发言,并给予学生鼓励性评价,最后结合学生的回答,出示整理的答案,供学生参考比较,找出差距。通过展示史料,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运用史料解答历史问题,而且通过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深层思维,提高学生团结合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整理好文字答案后,课件显示共同诵读,同时让学生做好课堂笔记,以备课后复习使用。在孝文帝改革的意义这一环节,我指导学生看课本内容,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中心意思:孝文帝把都城迁到洛阳后,洛阳经济得到恢复发展,洛阳的人口增长迅速,减小了改革阻力。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所以通过上述重点问题的解决,使全班同学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锻炼了学生归纳分析总结历史史料的能力,使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学习、自主学习。

四、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首先指导学生阅读“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课文、插图《汉族服饰俑》《鲜卑族服饰俑》、“鲜卑姓氏改为汉姓”表等,了解孝文帝的改革具体措施,引导学生回答孝文帝为什么进行改革,学生回答后,说明北方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相互学习,逐渐融合在一起,这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然后,导出问题:孝文帝都做了哪些改革?学生通过阅读进行归纳总结。这一问题我通过创设情境,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具体分析民族交融的表现,让学生分组对比回答问题,各组讨论,化难为易,突破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从而形成正确的民族观,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为了加深学生的深入理解和记忆,展示以下历史资料,引导学生回答。

接下来,我安排学生以历史兴趣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讨论:孝文帝为什么一定要坚持实施这样的汉化政策?为什么不用武力将鲜卑文化推行于中国北方?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我进行巡视指导,学生讨论完我再进行总结。

最后,我安排了一个动脑筋的环节,让学生想一想北魏皇帝死后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原因,学生思考过后,组织学生以抢答的方式回答,这是由于孝文帝推崇汉族礼法,尊崇孔子,提倡以孝治国。

通过出示史料解答思考问题,能培养学生分析材料和阅读史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识记孝文帝改革的各项措施,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历史思维和历史素养,这对于学生今后的成长和学习都十分重要。

五、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我主要采用多媒体辅助法和讲授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多媒体上展示出土文物图片,比如北魏陶俑、农具等。接着,我再展示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比如胡床、椅子、方凳等。学生看完之后,得出结论:北方各族人民学习汉人先进的畜牧、农耕技术,文化上的交流也日益密切。同时,西北各民族的乐器、歌舞也深受汉人喜爱。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在逐渐减少,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通过这种设计,采用多媒体教学,学生能产生极高的参与性,真正做到让学生融入到课堂中,让整个课堂更加丰富,培养了学生在民族交融问题上的正确观念,认识到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交融的前提条件,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发展是因为有源源不断新的动力注入。

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强化认识,巩固知识。因此,我在小结环节采用了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知识内容的方式来加深学生对本课知识的认识与理解,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通过层层设问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通过合作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突破重点和难点,使学生逐步学会提炼历史资料,并做综合分析,落实了新课标的关于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要求,通过这样的设计,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通过民族交融的史实,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和知识的掌握,学会合作担当,积极参与活动,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并增强了國家意识,同时尊重差异,理解和包容他人,做一名合格的公民。

参考文献:

[1]潘宜华.浅析如何在中学历史课堂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J].求知导刊,2018,(04).

[2]江小兰.润泽与成长——将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融入初中历史课堂[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10).

[3]郑林.提高历史素养,深化课程改革[J].历史教学问题,2015,(02).

[4]陈仁贵.中学生历史素养的基本内涵和构成窥探[J].中国西部科技,2014,(11).

(责任编辑 冯 璐)

猜你喜欢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北魏少数民族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构建高中历史教学评价新体系
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中学历史校本课程研发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商兑
浅谈北魏以来庄浪地区的石窟营建
孝文帝爵制改革后的北魏散爵封地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