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传尚
[摘 要] 历史学是一门关于“人”的学问,高中历史课堂应以历史人物为中心展开教学。以历史人物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包括以历史人物的事迹激励人、以历史人物的精神陶冶人、以历史人物的思想启迪人。
[关键词]历史人物;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07-0065-02
没有人就没有历史。“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历史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一门科学。“它是人文主义的,它是人类历史的叙述,是人的事迹、人的目的、人的成功与失败的历史。”只有在历史教学中发现人,才能达成历史教育的目的,否则“历史教学就成了‘规律反复运转,‘概念层出不穷,‘教条大行其道的一架可怕的机器”。
高中历史课堂要突出“人”的主体地位,坚持以“人”为中心开展教学。“在学习内容的选取中,应特别突出‘人的属性,重视人的历史事迹,重视体会和感悟历史事物中的情感、意志和精神追求,以此来培养史学素养,完善学生的‘人性。”
一、以历史人物的事迹激励人
利用杰出历史人物的事迹来激励学生的成长是高中历史课堂的应有之义。“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古往今来,凡有成就者无一不是经历了种种磨难和考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历史人物的事迹来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人格,使学生在榜样的感染下激起内心的热情和无穷的斗志。
例如,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一生致力于反专制、求民主的斗争。年轻时就关心国家和人民的命运,立志推翻专制腐朽的清王朝,建立自由、民主、富强的中国,并为此付出了毕生的精力。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战争、护法战争……他的一生经受了多次的挫折、失败,可谓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仍频呼“和平”“奋斗”“救中国”,鼓励同志完成未竟事业。孙中山在谈到自己的革命活动经历时说:“文奔走国事,三十余年,毕生精力尽瘁于斯;精诚无间,百折不回,满清之威力所不能屈,穷途之困苦所不能挠;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用能鼓动风潮,造成时势。”这是他对自己一生最形象与最精确的概括与总结。
学生可以从这些历史人物的身上找到自己所欣赏的优点,甚至可以把自己欣赏的历史人物当成偶像,从而找到人生奋斗的方向!
二、以历史人物的精神陶冶人
恩格斯指出:“我们要求把历史的内容还给历史。但我们认为历史不是‘神的启示,而是人的启示,并且只能是人的启示。”学习历史加惠于学生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加,更重要的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性情的陶冶。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就是要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历史人物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让学生通过历史人物的榜样熏陶,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获得价值认同,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如加涅所说,建立和改变态度的一种非常重要和广泛使用的方法是“榜样作用”。
例如, 南宋时期著名的抗元将领文天祥被元军俘后, 元军多次劝其投降但都被文天祥凛然拒绝,在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后,他选择了宁死不屈、从容就义。文天祥的高尚气节永远被后世发扬和传颂。
再如, 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在戊戌变法失败之时决心用自己的牺牲去向封建顽固势力做最后一次反抗。他对劝他离开的人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并在狱中留下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豪言壮语,最终慷慨赴死,留下的是那如莽莽昆仑一样的浩然肝胆之气!这种宁死不屈的牺牲精神, 赢得了后世的尊崇与赞扬。
通过这些历史人物的精神陶冶,使学生树立了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了健全的人格,具备了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
三、以历史人物的思想启迪人
20世纪的英国历史哲学家科林伍德认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人类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人有思想。思想的力量是伟大的,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说过:“一个能思想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
伟大的思想家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而不同”,简而言之就是“求大同存小异”,它承认人与人、社会与社会、文化与文化之间存在矛盾的客观性,并指出我们要积极面对这种矛盾,采取一种包容心态,做到“求同存异”。1955年的亚非万隆会议,欧盟的诞生,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等都是“和而不同”思想的实践典范。1988年,巴黎举行了一次会议,参加者是来自全球的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齐聚巴黎共同探讨21世纪人类的前途和命运,最终他们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21世纪人类如果要过和平幸福的生活,就应该回到2500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由此可见,孔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在今天依然散发着智慧的光芒,对于建设和谐社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依然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17世纪法国著名的哲学家帕斯卡尔指出:“思想成全人的伟大。”高中歷史教材中涉及许多伟大的中外思想家,如孟子、朱熹、王守仁、李贽、顾炎武、魏源、孙中山、毛泽东、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牛顿、伏尔泰、康德、达尔文等,他们的思想是人类智慧宝库中的一部分,必将启迪学生对人类、对自然、对社会、对未来的永恒思考。
综上所述,历史课堂一旦融入鲜活的历史人物,让学生去体悟历史人物的所惑、所痛、所求、所思、所行、所闻、所感等内容,历史就会变得丰富多彩且富有意义。“因此,以‘人为中心的教学是可为的,也是应为的,历史教学应回归到关注人的本真上来,学生才会在解释历史中培育学科思维和品格。”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M].何兆武,张文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 李惠军.找回缺失的“人”!(1)[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6(3):17-20.
[4] 刘俊利.基于史学素养的“人性化”课堂的建构与实施[J].历史教学(中学版),2016(8):33-38.
[5] 加涅,布里格斯,韦杰.教学设计原理[M].皮连生,庞维国,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6] 郭子其.以“人”为中心解释历史的教学价值与策略[J].历史教学(中学版),2016(10):39-43.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