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骞与丝绸之路

2019-04-28 23:50武斌
侨园 2019年4期
关键词:张骞汉武帝西域

武斌

丝绸之路在历史上很早就开辟了。早期人类的物质文化活动,各民族致力于与其他民族交流交往的努力,都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形成做出了贡献。与此同时,还有周穆王西狩、波斯的“王家大道”和亚历山大东征等这样规模宏大的事业。因此,在汉代以前很久,丝绸之路就已经存在了,并且已经在东西方的交往中,在世界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人们通常讲“丝绸之路”的开端,都是从汉代张骞通西域开始,他的“凿空”事业居功至伟,标志着“丝绸之路”的正式开通。

汉代的开放与丝绸之路

说丝绸之路的“正式开通”,并不是否认之前丝绸之路的存在,也不是说此前的丝绸之路不重要。“正式开通”的意思,正是从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始,中国的王朝通过丝绸之路的交通,与西域国家建立了官方的往来关系,把西域纳入王朝的管辖疆域或势力范围。并且从这个时代开始,这条交通大道才正式进入到中国官方的视野,此后的历代王朝都认识到丝绸之路对于国家经济贸易、国家安全和国际地位的重要性,把经营丝绸之路作为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派出管理机构和行政官员,如汉建立都护府、唐建立北庭、派遣驻军、建立驿站,甚至不惜发动战争,来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也正是从这个时代开始,丝绸之路确实比以前更繁荣了、更发达了、更通畅了,国家之间的往来更频繁了,商贸交流更加丰富,文化交流也更加深入了。正是从这个时代开始,人们对于丝绸之路的关注,对于丝绸之路的记载,都进入官方和私家的史籍中,并且是史不绝书。

所以,历史学界都把汉武帝派遣张骞的西域之行作为丝绸之路正式开辟的历史起点。

汉王朝是当时东方世界最强盛的大帝国。至汉武帝时,由于国力强盛,积极开疆拓土,广开三边,巩固和发展了庞大的帝国,使祖国的版图初具规模。汉王朝不仅积极经略周边地区,而且大力发展对外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与远近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广泛联系,成为真正具有世界性影响的东方帝国。当时中外交通四通八达,人员往来相望于道,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中外文化交流的盛世。

汉代是中国文化史上第一个全面实行文化开放的时代。张骞通西域,就是这个大时代的标志性事件。

汉武帝遣使西域,其直接目的是为了对付匈奴人的侵扰。匈奴长期以来是中原王朝的主要边患。汉初时,汉朝一直对匈奴采取忍让妥协的政策,与匈奴和亲并赠送大批丝绸粮食等物质。但匈奴仍自恃强大,每每策骑南侵,掳掠汉边民和财富,给汉朝的安定造成很大威胁,同时压迫西域各国,阻遏汉与中亚各国的商业往来。汉武帝继位后,改变了对匈奴的政策,积极抗击匈奴的侵扰。武帝得知原居住在河西走廊一带的大月氏人被匈奴驱赶出故地,而且匈奴单于杀了大月氏王,大月氏人常思报仇。于是,武帝决定派遣使节出使大月氏,劝说大月氏人和汉朝联合起来共同击败匈奴。

不仅如此,汉武帝的决定可能还有更深层的原因。在汉武帝的决策中,已经有了开发和经营丝绸之路,打通前往西域的道路,实行对“西方”的开放这样更深层的考虑。对外开放,是汉武帝以及那个时代的自觉意识和国家行为。

汉武帝是16岁即位的,做出通西域的重大决策是在他即位之后的第三年,这一年他18岁,正是青春少年时。

张骞的“凿空”之旅

这一重要的使命,汉武帝选择了张骞,也成就了张骞在丝绸之路历史上的不朽地位。这一年,张骞也只有25岁,当时担任被称为“郎”的官职。在那个时代,“郎”都是一些经过选拔的青年才俊,名为皇帝的侍从,其实是在皇帝身边学习历练,相当于汉王朝官僚体系的后备干部队伍。

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张骞带领向导、随员等100多人,从长安出发,出使大月氏。但当时他们对大月氏究竟迁到什么地方并不清楚。而且出使途中必须经过匈奴统治的地区,充满了危险。张骞一行风餐露宿,备尝艰辛,经陇西时被匈奴军队抓获,把他们押送到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附近的匈奴王庭,张骞一行被扣留下来。但这并没有动摇张骞完成通西域使命的决心,史书说他“不辱君命”“持汉节不失”。这和广为人知的“苏武牧羊”故事十分相似。苏武也是漢武帝时代的汉朝使臣,出使匈奴时被扣押,在北海(贝加尔湖)边牧羊19年,不改其志。张骞在匈奴那里一住就是11年。后来他和随从人员乘机出逃,继续实现自己的外交使命。

张骞一行兼程西行,经历了极为艰苦的行程。戈壁滩上,飞沙走石,热浪滚滚;葱岭高如屋脊,冰雪皑皑,寒风刺骨;沿途人烟稀少,水源奇缺。加之匆匆出逃,物资准备不足,风餐露宿,备尝艰辛。不少随行人员或因饥渴倒毙途中,或葬身黄沙、冰窟,献出生命。他们经过几十天的长途跋涉,最后到了位于今中亚费尔干那的大宛国。

大宛是当时西域的大国。大宛国王久闻中国十分富庶,很想与中国通使交好,但苦于匈奴的中梗阻碍,未能实现。汉使的意外到来,大宛国王非常高兴,他对张骞一行热情款待,并派向导陪同张骞等人经康居赴大月氏。康居国位于锡尔河流域,是当时西域北部的大国,在中西交通上占有重要地位。张骞到康居后,康居国王也热情地派人送他们一行到大月氏。

张骞一行抵达大月氏后,原打算约他们与汉朝联手夹击匈奴,建立反匈奴同盟。而此时大月氏已立新王,吞并了西域国家大夏。这里土地肥沃、生活安定,大月氏人已经在此安居乐业,且中国相距遥远,所以大月氏王对张骞提出的与汉联盟共破匈奴的建议并无多大兴趣。张骞在大月氏的都城监氏城逗留一年多,虽然受到很好的款待,但终没有说服大月氏王,不得不空手而返。

汉武帝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张骞为了避开匈奴人,改从丝绸之路的南道东归。他们翻过葱岭,沿昆仑山北麓而行,经莎车、于阗、鄯善等地,进入羌人居住地区。而此时羌人正在与匈奴交战,张骞又为匈奴骑兵所获。1年后,适逢匈奴内乱,张骞乘机逃出,于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回到长安。张骞西使,前后共历13年,出行时有上百人,回来时仅剩下他与一名叫甘父的随从。

张骞此行并未达到联月氏以抗匈奴的目的。但他西使的意义远远超出他的直接使命。作为汉朝的官方使节,张骞实地考察了东西交通要道,是中国官方开拓通往西域道路的第一人。张骞之“凿空”,意味着东西交通大干线丝绸之路的正式开辟。

所谓张骞的“凿空”,实际上是走通了丝绸之路“中段”的这一部分,即出玉门关和阳关往西,到帕米爾和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东征时到达中亚地区,时间是公元前330年,当时留下了一些希腊人建立的城邦。200多年后,张骞来到了这里。这样一来,张骞西行的路线就和亚历山大东征的路线接上了头,这也就意味着丝绸之路从东到西和从西到东都走通了,连接起来了。所以,张骞的“凿空”不仅意味着打通了西域之路,而且将丝绸之路的全线贯通起来。这的确是一个极为了不起的贡献。

汉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即距张骞第一次出使归国后7年,汉武帝再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这次赴西域的直接目的是联络乌孙国共抗匈奴。乌孙是原住在甘肃河西一带的游牧民族,曾附属匈奴,后向西迁移至天山以北,摆脱了匈奴控制,为此匈奴曾发兵讨伐乌孙。此次张骞出使,情况与第一次迥异,一路通行无阻。他率300多人的庞大使团,经数十天行程,抵达乌孙国都城赤谷。但乌孙国王因汉朝相距遥远,不敢断然与匈奴为敌,且其时乌孙国内政治冲突尖锐,所以没有接受张骞结盟的建议。但在张骞回国时,乌孙国王派遣数十名使臣随行赴长安。乌孙使臣见汉领土广大,景物繁华,回国后向国王报告,于是乌孙便有意与汉朝交好。此后,汉使多取道乌孙南境前往大宛、大月氏等中亚国家。

张骞在乌孙时,还分别派遣副使到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阗、扜穼(策勒)及其邻近国家,赠送丝绸等贵重物品,通聘友好。他们回国时,许多所到国家的使者跟随他们来到汉朝。西域许多国家都和汉朝有了正式外交往来。

张骞给汉武帝的出使报告

张骞从西域归国后,带回了有关西域诸国的许多见闻,使中国人第一次系统地了解了丝绸之路和西域诸国。他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在西域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史记·大宛列传》记载了张骞的报告。这是中国史籍对丝绸之路和西域各国详细的、较全面的、真实的首次记录。

张骞的这份报告给当时的中国人很大的刺激,如同后来的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吸引了无数欧洲人前往一样,西域开拓了中国人的视野,对中国人产生了极大吸引力,使汉代的中国人也开始注视西方,知道西域天地之广阔、国家之众多、物产之新奇、民情之殊异。

在《史记·大宛列传》之前,先秦典籍中已有了一些关于西域的记载,但内容都不十分系统,多有神话色彩。实际上,在张骞出使之前,中国对于西域各国的情况,或了解得很模糊,或完全不了解。在汉人眼里,西域是一片现实与神话合一的神奇地方,这里充满着宝物、奇物,居住着异民与神仙。

与上述这些文献不同,《史记·大宛列传》则是中国人对西域第一次完整的认知体系,丰富了中国人的地理知识。张骞西使亲临的国家有大宛、大月氏、大夏和康居,得知传闻的国家是乌孙、奄蔡、安息、条支、黎轩和身毒。其中,安息即帕提亚波斯,它的西面是条支即塞琉古朝叙利亚,西南面黎轩即托勒密朝埃及,在安息东南方是身毒即印度,在安息北自黑海北面,经里海、咸海往东,直至楚河、伊犁河流域,活动着游牧部落奄蔡、康居和乌孙。在安息东方,大月氏征服了大夏,大月氏或大夏东北是大宛国。以上10国,张骞在归国后向汉武帝提出的报告中有详略不等的描述。

张骞向武帝的报告,大体上分为三个部分:一是见闻,一是传闻,一是评估。见闻的部分是他到达的地方,即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其中还包括他所经行的今南疆绿洲小国。传闻的部分,大国有奄蔡、安息、条枝、乌孙、黎轩和身毒等,其中还包括今印度河流域而下的中国境内西南夷各部。张骞的报告以大宛为中心,描述了一幅非常直观的西域地理方位图,使人们可以掌握西域各国的大体分布情况。

张骞向武帝提供的报告中说到的国家主要在葱岭、即今帕米尔高原以西。他把当时葱岭以西的国家分为两类:一类行国,即游牧民族,兵强马壮;一类土著,土著耕田,有城郭居室。例如,康居、大月氏、乌孙和奄蔡,是典型的行国,骑马游牧国家;其余的6国,大宛、大夏、安息、条枝、黎轩和身毒则是典型的土著农耕国家。

据此,西域地志在这个时候已经是非常完整和清晰的了。此外,张骞还记载了西域诸国区别于汉朝的一些特有物产和习俗。如物产方面,大宛有“葡萄酒”“马汗血”;条支有“大鸟”即鸵鸟;身毒有“象”。张骞除了对西域诸国的习俗进行总体概括,还对一些特殊习俗进行了记载,提到了条支“国善眩”(即魔术),大夏“善贾市”等等。

张骞在考察报告中介绍了西域各国的地理环境以及物产、人口、风俗和军事等方面的情况,介绍了当时的国际关系特别是诸国与汉朝的关系,向汉武帝提出了经营西域的策略。张骞还了解到西域诸国发展与中国贸易关系的愿望和对中国物产的喜爱,使汉朝知道与中亚、西亚各国交通往来,不仅在军事上极有意义,而且在经济上也会对汉朝产生很多效益。

张骞出使西域带回来的有关西域的文化信息,大大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受到汉武帝的高度重视,使汉武帝大大增强了向西域开拓的决心,“广地万里,重九译,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

西汉对丝绸之路的经略

张骞“凿空”之后,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大开,汉王朝与西域各国使节往来不断,民间商旅更是相望于道,贸易十分频繁活跃,中西文化交流进入了第一个高潮时期。

武帝时,汉朝向西域遣使十分频繁,每年都要派遣五六批乃至十余批,每批由数百人至百余人组成的使团。这些使节往返一次常常要八九年,近的也要几年。汉朝使者不仅到乌孙、大宛、大月氏等,更远者到达安息、奄蔡、犁轩、条枝、身毒。这些使节都具有贸易的目的,汉的缯帛、漆器、黄金、铁器是各国欢迎的产品。西域诸国也频繁向中国派遣使节。

为了加强与西域诸国的交通往来,在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期间,汉朝先后派卫青、霍去病等率大军数次西进,打击匈奴的势力。卫青和霍去病发起的对匈奴的进攻性战争,改变了汉朝长期对匈奴战争中的守势状态,一举打败匈奴,从而长久地保障了西汉北方长城一带,也就是在漠南地区的边境安全,此战为汉朝进击匈奴最远的一次。

汉武帝在此期间还发动了征服大宛的战争。这场战争是由引进汗血馬引起的。家马大约是在商代晚期传入中国。但中原的气候和地理条件可能不太适合马的驯养,所以一直不能培育出本地的优良品种。长期以来,从西域或北方进口马匹,一直是历代中原王朝的进口贸易的重点之一。最初乌孙马被称为“天马”,张骞第二次出使回国时,乌孙派使者随带好马数十匹答谢。后来汉武帝得到大宛的汗血马,就把汗血马称为“天马”,乌孙马改称为“西极马”。

据说,当时武帝特别希冀西域的名马,“大宛马”成为官方贸易的特定目标。当然武帝的这个希望不应仅仅看作是他个人的爱好。在那个时代,马匹在战争和经济中都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因为骑兵在当时的军事战争很重要,马的好与坏具有关键作用。当时中原大军马匹的质量无法与匈奴相比。大宛马之所以能强烈吸引武帝的注意,是因为这是一种优良的大品种战马,比汉族或蒙古人地区的小马更善于运载全副披挂的重骑兵。

为获得大量汗血马以改良国内马的品质,汉武帝派出百余人的使团,带上一具以纯金制作的马前往大宛国,希望以千金易“天马”。使团来到大宛的贰师城后,大宛人不仅不同意交换“天马”,还派人杀了使臣,将金马和其他钱物抢劫而去。汉武帝大为震怒。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汉武帝封李广利为“贰师将军”,领6000骑兵攻贰师城取汗血马。但路途遥远,多高山大漠,李广利铩羽而归,被迫撤兵。汉太初三年(公元前101),武帝命李广利再率精兵6万攻大宛。李广利大军围攻大宛城40余日,大宛贵族们以汉退兵为条件,斩了国王的头投降,献出3000余匹宝马,并约定以后每年大宛向汉朝选送2匹良马。李广利凯旋归国。

李广利在归国途中,获得的3000匹汗血马死亡2/3,只有近1000匹“天马”过了玉门关,回到大汉都城。但因为得到真正的“天马”,汉武帝十分高兴,作歌:

天马来兮从西极,经万里兮归有德。

承灵威兮降外国,涉流沙兮四夷服。

引进了“汗血马”和其他西域马匹的汉朝骑兵战斗力大增。从这时

开始,从西域引进马匹,长期成为中国历史上对西域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重要的是,这场战争对于丝绸之路的畅通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此次远征,汉朝的西域经营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汉书·西域传》说,这次战争之后,“匈奴失魄,奔走遁逃”,西域各国“多遣使来献”。大宛国是丝绸之路在西域的重要起始点。实际上,正是由于李广利远征大宛的成功,丝绸之路才得以顺利畅通。

武帝时,汉朝廷先后设武威、酒泉、张掖、敦煌郡。河西四郡的设置,是汉朝直接统治河西地方的开始。在汉代,大抵一征服边境地区,中央政府即决定置郡,以加强在那里的统治和管理,并作为发展对外关系的前哨。河西四郡和其他边郡建置一样,都是汉朝经略边地的重要措施。与此同时,汉朝还建置了驿道,还有烽燧亭障等一些列军事设施。

汉神爵二年(公元前60),汉朝又进一步设西域都护。西域都护是由汉朝中央政府派遣管理西域的最高官吏,相当于中原地区最高一级的地方官太守。“都护”这一名称,原意就是总领丝绸之路南北两道安全的意思。西域都护的主要任务,就是在他所管辖的西域地区内,推行汉朝中央政府的各项政令,保证天山南北两道交通的安全、通畅,组织和管理西域地区的屯田。西域都护的治所,叫做西域都护府。从此西域这块地方,包括北疆和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都正式列入汉代的版图,帕米尔以西以北的大宛、乌孙都在都护的统辖之下。汉朝另设置戍已校尉、戍部候等行政、军事、机构,对当地民族上层人物封以王、侯、将、相、大夫、都尉等官职,他们均受西域都护府的管辖。

西域都护的设置,使汉朝对丝绸之路的经略进一步发展,与西域各国的交流往来得以巩固和扩大。可以说,设置西域都护的半个世纪,是丝绸之路最活跃和繁荣的时代之一。

猜你喜欢
张骞汉武帝西域
张骞探西域
到树上摘去年的梨
汉武帝好推理
汉朝人为什么嫌弃张骞
西游新记7
草原之晨?西域胡杨之魂?阿尔卑斯之晨
树为何名
张骞通西域
祖逖闻鸡起舞
THE STONELIONS OF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