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五个认同”教育 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19-04-29 00:06莫丹
广西教育·C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大学生

莫丹

【摘 要】本文论述通过深化“五个认同”教育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维度促使大学生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途径:加强“五个认同”的学习情境营造,提升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认同和情感认同;开展“五个认同”的问题导向教育教学,提高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性认同;拓宽“五个认同”的实践育人途径,强化大学生中对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行为认同。

【关键词】五个认同  教育体系  大学生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1C-0046-03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被写入党的十九大新修改的党章中,成为全党的共同意志和基本遵循。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在共同物质基础上,各族人民通过社会实践,形成的共同价值认同和追求。具体表现为:政治上团结互助,文化上兼容并蓄,经济上彼此促进,最终形成互为你我、唇齿相依、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五个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之本,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不断完善“五个认同”教育,才能将中華民族共同体意识植入大学生心中,才能让其成为合格的新时代青年。

一、“五个认同”教育为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新要求

(一)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是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一是要弘扬和践行中国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各族人民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对祖国真挚情感,是各族人民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纽带,更是中国人民坚定“四个自信”的底气。大学生作为民族复兴大任的担当者,弘扬和践行中国精神,并将中国精神转化为青春行动,是成为新时代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责任与义务。二是培养学生成为理性的忠诚爱国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维护祖国统一,是国家和各民族的最高利益所在。因此,在“五个认同”教育中,必须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教育,引导其坚定“四个自信”,鼓励其以身作则,把维护好祖国统一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新时代的大学生只有把自己的前途命运和统筹推进“四个伟大”联系在一起,和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联系在一起,青春才能闪闪发光,熠熠夺目。

(二)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是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一是让大学生深刻认识“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基本国情。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国情意识,对应“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五大维度,正确认识“民族地区是我国的资源富集区、水系源头区、生态屏障区、文化特色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政治属性、经济属性、文化属性、社会属性和生态属性,理性认识这一“家底”,是大学生牢固树立国情家底意识的前提和基础。同时,必须看到“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二是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荣辱相生、休戚与共。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从根本上把各民族发展的根基、命运和利益联系在了一起。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各族人民热情高涨,不断发扬伟大梦想精神,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不断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教育,树立“根意识”,才能够让大学生更好地明确自己在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和时代任务。

(三)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是民族和睦之魂。要加强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应当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让学生深刻理解中华文化的内涵,坚定文化自信。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道路形成和发展的根源,二是坚持以“中国精神”为精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通过让大学生深刻理解“中国精神”的内涵和要义,进一步铸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夯实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安定思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意识形态多元化的今天,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已然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重视,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我们处在一个信息传播迅速化、碎片化的时代,大学生所接触到的每一条信息都有可能影响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都有可能冲击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地位,只有将“中国精神”植入大学生的骨髓之中,才能牢固树立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

(四)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是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键。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使命。大学生要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忠诚践行者,就要坚定信念跟党走,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增强“四个意识”,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一是坚持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同。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为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创造了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安定的美好局面。在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时代里,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夺取伟大斗争的新胜利。二是坚定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认同。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从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到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再到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显而易见,不容置疑。

(五)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是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一是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目前,我国的社会经济改革已步入深水区,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应以供给侧结构性的改革为主线,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把不断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二是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认同。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必须根据当前的具体实际进一步深化改革;要创造人民美好生活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就必须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要实现“四个伟大”,就必须毫不动地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无比强大的动力和定力。

二、以“五个认同”教育体系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个维度

从个体的意识接受规律出发,大学生要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则必须经历认知认同、情感认同、理性认同和行为认同四个阶段。尽管目前已经有较为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但是教育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待挖掘,应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维度出发,探寻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方法和资源,激发他们的活力和创造力,坚定他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觉、自信、自为。

(一)宏观维度:加强“五个认同”的学习情境营造,提升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认同和情感认同。具体要做到:

1.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引领作用,提升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解释与宣传的话语权通常由官方掌握,解说与传播显得宏观、直接、生硬,对于大学生而言往往过于“高大上”,要迅速而全面地理解和接受有一定的难度。此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从“五个认同”的角度出发,充分挖掘本土教育资源,以“接地气”的方式向学生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再通过发挥大学生的活力和创造力,鼓励和动员他们主动挖掘主动分享身边的有感染力的题材,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融入身边的人和事之中,促进大学生自我解读、自我消化,实现认知认同。

2.发挥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提升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认同。校园文化是校园精神、校园灵魂的体现,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推出“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工程”,将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放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之中、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学校教育事业发展大局部署之中,通过开展各种针对性的活动,展示祖国伟大、民族团结、文化繁荣、社会安定、人民幸福的美好局面,对大学生在思想上引导、学业上辅导、生活上督导,充分发挥多种教育渠道的育人功能,让大学生在情感上达到“五个认同”,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中观维度:开展“五个认同”的问题导向教育教学,提高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性认同。具体要做到:

1.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核心作用,提高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性认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围绕“五个认同”采用问题导向式教学,收集、梳理、分类学生关注的时事政治热点问题,通过集体备课,确定教学专题,在讲课中不断修改和完善教学案例,使教学内容既满足学生的关注点,又不脱离教材本身。为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业务水平能力,高校还可以启动“校级领导—院系领导—教师”之间的三级联动听课制度,深入课堂一线了解教学情况,提出教学意见建议,帮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将理论知识转化成一个个现实问题,让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者转换成主动的学习者,真正将教学内容的入脑入心。

2.发挥专业课教师的助推作用,深化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性认同。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就要求要全员、全程、全方位、全心育人,专业课在大学生中所占比例课程最高,在专业课教学中,专业课教师以“五个认同”为导向,融入本土教育资源,结合时代要求和教育教学规律,开展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进一步深化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性认同。例如,在工科专业课教师讲授某项专业课内容时,先从课程知识的角度阐述“工匠精神”的内涵,激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和社会责任的思考,达到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和思想政治教育意义,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提升专业课老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多重目的。

(三)微观维度:拓宽“五个认同”的实践育人途径,强化大学生中对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行为认同。具体要做到:

1.搭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实践平台,强化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行为认同。通过开发网络实践教学基地软件,构筑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实践教学基地平台,以促进大学生实现“五个认同”为主题,将大量学生喜闻乐见的,具有现实教育意义的3D虚拟博物馆、展览馆,以及社会时政热点案例、影视资料等上传到平台中,组织学生参加网上实践基地的教学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通过对网络实践教学基地平台中的每一项内容组织讨论,多途径鼓励学生自觉参与讨论,提出疑问和见解,再点评。这不仅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还能有效弥补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的局限性,进一步深化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性认同,进而向自觉、自为转化。

2.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媒介素养,多渠道开展网络教学,提高教学效果。随着自媒体时代的来临,微信、微博、QQ等网络社交媒体日益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引导者和示范者,在日常生活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促进大学生实现“五个认同”为主题,通过自媒体展示生活化的语言、图片、视频等,参与学生的“网络生活”,传播正能量,对负能量发声亮剑,弘扬主旋律,在“网络生活”互动中为学生答疑解惑,增加情感交流,引导学生在网络舆论中自觉抵制西方意识形态渗透,以自身行动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治安全。

在多元文化时代,西方敌对力和国内外“三股势力”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意识形态控制觊觎已久。要防止西方意识形态向大学生渗透,高校就必须让学生明确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让他们正确认识我国历史、我国当前具体实际、当今世界发展格局及国际形势,提高他们的爱国之情,并通过加强大学生的“五个认同”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促使他们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参考文献】

[1]中共重庆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 深刻领会习近平同志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讲话精神[J].人民日报,2013-09-03

[2]沈壮海,王迎迎.2015年度大学生思想政治及其教育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高等育,2016(8)

【基金项目】2017年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题“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情感体验教学的研究与实践”(GXGZJG2017B068)

【作者简介】莫 丹,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讲师。

(责编 卢 雯)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1912至1949年期间中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形塑与修正
基于祭祖文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研究
大学生之歌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思考
团结稳疆视阈下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考
乌克兰高等音乐院校专业设置与学位授予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