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史记·淮阴侯列传》探究“不”字的沿革和用法

2019-04-28 06:02姜桂竹
长治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语义上淮阴古代汉语

姜桂竹

(上海大学 文学院,上海 200000)

一、引言

在甲骨文的时代,汉语就存在否定副词的用法,如“非”与“亡”。而“不”在甲骨文中就以它的否定副词用法在中国语言上奠定了独特而重要的地位。这个用法在历史的演变中也逐渐被接受。到了司马迁所在是时代已被广泛使用。故在他的《史记》中常见“不”字。但是,就算是表示否定意义,在《史记》中也有不一样的用法和表示的意义。而这些用法,在“不”字出现频繁的《淮阴侯列传》中几乎都详尽地表现出来。

《史记》对于古代汉语的影响可见一斑,别的方面不说,单单说“不”字以及否定副词的用法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接下来,我将从“不”字的历史沿革;“不”字在《淮阴侯列传》中的用法以及《史记》否定副词对中国古代汉语的影响三个方面来探究关于“不”字的语言学发展、现状和用法意义。

二、“不”字的历史沿革

在《说文解字》中,许慎是这样解释“不”:“鳥飛上翔不下來也。从一,一猶天也。象形。凡不之屬皆从不。方久切。”[1]而在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也这样说:“鳥飛上翔不下來也。凡云不然者。皆於此義引申叚借。……音之殊、則弗在十五部也。義之殊。則不輕弗重。如嘉肴弗食不知其旨、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之類可見。”[2]

可见“不”的本意原指“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其本义为萼足。在《诗经·小雅·常棣》中有这样的用法。即“常棣之花,鄂不韡韡。”[3]可是陈炜湛先生却对《说文》的解释持有保留意见。他认为“此说殊不足据,已为学界公认。”[4]21之后,“不”更多的用法是当做否定副词来用。陈炜湛先生又言:“不过,甲骨文‘不’未见其本意之例,除少数用于方国名外,皆用为否定词。”[4]24

不仅在甲骨文中常用为否定词,在先秦文学作品中也屡见不鲜。如《荀子》中“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韩非子·喻老》中“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战国策·赵策》中“老妇不闻也”。于是“不”否定副词的用法就被广泛接受。除了司马迁的《史记》中频繁地使用它的否定副词用法之外,在之后的文学作品里更是把“不”的这个用法当做主要用法。在这里就不举例赘述。而在之后的《康熙字典》里,更是把“不‘否定副词的用法细分:“〔古文〕僘《韵会》《正韵》逋没切,补入声。不然也,不可也,未也。《礼·曾子问》葬引至于堩,日有食之,则有变乎,且不乎。又《周礼·夏官》服不氏,掌养猛兽而敎扰之。《注》服不服之兽者。又《广韵》《韵会》分物切。与弗同。今吴音皆然。又《韵会》俯九切,音缶。与可否之否通。”[5]而到了现代汉语里,“不”的否定副词用法也被明确列入《新华字典》《现代汉语字典》以及《现代汉语词典》中。

图一 “不”字的演变[6]

三、“不”字在《淮阴侯列传》中的用法

“不”字在《淮阴侯列传》中一共出现了136次,就其整体情况来看,用于否定副词的用法占大多数。只有一个用法是通“否”。其余的135次都是表示否定。而在135例之中,用于动词、形容词之前表示否定的用法比较常见。也有其他的用法,如在语法上否定副词前置形成宾语前置结构、与其他否定副词连用表示肯定、在语义上表示“没有”以及与现代汉语中“是”对立的“不是”的意思以及与其他词连用形成固定搭配的情况。

(一)否定副词常用意思:用于动词、形容词之前表示否定

这个用法是较多的,如放在动词前表示否定的“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上不欲就天下乎?”“虽为将,信必不留。”[7]等。放在形容词前表示否定的“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尧非不仁,狗固吠非其主”[7]等。总体来看,放在动词前的情况比放在名词前的情况多。而动词大量使用,形容词少用的情况也是《史记》的一个重要特点。

(二)与其他否定副词连用表示肯定

这个用法并非司马迁首创,但是在《史记》中将这一用法扩展,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之后会论述。这个用法见“农夫莫不辍耕释耒”“尧非不仁,狗固吠非其主。”“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等。与“非”“无”“莫”等连用加强了句式,丰富了内容。

(三)语法上否定副词前置形成宾语前置结构

这个用法在《淮阴侯列传》中只出现了一次,但是对古代汉语语法结构来说还是构成了很明显的宾语前置。见“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7]

(四)语义上表示“没有”

“不”在古代汉语中虽一般表示否定,与现代汉语的“不”、“无”意思接近,但是也表示“没有”的意思。在《淮阴侯列传》中也有类似意义。如“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7]解释为“他好几次向项羽献计策,都没有被采纳”。“信言恨不用蒯通计。”可以理解为”[7]韩信说他后悔没有用蒯通的计策”而在此篇中,一般“莫”和“无”表示“没有”的意义较多。

(五)语义上表示现代汉语中“是”对立的“不是”的意思

这个意思最明显的就是“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7]可以理解为“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不”这个含义是一种引申,在现代汉语中一般理解为“不是”这个双音节词。这显示了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的主要特点。

(六)其他词连用形成固定搭配

在《淮阴侯列传》中,“不”常常与“能”“如”“敢”“可”“过”“得”等搭配成现代汉语可以理解为固定短语的用法。如“以故楚兵卒不能西。”“此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锋不可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暴其所长于燕,燕必不敢不听从。”“为将数岁,反不如一竖儒之功乎?”“不如深壁,令齐王使其信臣招所亡城,亡城闻其王在,楚来救,必反汉。”[7]等。值得注意的是“不”还和“何”“亦”等搭配的固定用法,如“夷灭宗族,不亦宜乎!”“何不反汉与楚连和,参分天下王之?”[7]

但值得注意的是虽是看似固定搭配,但是与现代汉语的“不能”“不可”等意思有一定的差别。

(七)通假字用法——通“否”

这个用法只有一处,即“上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7]因为放在句尾,不表示“不”的意思而是通“否”。这句话意译为“皇上曾经悠闲地和韩信谈论各位将军才能的高下”。通“否”表示“是否有才能。”此为特殊用法。

四、《史记》否定副词用法对中国古代汉语的影响

(一)《史记》使判断句式更加丰富并且使用有了分化,尤其是否定句式

因为《史记》的否定词数量较多,内容丰富,所以用否定副词表示的判断句句式更加多元并出现了分化。如句中否定、句末否定、否定副词前置等情况。

(二)两个否定词连用组合成复合副词用法更加频繁

黄珊的《古代汉语副词来源》指出“自汉代起,单音副词发展缓慢,而复合副词则发展迅速;汉代以后复合副词大量出现,成为新生副词的主流。”[8]并且她把连用的情况总结为“联合式”即之前阐述的两个否定词连用组合的情况。“后置式”和“重叠式”。在《史记》之后,两个否定词连用组合成复合副词用法更加频繁。

(三)“弗”适用范围更加宽泛

“弗”所否定的及物动词带宾语的例子,秦汉之前很少见。

表一 “弗”在《左传》《墨子》中用法统计

而在汉后“弗”后带宾语的情况多起来,而且还可以用字形容词前,表示对事物性状的否定。如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吴起乃知弗如田父”。在《史记·吕后本纪》中“今吕氏王,大臣弗平”。

(四)“莫”在汉代之后才多用于否定副词

在汉代之后,“莫”由主语变成了动词的限定语,从开始的复指范围较小演变为紧随名词性成分并且其否定作用的否定副词。[9]如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诸将皆莫信”。

综上所述,《史记》从使判断句式更加丰富并且使用有了分化,尤其是否定句式;两个否定词连用组合成复合副词用法更加频繁;“弗”适用范围更加宽泛以及“莫”在汉代之后才多用于否定副词这四个方面表现其否定副词用法对中国古代汉语的影响。

五、结论

“不”字的历史沿革中可以看出从其本义为“萼足”到被广泛地用为否定副词的过程演变而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也常用于其否定副词表示否定的意思;“不”字在《淮阴侯列传》中的用法主要有七种,即否定副词常用意思:用于动词、形容词之前表示否定;与其他否定副词连用表示肯定;语法上否定副词前置形成宾语前置结构;语义上表示“没有”;语义上表示现代汉语中“是”对立的“不是”的意思;其他词连用形成固定搭配;通假字用法——通“否”。而《史记》否定副词对中国古代汉语的影响主要有四个方面,分别是:《史记》使判断句式更加丰富并且使用有了分化,尤其是否定句式;两个否定词连用组合成复合副词用法更加频繁;“弗”适用范围更加宽泛以及“莫”在汉代之后才多用于否定副词。这也进一步说明《史记》最大的影响还是对中国古代语言方面的影响。《史记》对于中国古代汉语的影响有很多方面,而其否定句式和用法是其中一个方面。

猜你喜欢
语义上淮阴古代汉语
“一带一路”国家古代汉语课程调查报告
如何学习掌握古代汉语词义*——何九盈先生《古汉语词义丛谈》评介
淮阴:母爱之都
对师范学校古代汉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探讨
淮阴:活跃着一支“老兵”调解队伍
四级单词对对碰(2)
背水一战
古代汉语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英语并列结构中的对等关系研究
简朴”和“俭朴”是近义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