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前,初中的基础数学在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是十分关键的,问题设置得好就能有效地提升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效率,问题的设计主要在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并且能够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困惑,可以在数学课中为解答各种数学知识创造有利的条件,在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与此同时,通过一定的教学原则,教师使用一定的教学方法,能够明显地突出数学问题设计的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设计;优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51-0061-02
引 言
初中数学的教学理论普遍认为,在初中的数学课堂中数学教师应当以数学问题为纽带,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主动的思考。下面,本文就结合自己在数学课堂的教学实践简要地谈论如何把各种数学问题和数学知识体系进行紧密的联系,从而更好地引导和激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的学习,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并且通过一些尝试性的数学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有效理解和巩固。
一、问题具备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实际上,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实方法并不难,只要学生对某一样事物感兴趣,他自然会对事情有所钻研,自然会有较高的积极表现。数学课堂的教学也是如此,如果教师在课堂设计的问题具备一定的趣味性,学生肯定会在课堂学习上表现得更加积极,因为学生本来就是课堂学习的一个主体,学生对课堂产生的积极就能够直接地影响到他对课堂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学生主体心理变化特征以及每位学生自身的特点的前提之下,通过一些趣味性问题的引导,就可以有效地激励广大学生浓厚的求知欲望,更好地为数学学习增加浓厚的兴趣感。因此,教师在提问上应该尽量提供数学问题背后相关的故事背景,在谈论到有些公式定理逻辑转化的过程中,要有目标性地把抽象问题具体化,让学生能从宏观的角度上精确地推理逻辑的具体演变,再有直观粗糙的一面向严格精确的方向发展,促进学生更好地对数学的理论公式定理等知识的过程性学习,这其实就是给学生的积极学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
例如,在教授学生了解特殊四边形时,我们实际上可以讲解自然界中存在的一些特殊的动物,或者是有生命物体的形状,这就是一种由抽象的东西转化为具体的表现,如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说蜘蛛网、小船还有类似气球等物体,这些特殊的图形到底都具有哪些独特的特性呢,问题一旦这样设计了,它就能够促使学生在感悟大自然中各种神奇的不同物体形状的同时,还能延伸到数学课堂中的规律学习中,从而给学生营造一个非常现实同时又很有吸引力的课堂学习环境,这就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乐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二、问题具备探究性,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
在课堂提问的设计上,教师尽可能地提一些具备探究意义的问题,使得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上能够动手动脑甚至小组合作来完成问题的答案,这既是一种探究活动能力的提升,同时也能够使学生主动地手脑并用,但是对于探究性的问题设置上要把握一定的原则,涉及问题的难度要适度,问题的难度不能过大,因为问题难度太大就会极大地挫伤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让学生失去主动思考问题的欲望,这样是不利于开展探究式学习的,也不利于主动探究学习的发展[1]。相反,如果问题适中就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动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实际上这也是一种具有现实意义的自主学习过程。
例如,教师在课堂上教学生做完一个平行四边形的组合判定时,首先可以设置如下问题:如果已知四边形它有AC、BD两条对角线,两个对角线相交于O点,请同学们从下列的组合条件中任意选两个条件然后进行重新组合,请问哪一项组合条件能够直接得出四边形ABCD是一个平行四边形?条件一,AB=CD;条件2,AD=BC,我们发现这些问题实际上组合难度并不是很大,组合的方式也比较多,这样也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全方位地思考多人共同参与,这就能够很好地营造课堂教学的氛围。
三、问题具备诊断性,有效加深学生学习印象
在数学课上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发现这样一种教学现象:教师上课的时候学生一听就懂,可是一到课后进行习题练习环节,学生一做题就错,而且学生每次考试完毕后我们也经常会听到学生会有这样子的抱怨:“老师啊,这道题你在上课已经讲了好多遍,可是我考试的时候还是做错了。”而教师也很无奈,明明讲了很多次怎么还是做错了?其实这种现象我们都切身体会过,如果仔细地思考一下,试想我们如何才能够防止学生在做数学题的时候老是出错?其实站在初中学生的角度,我们可以认为也许是因为学生年龄小,学生在问题的思考上往往不够深入,不够深刻,这就导致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理解课堂学习的知识,但是过一段时间后就难免会出现错误。这其实也在告诫我们,在上课提问环节一定要设置一些具有诊断性的问题,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认识问题的错误,还能够有一个知错改错防止错误再发生的一个过程性的引导,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形成强大的学习能力。
例如,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利用AAS来判定三角形全等以后,为了再进一步强化对应的条件,教师在课堂中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有两个角和一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它一定是全等的吗?请问为什么?实际上,我们发现在课堂上很多学生都会众口一致地回答:肯定是全等的。学生对两个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认知来自课本,两个角度数相等,依据三角形内角和为180°的定理,推断出另外一个角肯定也相等,然后再加上一条边也是相等的,因此就一定能够判断这个是全等三角形,这个时候教师应提醒学生看书,学生就会发现区别:刚刚老师提的问题中并没有对应两个字,其实学生就应该对问题有所印象了。
四、问题具备主动性,引导学生由被动转为主动
要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把被动化为主动,那么一定就要让这个问题能够促进学生主动探究,要想让学生自主地探究,就一定要在问题设置上把握住问题的矛盾点,注重学生的直观表象和客观事实之间的矛盾,注重课堂中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实际之间存在的一些矛盾,这些矛盾的存在就能够很好地引发学生对新生事物所起的质疑,实际上学生对新生事物产生了质疑也是对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这些情境就像故事一样能够很好地扣动学生的心弦,让学生在学习故事的过程中通过分析比对讨论归纳总结,然后逐步对新知识形成全新的了解,从而对知识的掌握就越来越有把握了。
结 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设计是非常具有讲究性的,设计问题也要具备一定的原则性,教师只有在课前进行充分的准备,把握好问题设置的难度,以及问题设置的基本要求,才能够达到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的问题引导效果,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课堂数学学习的效率,更好地促进学生数学兴趣爱好的提升。
[參考文献]
杨波.初中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8(49):31-32.
作者简介:朱蕾(1991.1—), 女 ,江苏大丰人,本科学历,中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