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景文
春节长假结束了,年也就基本过完了。我觉得现在过年没有了年味,很留恋五十多年前老沈阳过年的情景。
那时候过年,沈城的男人都要在年前理发,民俗有“正月剃头死舅舅”一说。其实正月不剃头的含义是“思旧”而不是“死舅”。1645年清王朝颁布了剃头令,敕令所有男子一律剃头蓄辫,对不从者按逆贼论斩。有些人为怀念明朝,就在正月里不剃头以表示“思旧”,由于不敢公开与清庭对抗,便将“思旧”传为“死舅”,于是就有了“正月剃头死舅舅”的说法。我小时候,年前沈城内几乎所有理发店都人满为患,许多人排队等待理发。由于理发店少,要理发的人多,走街穿巷的剃头匠生意特别火。那时的理发师傅一般都背个小木箱或背包,有的还在扁担前头挑个装热水的容器,“剃头挑子一头热”,后头挑个小木箱。小木箱和背包里面装满了手推子、剪子、梳子、剃刀等工具,许多理发师傅剃、刮、剪、染、烫技术样样精通。一些人听到理发师傅手中金属“唤头”发出的嗡嗡声,就恭敬地请他到家里理发。
那时候过年,男女老少都要在年前洗澡,有洗去污垢、干干净净过大年的习俗。年前市内的洗澡堂每天早5点钟开门、晚10点钟闭店,即使这样也无法满足需求。那时的洗澡堂规模都不大,一般男池只有两三个大浴池、十几个淋浴头和洗脸池,单间的“盆堂”极少。几十个男人坐泡在热水池中,如过江之鲫,沸水煮饺。由于洗澡人太多,装衣物的箱柜太少,一些洗澡堂就把客人的衣裤绑在一起,挂在衣架上,然后再用一个长挑竿将这些衣架举放在高处。还有许多洗澡堂摆放了许多大“脱筐”为客人装放衣物,每个客人衣物之间用一白色浴巾隔离开。那时的民风纯朴,一个大“脱筐”里面摞压摞装了许多客人的衣物,很少有丢东西的。
那时候一进腊月十五,大人们就开始到商店和市场采办年货。那时的物资没有现在丰富,但物美价廉没有伪劣假冒商品,一张大团结即10元钱就可以置办许多年货。那时市场卖的年画非常好看,有许多古典名著年画,还有二十四孝图等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年画,许多人都要买上几张自己喜欢的年画。那时的市场非常热闹,有变戏法的,有卖面人、糖稀人的,有卖冰糖葫芦、冻秋梨、冻柿子的,有卖拨浪鼓、玻璃球、噼几、冰尜和鞭炮的。由于市场里“好玩意儿”太多,许多人都目不暇接,乐不思“家”。
那时是从腊月二十三小年开始拉开过年的序幕。在这一天,人们扫尘、祭灶。扫尘的习俗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前扫尘的习俗。在小年这天,家家都把房间里外打扫干净,以便把“穷运”“晦气” 扫出门,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祭灶就是祭送灶王爷升天,传说在小年晚上灶王爷会向玉皇大帝报告人间情况。为使他在玉皇大帝面前别说自家的坏话,各家都在这天虔诚地祭拜灶王爷,求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那时候过年是从腊月三十除夕真正开始的。早上天还没亮,各家就蒸、炒、煎、炸、卤、炖忙个不停,整个居民区炊烟弥漫,热气腾腾,飘荡着诱人的香味。几乎每家都做红烧鱼、小鸡炖蘑菇、烀肘子、红烧肉等硬菜,做的鱼一般都是头尾齐全的整条鱼,寓意新年的好日子有头有尾、年年有余。
除夕这天,几乎所有家庭都“大红灯笼高高挂”,都在门上贴福字,在其他屋门贴上倒写的福字,寓意幸福临门、福运到家。有些人家还在大门两边贴上门神画像,为了驱灾驱恶、避邪防害,许多人家都张贴了春联、窗花和年画,通过这些形式抒发人们的美好心愿。
那时候许多人家在下午三四点钟天刚黑儿时,就掌灯点蜡吃除夕年饭了。饭后不久开始包饺子。据史记载,饺子缘于古代的角子,是中国古代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沈城人都喜欢吃饺子,老话有“好吃不如饺子”一说。那个年代包饺子铲馅多用“饺匙子”(饺馅板),它是用一个比大拇指稍宽、细长条的牛骨头或竹板制作的包馅专用器具,用它包饺子非常好使。每家包的饺子形状各异,包饺子时,常将小红糖块、花生、枣和栗子等包进馅里。老人说吃到红糖饺子的人,日子更红火甜美;吃到花生饺子的人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饺子的人将早生贵子。许多人家还把2分、5分的钱币包在饺子里面,谁吃到这个饺子谁就是有福之人。
在晚上七八点钟,沈城的大人们就带领男孩子去外面祭祖烧纸。除夕祭祖、焚烧纸做的财物给先人,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祭祖烧纸一般都是在中、小十字路口附近找个小空地儿,先在地上画一个朝西方向留开口的圆圈,再将祭祖的物品如纸钱、纸元宝等摆放在圆圈里。在祭祖之前,先在圆圈外烧几张黄烧纸打发孤魂野鬼,再在圆圈内烧几张写上已故先人名字和称呼的黄烧纸,接着焚烧其他祭祖的物品。在除夕夜晚,一堆堆红色的火焰,四处随风飘飞的纸钱,寄托了人们对先人无限哀思。
除夕祭祖回来后,人们就在家中守岁了。除夕守岁的习俗自古延续至今,唐太宗李世民曾写了一首五律《守岁》。“ 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描绘了唐朝宫苑守岁的情景。人们在守岁时,每个房间都要整夜灯火通明“点岁火”,据说如此照岁之后,就会使来年家中财富充实。人们在守夜时不能说“死、没、穷、光”等不吉利的话和事。
除夕早上,沈城就响起了鞭炮声,整天持续不断。当除夕午夜零点时,沈城上空的爆竹声音响彻云霄,惊天动地,达到了最高峰。燃放的爆竹在夜空中怒放出耀眼的红光、蓝光,使除夕午夜呈现出“火树银花不夜天”的炫丽景象。爆竹燃烧后从天而落的碎红纸皮飘散满地,灿如红色云錦,使得整个沈城显得非常瑞气、喜兴、幸福、吉祥。
人们在午夜放完爆竹后就陆续回家煮饺子、吃饺子和给长辈拜年了。大年初一煮饺子也是有说头的,煮饺子时不能说饺子“破了”“坏了”“漏了”之类的不吉利话。煮好饺子后,要先盛出几碗饺子敬财神和自家的先人,然后全家人再一起吃饺子。吃完饺子开始给长辈拜年。小孩子向长辈拜年后,可以得到长辈给的压岁钱,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小辈人得到压岁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大年初一早上7点以后,左邻右居、至爱亲朋开始相互拜年。拜年注重行辈之序、长幼有别,通常是少的给老的拜年,但也有老的给少的拜年的特例,如有的人小辈大,人大辈小的人就要“屈尊”给他拜年了。同辈人相互拜年一般都是拱手执礼,互道过年好。晚辈向长辈拜年,则要恭敬的行礼、鞠躬甚至叩头。晚辈给长辈拜年,一般都要带个“果匣子”,或带两包“槽子糕”,或带一两瓶白酒,以表达对长辈的孝敬之意。
随着时间的流逝,老沈阳的年味渐行渐远。老沈阳的年味值得留恋,因为它体现的是中国自古以来传承数千年的一种历史、传统和沈阳地域文化,这些美好的东西不应该都被“雨打风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