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银桂
【摘要】本文论述在体育教学中借助课堂生成重构课堂的策略,向教师提出充分预设,及时调整;关注生成,优化过程;拓宽思维,反思深入;重构创新等建议,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体育 生成性资源 重构 课堂优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2A-0141-02
最近,笔者读了发表在《体育教学》杂志2010年第3期上的袁志欢老师撰写的《对一节“优质课”的反思与重构》一文,作者从预设、生成两个层面对跨越式跳高和篮球行进间运球技术教学进行了得与失的深度剖析,并不断反思、揣摩、修改、完善,巧用课中生成的有利资源,将篮球的单一教学和其他运动项目进行巧妙整合。笔者根据袁老师的教学方法优化篮球课时计划并付诸于教学实践,使得篮球课堂脉络更加清晰,教学过程得到优化,学习效果得到提升。生成的反思策略及重构的高效课堂,不仅受到学生的喜爱和点赞,更值得一线体育教师学习和探讨。
一、充分预设,调整及时
课前预设充分,能够优化教学过程。教学活动不是静止的,它是动态的、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受教学环境、场地、方法、学生差异等因素的影响,课前预设与课中达成会出现“预设丰满,达成骨感”的问题,有时学生的奇思妙想会生成许多有利的教学资源。因此,教师不能固守课前的预设,一味地传授而忽视学生的学练,如果达成与预设有不一致的地方,教师就要即时调整课前预设,改变教学策略,灵活施教,巧用生成的有利资源重新设计、组织教学,使教学最优化。
袁志欢老师在跨越式跳高一课的教学中,固守了课前的预设,生搬硬套组织学生按照设计流程学练,只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虽反复强化、训练两腿依次过杆技术重点,但多数学生还是出现踢杆、坐杆等问题,导致重难点没有得到突破,学习效率低下,课堂缺少生机与活力。随后袁老师改变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进行原地拍球游戏。在课堂巡视中,袁老师发现一名学生两腿依次跨过篮球,玩得不亦乐乎,而跨过篮球的动作正是刚才组织学生反复练习的跨越式跳高的动作,能否将跨越式跳高两腿依次过杆技术与跨越篮球游戏有机结合呢?袁老师带着思考,顺势请这名学生展示,并引导其他学生模仿练习,在游戏中突破了两腿依次过杆的重难点。
实践证明,课前预设在内容上要清教材、理学生,在方法上要明教法、清学法,预设是为了更好地达成目标,但课堂是灵动的,教师不能固守课前预设,而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表现。因此,教师要及时洞悉问题的成因,巧用生成的有利资源,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使学与练过程最优化。
二、关注生成,优化过程
常态体育课,教师上课时习惯按照课前设计的教学流程完成既定教学活动内容,往往忽视课堂中学生的学习表现、生成以及学习目标的有效达成。具体表现在:学生在练习中提出的一些问题,教师选择回避,避重就轻,应付了之;教师对学生独特的见解和做法缺少更深入的引领和点拨,蜻蜓点水一带而过,遏制了学生创新思维萌芽的生长,使学生学习缺乏思维的深度和厚度,潜能难以得到激發,课堂效果大打折扣。如何应对课堂中的问题生成?如何因势利导优化、提升预设的练习方案?如何更好地突破练习中的重点、难点?
例如,在蹲踞式起跑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起跑技术,教师借助挂图,采用讲解、示范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建立了直观的动作表象。在学生初步模仿、感知后,分组学练,部分学生出现起跑后上体过早抬起的问题。教师随即用语言提示、借助口诀进行纠错,但效果不明显。在分组练习时,其中一组学生用红领巾结成一根红绳,两名学生手拉红绳,让其他同学在绳下练习起跑。学生的这种奇发异想很好地解决了起跑后上体过早抬起的问题。对于学生的奇思妙想,教师及时给予了肯定,表扬学生善于动脑,敢于尝试,勇于创新,同时提出了改进意见——合理设置绳子的高度和与起跑线的距离,并引导其他小组进行尝试、创新。通过练习,其他小组开阔了思维,学生创设出双人搭肩成山洞,设置适宜高度,快速起动穿过山洞的方法,举一反三,有效地突破了难点。
事实证明,关注课堂教学中的精彩生成,是优化教学过程的关键。学生在课堂上真实的表现是检验教学效果的试金石,也是我们不断调整教学思路的航海灯。不要轻视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不经意的一个想法都能成为教师拓宽教学思路的金点子,成为教师创新教学策略的有利资源。
三、拓宽思维,反思深入
会学习的人会反思。反思会让教师的教学思维更加开放,对专业的嗅觉更加敏锐。教师不仅要从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更要从教学的效果反思,要善于思考不同运动项目之间的联系,寻求技术动作之间的嫁接点、融合点,拓宽思维的深度与广度,使课堂更加灵动,充满生机与活力。
例如,袁老师通过一节篮球课,捕捉到一名学生在空中双脚依次跨过弹起的篮球的场景,从而反思:将学生空中双脚依次跨过弹起的篮球的动作向跨越式跳高两腿依次过杆技术迁移,并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实践,很好地解决了学生两腿依次过杆技术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袁老师又深入反思:如果将篮球行进间运球与跨越式跳高两个不同的运动项目进行组合,能否构建出一节更高效的体育课呢?带着思考,袁老师从学生的认知特点、技术动作结构、关联点、体能素质发展等层面深入分析,设计出一节不同运动项目整合的课时计划,并付诸于实践,使课堂变得灵动,精彩无限。
由此可见,好课需要教师不断打磨、完善,教师要善于反思,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反思有深度,思维才有厚度,课堂学练才有实效。
四、重构创新,提升质量
重构是教学实践后的再反思,是教学设计的优化与升华,是教学质量有效提升的保障。袁老师通过对比两个不同班级的学习,反思重构出一节更加合理、高效的课堂——准备部分安排了跳球游戏诱导练习,使学生在玩中领悟跨越式跳高两腿依次过杆动作要领的诀窍;跨越式跳高与篮球行进间运球的巧妙整合,充分发挥器材的作用,相同时间内,学习目标达成最优化。重构的课堂,学生不仅掌握了行进间运球过障碍的技能,还掌握了两腿依次过杆的要点和方法,学生的反应、协调等能力得到提升。重构让课堂更趋于完美,实现了课堂效果的最优化。
打造优质课堂,不能固守课前预设、按部就班,要灵动处理、适时调整。教师不能一味地追求教学进度而忽视了学生学练中的学习表现,要巧预设,重生成,善于捕捉课堂中的精彩瞬间,把有利的资源巧妙转化、重组,努力探寻最佳的教学策略,优化教学过程,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袁志欢.对一节“优质课”的反思与重构[ J].体育教学,2010(3)
[2]张广茂.“味”“变”“实”“美”的课堂交响曲[ J].体育教学,2013(1)
(责编 刘小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