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2019-04-24 00:36孙侃
求知导刊 2019年51期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核心素养学生

摘 要: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体育能力、体育品德、体育健康行为等方面,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初中体育教学对于初中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初步形成、团队合作意识、抗挫折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等方面的培养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初中体育教学在学生的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本文着重探讨初中体育教学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以期为众多初中体育教育工作者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提供借鉴。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学生;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40-01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51-0089-02

引 言

当代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能力,而非单一的应对考试的能力,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学生必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因此,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体育教育必不可少,体育教学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必不可少。体育教育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体魄,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品格。而传统的初中体育教学枯燥乏味,很难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因此,我们结合实际,因材施教,使初中生在体育教学中感受体育的魅力,感受体育精神的强大,从而实现初中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一、转变教学理念,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文化课成绩一直是重中之重,体育课永远扮演着无关紧要的角色。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育观念的不断转变,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何将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学生成为教育工作者不断思考的重点问题[1]。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我们承担的不仅仅是提升学生运动能力的责任,更重要的是对学生体育健康、体育品德进行培养,还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学生自我认知能力的培养。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主动转变固有观念,提高对体育教育中学生的核心素质培养的重视度,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从参加体育活动过程中体会体育运动中蕴含的体育知识、体育精神,让学生了解体育教育带给自身的并非只有体育锻炼所带来的健康体魄,还有体育教育对个人能力、个人发展所带来的推动作用,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提高学生学习热情,提升教学效果。

以蹲踞式起跑教学为例,课堂开始可以通过对田径这一运动的历史讲解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通过不同的田径故事了解田径运动的内涵,知道我国田径事业发展的不易,了解体育运动对个人乃至国家的重要意义。随后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让学生主动去探索蹲踞式起跑的动作要领,知道蹲踞式起跑中两脚的位置以及距离起跑线的距离,让学生从不断的思考探索中了解动作标准的目的,并身体力行地做到标准动作,感受体育运动的魅力与乐趣,使身心共同发展,实现体育教学中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目的。

二、明确教学目标,促进学生习惯养成

体育教师不仅是初中生体育知识学习的引导者,更是在新课程改革要求下通过体育教学对初中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培养的实践者。因此,体育教师必须不断完善自身基本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同时借助教研会议不断明确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在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提高学生应对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可以在不断的学习锻炼中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成为新时代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教学目标的明确是体育教师实践教学的关键,只有教学目标足够明确,课堂教学才能更有指向性,学生学习才更加有针对性。有效的体育运动学习,往往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 ,提升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应对问题的能力,实现初中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以足球教学为例,在上课前,体育教师要明确这一课程安排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足球的历史,在足球运动中体悟足球所蕴含的精神。在课程开始时,教师可以先讲一则足球小故事,让学生思考故事所想表达的中心思想,随后向学生讲解比赛规则,进行分组比赛,在比赛结束后,让双方队员握手感受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体育精神。接着,让两队进行自主讨论,内容是比赛难忘的瞬间以及对足球精神的认识,在讨论结束后让学生发言讲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感悟团队协作的真谛以及迎难而上的体育精神。至此,一堂目的明确、教育意义深刻的足球课便圆满结束,教师在后续的教学中要不断对足球精神进行强化,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改变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之大,如何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是值得广大体育教师深思的问题。传统的课堂学习模式是教师枯燥地直接地向學生灌输学习目标、基本常识,而不去分析学生的状态以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去尝试新的教学模式,一味地照本宣科,然而,这样枯燥乏味的课堂早就让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内心的不接受,影响的是对知识的接收和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随着时代的进步,新课改的深入,教育工作者必须勇于实践,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内容的有效输出,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弱化教师在课堂的主导作用,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主观能动性,实现学习目的。

以篮球教学为例,在学生的日常运动中篮球运动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大部分学生对篮球都有所了解,教师可以通过课前布置作业,让学生去了解所有自己想了解的篮球知识并准备在课上和同学分享讨论。课堂开始,让学生作为课堂的引导者,讲述自己对篮球的认识,通过学生的分享,教师进行总结归纳,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思考篮球运动所蕴含的精神,篮球运动的基本技巧,最后,以一场有实践意义的篮球比赛进一步让学生了解篮球运动是一项富有技巧性的运动,是一项具有规则的运动。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也要遵守规则,具有安全意识和拼搏意识。这样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从受教育者变为分享者,在课堂上具有主动权,精力集中在课堂主题上,提高体育教学效果,实现体育教学目标。

四、充实教学内容,提升课堂教学实效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广泛,视野越来越开阔。传统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已经不能极大地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如何使教育内容更加丰富、生动成为教学工作者不断思考的重点。互联网时代带给我们生活、学习多种可能,也为我们的课堂提供各种丰富的资源,让教师可以汲取其中的知识精华,将更生动丰富的知识应用到课堂教学的实践中,不断地充实课堂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同时,教师要多与学生沟通,在交流中明确学生的兴趣点以及知识盲点,让课堂教学内容更加贴合学生的实际需求,还可以帮助学生学会辨别知识的好坏,避免学生受到网络不良知识的误导,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结    语

总而言之,初中体育教学在初中生的素质教育中十分重要,初中体育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学生的未来发展意义重大。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教师应转变自身固有观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课堂中,明确教学目标,有计划、有目的地促使初中生核心素养的养成,改变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主动探索问题的答案,不断充实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实现体育教学的实效性,让“少年强则国强”成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提升自身素养、教学能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任旭剑.试论体育教学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汉字文化,2018(10):8-9.

作者简介:孙侃(1984.8—),男,江苏盐城人,硕士研究生,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体育教学工作。

猜你喜欢
初中体育教学核心素养学生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探究兴趣教学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