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论述跨境电商视角下国际贸易实务应用型课程建设,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校企合作、以赛促教、考核和评价六个方面阐述国际贸易实务应用型课程建设的内容,提出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教学内容“重建”为核心,突出教学过程“职业化”的设想,认为国贸专业国际贸易实务应用型课程建设必须走产教融合之路,突出“双师型”队伍建设,建立考核评价体系。
【关键词】跨境电商 国际贸易实务 应用型课程 建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1C-0084-03
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职业教育改革,必须将工匠精神融入基础教育之中,要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匹配,助推校企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使应用型课程改革建设成为产教融合的核心内容,彻底解决“两张皮”现象。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国贸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集理论与实务为一体,综合性强,但随着跨境电商的迅速发展,国际贸易从传统外贸逐渐向跨境电商贸易转型,更突出应用性和实战性,因此做好国际贸易实务应用型课程建设迫在眉睫。
一、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现状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国贸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经过较长时间的探索和改革,已经形成一些固定的教学方法,例如案例法、情景模拟法、角色扮演法、任务驱动法等。虽然这些方法较好地解决了传统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也增强了启发性和趣味性,但是效果并不突出。因为教学案例往往很陈旧,时效性差,情景模拟也无法重现真实的工作环境和氛围,缺乏职业的代入感。
而且随着“一带一路”的发展,“互联网+外贸”模式的兴起,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结合更加紧密,国际贸易实务中引入了速卖通、敦煌网、EBAY、Wish、亚马逊等跨境电商网站平台的操作,大大提高了对跨境电商平台运用的技能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倡导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应用型课程建设,强化企业的主体作用,突出校企合作成果。
二、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应用型课程的内涵
目前,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作为职业教育目标的指导思想,已经成为国内外职业教育的共识,但各国对“职业能力”的鉴定还是存在不同的理解。
德國是职业教育的先行者,从1974年德国职业教育家梅腾斯提出的“关键能力”到1991年德国各州文教部长会议上“职业能力”的提出,“职业能力”的内涵就不断被延伸和丰富,但总的来看,德国认为“职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集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个性能力、参与能力等为一体,是一种跨情境的职业行动能力。
英国的“职业能力”从最开始的“一般的非职业的技能”到“普通性和迁移性”再到1999年的“职业能力”规定(包括交流能力、数字应用能力、信息技术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学习和业绩的自我提高能力、与他人合作能力),总的来说是指在日常的生活、工作、教育当中需要具备的技能。
中国的“职业能力”研究是随着国际职教合作项目开展而发展起来的,受德国职业教育的影响,在1998年首次提出“职业能力”的说法。之后,邓泽民(2002)、赵志群(2003)、姜大源(2005)、严雪怡(2007)等学者丰富了职业能力的内涵。本文认为,职业能力是一种在真实职业环境下能适应某一岗位的岗位能力,是以就业为导向,包括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的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应用型课程建设就是将课程内容设置成符合职业能力发展的过程,是以适应岗位需求为目的的综合能力培养,注重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尽管各国的理解不尽相同,但是都是强调职业教育的综合能力培养。
三、国际贸易实务应用型课程建设的内容
应用型课程建设内容主要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校企合作、以赛促教、考核和评价六个方面探讨。
(一)课程目标。随着跨境电商的发展,传统外贸人才已无法满足新型外贸模式的人才需求,传统外贸侧重于理论的学习和案例的处理,新型外贸更侧重于平台的操作。因此,必须调整课程教学目标,将理论与实操结合起来,培养出懂外贸规则、熟悉专业英语、掌握国际贸易流程、熟练运用跨境电商平台的新型外贸人才(见表1)。
(二)“职业能力”教学内容设计。随着跨境电商的发展、“互联网+外贸”模式的兴起,企业对外贸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中国跨境电商人才研究报告》显示:企业跨境电商人才缺口率为85.9%,约450万人次,并且这一缺口正以30%以上的增长率在增加。面对新形势,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内容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化,依据新的培养目标,适应岗位需求,围绕“职业能力”设计教学内容,培养出具备外贸基础知识,熟悉外贸规则,掌握B2B、B2C平台操作,精通外语交流的新型外贸人才,具体内容见表2。
(三)教学方法设计。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教学,更注重岗位技能和成果转化。因此,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更要体现出“职业化”。以往教学中常见的教学方法有案例法、情景模拟、讨论法,讲授法等,除了教法单一外,职业化的特点也不突出。因此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上只用一种教学方法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采用综合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的同时,更要体现职业化的特点。
目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对应的岗位技能有外贸业务员技能、报检业务技能、报关业务技能、货代员业务技能、跟单员业务技能和单证员业务技能等。针对不同的职业岗位,我们可以采取分组的形式(分组教学方法),将5~6人作为一个项目组,下设外贸业务员,报关员、报检员、跟单员、货代员、单证员六个工作岗位,负责外贸业务的操作。教师遵循以下步骤教学:基本理论的讲述(讲授法)—案例分析(案例法)—情景的模拟(情景教学法)—实训平台的推演(平台推演)—顶岗实习(实战教学法)。
(四)校企合作。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必须依托一个企业,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建立应用型课程。课程的知识应用要积极地、充分地引入行业、企业资源,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力和素质匹配得上产业发展的要求。较好的做法是:依靠校企合作,让企业一线工作人员参与课程项目的开发和建设,把课程项目设计与企业生产流程最大限度地结合,贴近职业工作内容,从而使学生能够尽早地熟悉企业工作流程和主要生产环节,实现理论与实际操作的无缝对接,创造职业化情景,进而实现工作的创新创业,提高就业机会,接受市场检验,如图1。
(五)以赛促教。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操部分需要以大赛为契机,以实训平台为依托,让学生将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通过比赛的形式反馈出来,把理论转化为实践。
目前与国际贸易实务相匹配的比赛有三个: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全国外经贸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的“POCIB全国大学生外贸从业能力大赛”,教育部举办的“互联网+国际贸易综合技能大赛”和“跨境电商技能大赛”,它们涵盖了B2B和B2C的内容,能够充分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达到以赛促教的目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必须依托大赛来检验课程的实际应用性和成果性。
(六)考核和评价方法。一门课程最容易忽视的地方就是课程的考核和评价,但考核方式和评价方法又往往决定着课程的效果。目前用得最多的考核方式是“笔试”,评价方法就是“卷面分数”,这样的标准往往会导致学生只注重结果,不重视过程,只会背不会用。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的考核和评价体系。
德国遵循职业教育“双元制”,倡导教考分离,强调企业的参与;澳大利亚推行能力本位教育,以“实践能力”为评价标准;英国BTEC教学模式,实行等级制,以任务完成情况为评价标准。借鉴这些经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的考核方法必须基于“能力本位”,以授课教师、比赛反馈和企业三重评价为基础,引进企业真实评价。成绩=教师对学生课堂任务的完成度和表现给予评价(20%)+比赛实训成绩(30%)+企业顶岗实习期间的表现给予评价(50%)。
四、国际贸易实务应用型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在国际贸易实务应用型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课程建设和专业发展,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参照“悉尼协议”对遇到的问题加以解决。
(一)应用型课程建设缺乏企业参与,必须走产教融合之路。当前,大多数课程的建立都是基于教师对专业的认知,主观的判定课程的目标和标准很少有企业的参与,以及听取企业的意见。但是在《悉尼协议》中,强调课程培养目标应该与本专业实际职业相吻合,应该包含专业相关工作需要的职业能力及核心知识。因此,在國际贸易实务课程建设中,必须有企业参与,必须参照行业企业标准建立应用型课程标准,坚持“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创业就业为导向”的职教理念,共同开发“引企入校”“引校入企”的“校企共建”模式,走产教融合的道路。
(二)应用型课程建设缺乏应用型教师,必须突出“双师型”队伍建设。应用型课程建设需要有应用型教师的支撑,但是在高校能够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并运用于教学之中,指导学生开展实训、实践的“双师型”教师十分缺乏,尤其是当前出现的跨境电商外贸新形势。大多数现有教师没有跨境电商的经验,在课程开展的过程中往往脱离实际工作,指导意义不强。因此必须通过引进或者培养的方式建立一支适应跨境电商背景的外贸“双师型”队伍。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方面,从企业引进具有实战经验的专家作为专职或者兼职教师,成立企业专家资源库。另一方面,学校应该要求和鼓励教师主动参与企业生产服务,挂职锻炼,了解相关行业发展情况。
(三)应用型课程建设缺乏反馈机制,必须建立考核评价体系。考核评价结果对课程的教学过程起到导向、检验、诊断和反馈的作用,它如同指挥棒一样,引导教师对课程的标准、目标进行调节,是课程建设中非常重要的环节。然而,目前大多数课程的考核都以“笔试”为主、口试或者实训为辅,评价方式也十分单一。为了更好地体现应用性的特点,必须建立以教学过程监控、毕业生跟踪反馈及社会评价机制为一体的考核评价体系,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具体见图2。
跨境电商背景下建立应用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国贸专业课程建设的必然趋势,只有深化产教融合,才能在新形势下推动学科专业建设与应用型课程升级,才能推进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参考文献】
[1]谢晨.应用型课程考核方式的探索与实践——以“社交礼仪”课程为范例[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2]江莉花.新常态下深化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研究[J].广东蚕业,2017(1)
[3]胡智斌.跨境电商新形势下国际贸易实务应用型课程建设探析[J].新余学院学报,2016(12)
[4]马越,虞未章,谢梅英,等.高职课程考核评价方法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7)
[5]庞世俊.职业能力概念及相关问题研究综述[J].职业技术教育,2008(29)
[6]李霞.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体系的探索[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11)
[7]赵志群.职业能力研究的新进展[J].职业技术教育,2013(10)
[8]郑忻,王成.应用型高校教师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2017(9)
[9]黄敏华.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创新《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J].课程风向标,2013(4)
[10]陈红艳.基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教学实践研究,2013(5)
[11]卞莉,方群,周净.专业导向的应用型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以“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为例[J].合肥学院学报,2016(10)
[12]潘银坪.应用型课程的教学模式——以《国际结算》课程为例[J].教学改革,2017(9)
[13]王坤,高微,庞立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课程教学模式探讨——以《国际结算》课程教改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2(34)
【基金项目】2017年度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跨境电子商务对广西进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2017KY1284)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肖淑芬,经济学硕士,南宁职业技术学院财经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讲师;叶荣聪,经济学硕士,经济师,广西金融职业技术学院(广西银行学校)教师。
(责编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