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耀珍,何 琳,覃 华,杨西宁,张红色,黄金艳
(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医院,广西 南宁 530001)
颈肩肌筋膜炎是临床多发病,是因为颈部肌的触发点活化引起的疼痛,向上牵涉于头部引起头痛,向下牵涉于胸背部和上肢,引起胸背部和上肢疼痛[1],给患者工作和日常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且发病年龄明显呈现年轻化趋势[2]。目前尚无肌筋膜触发点疼痛的根本性治疗方法,有研究[3]显示针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能有效缓解疼痛,然而针刺后会导致患者局部疼痛,增加了患者痛苦,严重影响了患者活动能力和依从性。在护理干预中,解决针刺后局部疼痛问题、提高患者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常规疼痛护理基础上,采用肌肉牵张训练、局部冷敷干预颈肩肌筋膜炎触发点针刺后局部疼痛患者,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广西民族医院康复科住院的颈肩肌筋膜炎行颈肌筋膜触发点针刺治疗后疼痛的患者,共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40例。实验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 18~67(46.74±7.05)岁;病程 1天~6(4.87±1.89)年。对照组男27例,女13例;年龄23~65(47.86±7.15)岁;病程 7 天~5(4.79±1.75)年。两组性别、年龄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4]①有颈肩疼痛,伴有牵涉痛、局部肌肉抽搐、局部疲劳和易疲劳,严重者出现睡眠障碍、自主神经症状、全身疲倦、焦虑。患处有明显压痛,可触及颗粒、条索状结节。②患处酸胀、重滞、困倦、发麻、痹痛,反复发作,痛甚伴肌痉挛,活动受限。③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MRI和B超影像学检查可见受累肌增厚现象。
1.3 纳入、排除标准 ①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意识清楚,能够正常交流。②排除标准:颈椎病、创伤等引起的颈肩疼痛;意识不清,无法理解并参与疼痛管理的患者。
2.1 对照组 接受常规针刺后疼痛护理,包括生命体征的检测、心理护理、舒适护理、饮食护理、功能锻炼指导、用药指导等。
2.2 实验组 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在针刺2 h后由护士协助患者进行肌肉牵张训练及局部冷敷。①颈肩肌筋膜炎触发点主要位于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4],按肌肉解剖方向设计牵张锻炼法[5]。斜方肌牵张法:患者坐凳,牵张侧(患侧)手抓住凳边作为固定,头旋向对侧,面朝下,并用另一只手将头向对侧牵拉。胸锁乳突肌牵张法:患者坐在靠背椅上,背靠椅子背,同侧手即受累侧手抓住椅子边作为固定;头偏受累肌一侧,同侧眼看斜上方,然后用对侧手轻度后旋头部和牵拉头向对侧。牵张力度在患者能承受的范围内。训练时间为10 min。②局部冷敷:在肌肉牵张训练结束后进行,予薄棉毛巾包裹冰块(约20 cm×12 cm)于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冷敷(注意冰块不能直接接触患者皮肤),时间为20 min。肌肉牵张训练、局部冷敷护理每天1次,7 d为1个疗程。
2.3 观察指标 ①两组患者分别在护理干预前、护理干预后第1 d、第2 d、第3 d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6]评定疼痛程度:0 分表示无痛,10 分代表难以忍受的最剧烈的疼痛。②参照休斯顿疼痛情况调查表(HPOI)[7]设计《疼痛控制满意度调查表》,共包括14个问题,于患者出院时进行疼痛控制满意度评价。③随访3个月,统计观察两组颈肩肌筋膜炎疼痛复发率。
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1 两组各时间点疼痛VAS评分比较 两组在进行针刺治疗前及针刺后入组时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针刺后第1 d、第2 d、第3 d的VAS评分比较,实验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见表1。
3.2 两组对疼痛控制的满意度比较 实验组非常满意15例,满意20例,比较满意3例,不满意2例,总体满意率为95.0%(38/40);对照组非常满意2例,满意8例,比较满意15例,不满意15例,总体满意率为62.5%(25/40)。两组总体满意率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χ2=33.025,P<0.01)。
表1 两组各观察时间点疼痛VAS评分比较 (分,x±s)
3.3 两组随访复发率比较 两组均完成3个月随访,两组颈肩肌筋膜炎疼痛复发率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复发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患者出院后未坚持肌肉牵张训练,认为不痛了就不需要锻炼;二是患者未纠正不良姿势,如长期低头使用电子产品等。
表2 两组颈肩肌筋膜炎疼痛复发情况比较 (例,%)
颈肩肌筋膜炎疼痛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一种非特异综合征,多在慢性劳损基础上,逐渐出现颈肩部疼、酸、僵、麻等症状,且时重时轻、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8],针刺治疗是消除肌筋膜触发点的常用手段[9-11],效果肯定,但大多数患者在针刺后尤其是针刺后第1 d存在针刺部位疼痛,影响了针刺治疗的依从性。
肌肉牵张训练是通过对有触发点疼痛的肌肉进行持续性牵张,冷敷是用快速对表面皮肤冷却的方法来达到神经反馈性镇痛。冷刺激可抑制肌肉的牵张反射,使缩短的肌纤维被牵张开,从而消除受累肌的肌筋膜疼痛触发点,从而减轻疼痛[12]。肌肉牵张训练配合冰敷,可以使因疼痛触发点引起的肌肉痉挛放松,促进痉挛肌的血液循环、放松针刺后的肌挛缩、巩固针刺疗效和减少针刺后复发[12]。本研究显示,实验组针刺后第1 d、第2 d、第3 d的疼痛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随访3个月内颈肩肌筋膜炎疼痛复发情况比较,实验组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为了防止复发,医务人员应教育患者保持正确的学习工作姿势,尤其是对需要长期伏案工作的人员,工作间歇需适当休息,避免长时间颈肩肌肉过度负重,坚持进行肌肉牵张锻炼,促进肌肉正常长度和弹性的恢复以巩固疗效,此外,患者应保持合理生活作息规律,避免熬夜,也是治疗和预防颈肩肌筋膜炎复发的前提。
疼痛控制总体满意度是患者在住院期间对疼痛控制状况的总体评价,从患者角度来反映疼痛控制质量的总体状况[13]。本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患者疼痛控制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说明肌肉牵张训练结合冷敷能够降低颈肩肌筋膜炎触发点针刺治疗后局部疼痛,患者疼痛控制满意度高,护理工作得到了患者的认可。
综上所述,在常规疼痛护理基础上,应用肌肉牵张训练配合冷敷对颈肩肌筋膜炎触发点针刺治疗后局部疼痛控制有积极意义,且方法简单,能巩固针刺效果,降低复发率,提高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