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质量的学前教育不仅需要符合幼儿的兴趣与需求,而且需要延展幼儿的学习范围,提升幼儿在真实环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实践角度提出的质量背景下幼儿园项目活动的实施策略包括:源于经验,确立项目主题;发展项目,建构课程网络;分享交流,评估项目活动。
关键词:幼儿园项目活动;课程设计;活动价值;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02A-0076-04
主题活动就是教师和幼儿围绕着某个感兴趣的话题,并和幼儿一起合作进行的集体探究活动[1]。实际活动中,幼儿园的主题活动往往来源比较多元,有可能是幼儿生活中发生的某个事件,也有可能是其生活经历中发现的某个现象,还有可能是幼儿在生活中阅读到的某个作品,这就让幼儿教师在准确理解主题活动的基本特征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和疑惑[2]。 一般来说,主题活动多数带有教师的主导性,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和学习性,但从儿童的整体发展来看,存在着一些问题。
在设计、选择主题活动的时候,幼儿教师存在着困惑。“主题活动”是教师引导幼儿合作进行的集体探究活动,那么主题活动是否需要考虑幼儿的兴趣?主题活动是否需要给幼儿提供多种形式的表达、表现机会?主题活动是否需要延展出符合幼儿需要的、丰富的、有意义的系列活动呢?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展开了系列的思考。
一、幼儿园主题活动存在的问题
1.主题活动忽视幼儿的已有经验和兴趣
主题活动时,通常学习内容是教师根据某个特殊主题事先计划好的活动,并且在活动实施前就已经有了明确的活动目标和活动计划,预先设定好了幼儿在主题活动内需要掌握的概念及知识。由于主题活动的目标是事先预设好的,这容易让教师产生“主题活动的内容都要为活动目标所服务”的主观意识,从而导致在活动实施过程中,幼儿探究和实践的活动、研究性的走访活动大幅度减少的客观现象。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他本身已有一定的知识经验准备,教学不能忽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贮备进行简单机械地 “灌输”,而是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为新的知识经验的生长点,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新的知识[3]。幼儿园应在活动中充分尊重和关注幼儿的需求,以幼儿的兴趣为根本出发点来设计和生成符合幼儿自然生长需要的活动。
2.主题活动忽视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
幼儿园活动中的“主题”,是指在幼儿园活动中某个单元中所要讨论的一个中心话题,且这个中心话题通常蕴含着一些问题和现象,需要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等方式来进行探究,并在探究的过程中让其获得新的、整体的、联系的经验。一般来说,幼儿园主题活动可以来源于四个方面:(1)领域教学知识;(2)幼儿周围的生活环境或其自身经历的事件;(3)专门提炼出的原理或规律;(4)优秀的文学作品[4]。在主题活动的第一种来源“领域教学知识”中,这类主题活动可能会出现以某一领域的学习内容为主,忽视幼儿其他领域的均衡整体发展。
比如针对第一种“领域教学知识”,不少幼儿园主题就会以“美丽的春天”“我爱秋天”“夏天的水果”等学科知识来进行设计。这些主题明显地会和某一特定的领域有关,偏重于某一领域的内容。比如小班“我爱秋天”(活动内容见表1)就偏重于科学性的活动,尽管在主题活动中也会有其他领域的内容。
3.主题活动缺乏互动性
幼儿园主题活动的主体是各个班级,而班级在实施活动中,需要教师、幼儿、家庭等多方主体来参加。这就意味着班级活动的实施其实也是一个师幼互动的过程。教师对班级主题活动的实施会对幼儿产生影响,反过来班级中幼儿的特点和活动实施中的反馈也会影响到教师对班级主题活动的实施。
目前,幼儿园主题实施中,通常都是由教师提前计划好幼儿所获得的经验,并将幼儿所需的活动资源预先带到教室当中进行的教学组织活动形式。这里面忽视了幼儿对活动资源收集、活动内容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的互动过程。研究发现,大部分教师認为制约活动实施的主要因素是活动资源缺乏,缺乏活动资源已经成为活动实施的首要因素。[5]事实上,唯有当幼儿对某个活动资源、活动内容感兴趣时,他才能全身投入,并从引发主题、探索及后续的延伸活动中受到教益。
二、质量背景下幼儿园项目活动存在的价值
华东师范大学李季湄教授在《实现高质量发展——新时期中国幼教的使命与责任》中提出: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必须起到价值引导的作用。教师要重视儿童思维气质的培养,将其落实到儿童的一日生活、游戏和其他活动中。要重视批判性思维能力、创造力、想象力这三大核心能力的培养,关注儿童在真实环境中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6]。面对传统幼儿园主题活动的一些弊端和问题,我们能否有一些改进的对策呢?
项目活动,是儿童在教师的支持、帮助下,围绕一个大家共同感兴趣的课题或者问题(论题),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团体讨论、制定计划、实际探索、展示成果、分享交流等方式来获取知识、理解意义、建构认知[7]。项目活动,不但可以帮助教师学到如何支持幼儿,如何不摧毁幼儿学习的好奇心与爱好学习的本性,而且它还是一个有效并更容易获得幼儿回应的教学方式[8]。
1.项目活动符合幼儿的兴趣与需要
项目活动是儿童在成人的支持下,围绕某个大家感兴趣的生活中的“课题”(问题或论题)进行持续研究的所有实践活动总和。这就表明项目活动的主题本身来源于幼儿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兴趣范围。有些幼儿可能对某个物品(如轮船、飞机)、某个事件(奥运会)、某个现象(水结成冰)、某个作品(白雪公主)等表现出他们的兴趣,那么他们就会通过问问题或探索与问题相关的资讯来延续他们的兴趣。
2.项目活动让学习具有连贯性
一个项目活动会引起幼儿后期的争论和猜测,进而引发幼儿依据自己的猜测来进行科学的验证。在这个探索过程中,幼儿会进行集体的团讨活动、撰写计划的前书写活动。随着探究活动的深入展开,幼儿还会进行实地走访、观察绘画、借助工具进行实验等活动。这一系列的活动环节综合发展了幼儿语言、艺术、科学、社会等多领域的能力,保证了学习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幼儿在努力更好、更充分地理解和表现自己的项目经历中,不仅获得了多元领域的发展,而且也在过程中不断发展“积极主动、不怕困难、善于反思”的学习品质。
3.项目活动延展幼儿的学习范围
项目活动创造机会并鼓励幼儿持续进行更深入的游戏。当幼儿沉浸在他们创造的游戏中,许多珍贵的游戏经验就由此产生。比如在项目活动“天气”中,项目开始时,幼儿将自己对天气的认识通过图画表现出来。随着项目的持续推进,在区域游戏中,幼儿开始扮演气象预报员,对天气进行预报和记录。其中天气预报的背景画面,就是由幼儿通过讨论确立的几个必备要素构成:时间(*年*月*日)、地点(无锡)、天气预报术语(晴天、阴天、下雨、雾),并尝试用简易的图标来进行记录。后期,幼儿还根据他们自己的兴趣,对“天气”项目成立了研究“风”子课题小组,以“风力”“风向”为关键词进行深入研究。项目活动的主要特征就是围绕儿童感兴趣的话题或者事件进行探究。相对于传统的“教师意志”为主的课程(提前计划、预设课程)来说,项目活动更符合儿童的学习与发展需要,更有可能引发儿童后期的探索。
三、质量背景下幼儿园项目活动的实施策略
针对主题活动存在的弊端,我园结合幼儿的兴趣与需要,提出了质量背景下的项目活动的实施策略。项目活动从过去“儿童随着教师转”走向以儿童为中心,项目活动从过去“重视知识、技能”走向“关注幼儿知识、能力、学习品质”的多元发展,项目活动从原先“重结果轻活动过程走向过程与结果并重。结合实践,笔者提出了质量背景下项目活动的实施策略。
1.源于经验,确立项目主题
在一个项目中,幼儿感兴趣的想法、问题往往就是项目活动发起的一个重要来源。因而如何从幼儿的一日活动中,筛选出有意义、价值的项目主题,然后聚焦一个大家都感兴趣的问题,成为这个阶段我们主要做的一件事。
某中班,班级里的一位幼儿从家里带来了一个装着蚕宝宝的纸盒,并和班里的同伴介绍近期他发现的新朋友。面对班级里的新“客人”,同伴们感到高兴和新奇,一场关于“蚕宝宝”的讨论由此展开。
幼儿A:蚕宝宝爬来爬去,真好玩,有点像毛毛虫。
幼儿B:蚕宝宝会嗯嗯吗?
幼儿C:蚕宝宝吃树叶吗?它会不会像毛毛虫一样长大变成蝴蝶?
……
如果一个幼儿要维持他内在的好奇心,那么他至少需要一个人与他分享,和他一起快乐地、兴奋地探究这个神秘的世界[9]。正是因为幼儿广泛、深入的讨论,教师可以了解到幼儿的已有经验:如幼儿通过观察感知蚕宝宝的外形特征,并了解蚕宝宝是依靠爬行来进行活动。随后通过集体讨论,捕捉到幼儿的兴趣点,了解到幼儿想知道什么,如:蚕宝宝会住在哪里?它是从哪里来的?蚕宝宝会大小便吗?……了解到幼儿的共同经验后,师幼双方就确立以“蚕宝宝”为研究的项目主题,进而创设支架帮助幼儿从引发主体、探索及延续兴趣发展的项目活动中持续受益。
2.发展项目,建构课程网络
当建立了初步的项目,幼儿开始要为他们即将要进行探索的项目活动“出谋划策”。这个时期,幼儿开始根据他们的问题开始展开行动计划,并依据计划中列出的线索来生成一系列的课程网络。
孩子们围绕“蚕宝宝”项目,梳理出了一系列较为关心的问题,后续在解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生成了“蚕的秘密”课程网络。围绕着这些问题,孩子们进行调查、讨论,利用工具进行探究与发现。针对“蚕宝宝喜欢吃桑叶”,孩子们通过实地走访、运用调查、观察的方法,发现了有关“桑叶”的关键经验(桑叶的叶顶呈尖或钝状,叶子边缘有粗齿,有光泽),并用表征的方式进行记录。针对蚕宝宝的生长问题,孩子们就通过观察记录来发现蚕生长的秘密。孩子们在网络状的项目活动中,不仅解决了自己和同伴的困惑,而且也在与蚕宝宝生活的共同经历中感受到生命的自然规律。从根本上说,幼儿的发展就是在同包括物质材料在内的客观事物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10]。在“蚕宝宝”项目课程的发展中,幼儿在与同伴一起计划、讨论发展项目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解决了蚕宝宝居住地、生长变化规律等显性问题,而且也在过程中提升了空间思维、前书写经验(计划的书写)、科学测量等隐形能力的发展。
3.分享交流,评估项目活动
任何一个活动唯有真正全面和谐地促进每一个儿童的发展,才具有真正的教育质量。项目活动是一个系统工程、更是一个质量工程,需要我们以课程的视角,来看待项目及幼儿的活动过程,并在过程中发现、挖掘其与幼儿经验、兴趣、需要之间的关联。
教育家约瑟夫·克奈尔曾说:“一个学生最宝贵的财富在于他的热情、好奇心和敬畏之情。”在蠶宝宝项目活动中,幼儿在他们自主生成的活动中,不仅扩展了知识与经验,而且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同伴榜样示范等心理品质得到了提升与发展——“蚕宝宝住哪里”让幼儿获得了提前计划的能力,“蚕宝宝嗯嗯啦”让幼儿不仅概括总结了清洁蚕宝宝的逻辑步骤:(1)在盒子里铺上餐巾纸;(2)挑选新鲜的桑叶并铺好;(3)将蚕送回干净的家;(4)再盖上几片新鲜的桑叶;(5)将排泄物扔进垃圾桶……同时,让幼儿把对蚕宝宝关心爱护的情感用同理心迁移到日常生活中,主动去关心、热爱周围的环境和事物,萌生了对生命的感恩与敬畏之情。值得注意的是,项目活动评价中,我们需要关注幼儿显性经验、能力的发展,但也不能忽视幼儿在项目活动中获得的自我概念、专注力、与他人合作互动的能力、韧性等隐性学习品质的发展,并且后者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霍力岩.幼儿园多元智能做中学综合主题课程教师用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9:4-5.
[2]王微丽,杨伟鹏 .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的个案研究——基于社会文化历史的视角[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 2017(4):20.
[3]刘迎杰.主题课程的建构——后现代主义和建构主义对幼儿园主题课程的启示[J].淄博师专学报, 2007(3):28.
[4]霍力岩,孙冬梅.幼儿园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 比较研究的应用[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210-211.
[5]孙英敏.幼儿园课程实施现状调查分析及策略研究——以辽宁省为例[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 2018(7/8):36.
[6]田雪.探索构建高质量学前教育的改革之路——2018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学术年会综述[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 2018(7/8):94.
[7]李槐青.试论瑞吉欧项目活动设计的特点[J].长沙:长沙大学学报, 2010(7):131.
[8]裘迪·哈里斯·赫尔姆,丽莲·凯兹.小小探索家——幼儿教育中的项目课程教学[M]. 林育玮,洪尧群,陈淑娟,等,译.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9):21.
[9]英格里德·查鲁福, 卡仁·沃斯.与幼儿一起发现自然[M].张澜,熊庆华,译.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1.
[10]王翠萍, 祝晓燕.项目活动在幼儿园游戏活动中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导刊(下半月), 2018(11):15.
责任编辑:李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