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渊媛
(长治学院 外语系,山西 长治 046011)
SAT,全称为 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中文名称为学术能力评估测试。虽然此项考试是美国大学委员会针对世界各国高中生申请美国名校设立的,但其文章对批判性思维的要求同样适用于对我国英语专业学生批判性阅读能力的培养。使英语专业的学生了解SAT考试阅读的方法和技巧,对培养批判性阅读能力无疑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从上表可以看出,SAT阅读文章虽然涵盖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文学小说四个部分,话题涉及到各个方面,但对阅读的要求和方法却有共同之处。例如,无论哪种体裁的文章,在阅读方法上,首先是识别阶段,其内容包括:作者信息、读者信息、话题对象和主要观点。[1]另外,在分析阶段都强调批判性思维的论证,其中主要的论证手段有逻辑论证、说服论证和论辩论证。基于SAT阅读要求进行阅读教学,对提高英语专业学生批判性阅读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为了将SAT阅读的要求和论证手段具体地体现在教学中,本文结合了批评话语分析的相关理论,并辅以实例分析,从阅读前、阅读中和阅读后三个阶段探索了英语专业学生批判性阅读能力培养的具体模式。
表1 SAT文章类型、特点及要求
欧阳护华和熊涛在阐述和分析批评话语相关理论与批判式阅读的关系后,将批判性阅读的三维度定义为:“(1)基于作者概念的批判性阅读视角;(2)基于互文性的批评视角;(3)基于对话性的批评视角”。[2]第一,基于作者概念的批判性阅读视角是指在阅读前首先要查阅并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背景、立场、目的、态度等相关信息,从而为批判性地阅读理解打下基础。这里的“作者”并不仅仅是一个“发声者”,而是体现其价值观的“责任者”。因此,在阅读前确立作者概念是批判性阅读的必要一步。第二,基于互文性(intertextuality)的批评视角是指:“文本总是在不同程度上拼接、改造和挪用其他文本和话语,并暗含着对这些文本和话语的态度。”[2]也就是说,作者为了阐明或论证自己的观点,会在适当的地方引用或改造其他话语作为论据的一部分。但读者在阅读这部分时必须通过上下文明确这部分引用或改造的文本是用来支持正方观点还是呈现反方观点的。第三,基于对话性的批评视角是指文本内容的传达具有社会性。也就是说,作者在创作文本时不仅仅是个人的独白,而是与潜在读者的对话,是与读者的交流,这种交流会使读者在不确定的时空产生回应与反馈,这才是阅读的真正意义。因此,引导学生作为不同的读者个体与文本进行对话,对文本进行深入的解读是培养学生批判性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
本研究以长治学院英语专业大四三个班学生为研究对象,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邹为诚主编的教材《综合英语教程6》第一主题中马克吐温对衣服的评论文为实例,具体研究了以批判话语分析三维度理论为依据,基于SAT阅读要求的批判性阅读模式。
在阅读马克吐温关于服饰评论的文章之前,要求学生查阅马克吐温的写作风格及相关信息,并找出文章中的关键词及作者论点和论据,分析作者的论证手段和观点态度。在课上阅读中,首先由学生陈述自己预习阶段的收获和发现的问题,再由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问题进行深入的引导,从而进一步剖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手段。根据此篇文章的内容,在分析阶段,首先要求学生对“衣服”进行类比并说明理由。比如,有学生将“衣服”比作“皮肤”、“阳光”、“音乐”、“面具”等,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并对理解马克吐温在文章中运用的逻辑论证和类比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其次,引导学生找出文章关键词并找到作者的论点一及论据论证所采用的论证手段。此篇文章的第一段作者便采用了“互文性的批评视角”来给出观点,原文如下:“As soon as one stops and thinks over that proposition,one realizes that without his clothes a man would be nothing at all……”
表2 批判性阅读模式
这里要引起学生注意的是,文中的“one”并非指作者本人,而是作者引用了大多数人的观点。但这个是作者本人的观点,还是在陈述反方观点,就要在文章分析过程中引导学生明确。文章第二段给出了作者的论点二,并对“衣服”进行了隐性类比,属于逻辑论证的一种方法。学生在分析出作者的类比后迅速抓住了篇章的主旨大意,从而为进一步深入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打下了基础。第三段的例证属于说服论证,通过讲述事实,举例说明皇帝、伯爵、宗教统治者们衣服的“力量”后,作者在最后一段得出结论:“Heaven’s kindliest gift to man, his only protection against finding himself out: they deceive him, they confer dignity upon him......I will put them on.”然而,这里并不是文章分析阶段的结束,却是文章分析的高潮部分,即作者对“衣服”的态度究竟是什么,是褒义还是贬义?文章中虽然没有明确的辩论论证手段,但这里却可以让学生通过辩论的方式进一步明确作者的态度。“Clothes are the most potent thing”,“formidable influence”,“kindliest gift to man”等都是对“衣服”持褒义的态度。然而,作者却用了“the frivolous earl”,“the idiot duke”等消极意义的词来形容衣服掩盖下人虚假的一面。因此,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作者态度是进行批判性阅读至关重要的一步。基于阅读前学生对马克吐温写作风格的了解,学生便很容易理解作者对“衣服”持讽刺的态度,而非简单的褒贬之意。在课后,要求学生提出自己对“衣服”的观点态度,并运用恰当的论证手段写出一篇议论文。
从以上实例我们可以看出,文本阅读始终存在着对话性的批评视角,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相互的对话,学生阅读教师,教师也在不断地阅读学生。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思维型教学文化”,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一种“思维文化”,鼓励学生进行有逻辑的质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探查假设,寻求合理性。[3]
在一学期的批判性阅读教学结束后,对三个班120名学生就两个问题进行了访谈。第一,在进行批判性阅读教学前学生在阅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第二,在进行批判性阅读教学后学生的主要收获有哪些。
通过批判性阅读教学后对学生进行访谈得到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在进行批判性阅读前,学生没有批判性阅读的概念,没有阅读的方法和步骤,对文章的理解处于似懂非懂的状态。在经过一学期批判性阅读训练后,学生逐渐掌握了批判性阅读的方法,并解决了以前阅读中存在的难题,对阅读产生了兴趣。
1.基于SAT阅读要求的批判性阅读模式不仅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文章主旨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聚合和发散思维能力;
2.提高学生批判性阅读能力,教师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批判性思维以及如何在教学中设计充分体现批判性思维的教学模式;
3.批判性阅读贯穿于阅读前、阅读中和阅读后整个过程中,并不孤立存在于阅读中一个环节。阅读后的写作对强化学生批判性思维,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有积极的作用;
4.在学生选择信息和表达自己观点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与积极的指导和多元性评价,帮助学生运用恰当的论证手段有逻辑地论证自己的观点,而不是机械被动地运用不恰当的论据无逻辑地反驳与评判。
总之,阅读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其本质是对文本意义的构建。读者不应是文本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对信息归纳、分析和评判并进行创造的批判性阅读者。对学生进行批判性阅读训练对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有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