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四妹
[摘 要]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美德在可怕地流失。小学生中也出现了不良的道德倾向,因此,呼唤美德的回归已迫在眉睫,班主任要采取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去感受美德,去亲近美德,去实践美德,让传统美德 永不褪色!
[关键词]传统美德;感受美德;亲近美德;实践美德
[中图分类号] G6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2-0089-02
“老师,他打我。”“她先骂我的。”
“老师,杨柳的钱被偷了,程飞的作文选也不见了。”
“老师,他撒谎,他的作业根本没有做。”……
这是我们身边经常能听到的“投诉”声。再看看,来自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的一组数据:16%的青少年认同“捡到钱后可以分”;37%的人认同“可以不让座”;46%的青少年认同“诚实就是吃亏”……这是一组令人触目惊心的数据。于是有人不禁发出感慨:难道几千年的中华传统美德会在当今的青少年中失传?
这是一个可怕的发问,那么如何在小学班集体中开展传统美德教育,让其永不褪色呢?下面就自己的工作实践,谈几点想法。
一、营造氛围,感受美德
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全体学生的舆论风气、价值取向、审美观点等精神风貌的反映,是班级美德文化建设的核心。所以,营造氛围,感受美德,首先要从班级美德文化建设开始。
(一)让班级的每个角落——“说美德”
美德教育是班级文化建设之根,也是班级文化的灵魂。工作中,在班级文化建设这一块,我喊出了“让班级的每个角落说美德”的口号。我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努力引导他们用自己收集到的美德材料,打扮自己的班级。如,(1)张贴图片——“让墙壁说话”。(2)收集故事——“让知识窗说话”:《孔融让梨》《学习雷锋》《毛遂自荐》……(3)自写宣言——“让课桌说话”:每个学生都动手写一句“做美德好少年”的宣言贴在桌子右上角,时刻提醒自己做美德好少年。看!孩子们写的那一句句宣言:“发扬传统美德,从我做起。”“我要立志做美德好少年!”“让美德伴我健康成长。”……多鼓舞人心。
处处的“美”文化陶冶了学生的情操,班级里那每一个故事,每一幅图片都散发着美德气息,让学生置身于“美德世界”,潜移默化地接受“传美”教育。
(二)让班级的每一位学生——“知美德”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作用,让学生在正确的舆论中自我反省,自我纠正,是提高学生美德修养的一个重要环节。
我在班集体中十分重视培养美育的集体舆论,经常引导学生对班级中的一些现象进行议论评价。首先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发扬传统美德,知道哪些是美德现象,哪些不是,同时还要让学生认识到丢失传统美德的危害性。其次,引导学生从自身做起,人人都来做美育的监督员。指出身边的“非美德”现象,将学生发现的非美德行为曝光,使每一位学生能明辨是非,从而树立一道坚固的“防火墙”,以充分调动全班同学的主动性,积极性,锻炼他们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使传统美德成为每一位学生的一种自觉意识和追求。
二、注重活动,亲近美德
活动是“传美”教育的载体,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近美德,体味美德。
(一)活动的多彩性
实践中我采用了多种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近美德。(1)讲:让学生讲一讲传统美德故事,如,《上书救父》《荀巨伯冒死护生病友》等。(2)唱:让学生唱一唱美德歌曲,如,《学习雷锋好榜样》《歌唱二小放牛郎》等。(3)看:让学生看一看传统美德电影,如,《岳母刺字》《苏武牧羊》等。(4)画:让学生画一画美德图片,并在班级中张贴。通过“讲、唱、看、画”,让学生在趣味中亲近美德,孩子们与美德的距离又近了一步。
(二)活动的针对性
活动的开展要有针对性,发现问题要及时、正确地引导孩子,让学生在有针对性的主题活动中亲近美德。
因我长年在农村小学任教,我就针对农村小学生中出现的“传美”问题来开展活动。如,有个学生曾在作文《妈妈,我想对你说》中写道:“有一次,我正在孙丽家玩,天突然下起了雨,我就急忙帮孙丽收稻子,可自家的衣服却全淋湿了,结果妈妈回来却把我狠狠地骂了一顿,说我是傻子,直到现在我都想不明白这是为什么?我明明做得是对的……”
无形中家长的道德价值观念模糊了天真孩子的价值取向,针对大部分农村家长自我觉悟不深的这一现象,我特意联系校长,向他汇报了这一情况,并召开了一次学生与家长共听的特殊会议。首先我们要让家长从思想上,认识到对孩子进行“传美”教育的重要性,让家长从思想上改变错误的观念。会后很多家长都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纷纷表示今后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为孩子树立榜样。学生也非常高兴。这样就形成了家校合力,为孩子的美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看!有针对性的美育活动可谓充满了魅力,我们教师要善于把握每一个时机,通过有针对性的活动载体,把传统美德渗透到小学生的全部教育活动中去。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近美德。
三、走向生活 奉献美德
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我们:“传统美德教育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如果美育脱离了孩子的现实生活,那么传统美德教育就无法真正触及学生的真实内心,不能真正从学生的心灵深处产生触动和影响。”这就要求我们教育者要把传统美德教育不露痕迹地融合于学生的生活中,让学生走向生活,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让美德回归学生的世界,回归生活的世界,回归现实的世界。
(一)美德就在——举手投足间
工作中我开展了“美德就在举手投足间”的活动,我经常告诉学生,奉献美德其实非常简单,就让我们先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爱祖国——升国旗时,就立正站好,右手敬队礼,高唱国歌;爱父母——就从体贴父母做起,为妈妈倒杯水,为爸爸洗一次脚;团结同学——在同学忘记带文具盒时,就主动借支笔给他 ……这些细微的小事却足见大美德。而且我还在教室设立了“美德簿”,让学生平时注意观察,谁发现谁记录,不管谁只要有了点滴的进步,都能上“美德簿”。这样孩子们都成了美德的有心人,孩子们也都认识到原来美德就这么简单。
(二)美德就在——生活体验中
“传美”必須要融入学生的生活,以学生的生活情境为切入点,让学生用心去经历,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生活的美好艰辛,从而真正丰富孩子的内心世界与情感世界。如,帮妈妈摘棉花,洗衣服,洗碗……通过真真切切的体验,父母干活的艰辛已深深地烙进了孩子的情感世界。有个孩子就在作文中写道:“妈妈您真是太辛苦了!以前是我不懂事,不知道10元钱要摘那么多的棉花才能换来,我今后再也不乱花钱了……”这种美德认识已不再是停留在表面,而是从学生的心中滋生蔓延开来了。
(三)美德就在——生活实践时
美德教育强调与社会生活、社会实践密切联系,因此应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从而促进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发展与是非辨别能力的增强。如,乘坐公共汽车给老弱病残让座,不争先恐后。可在现实中常常会遇到一些争抢座位对老弱病残视而不见的现象,我们必须正视这种社会现实,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是非观念,鼓励学生不妨实践一下,再说说自己的感受,再看看人们对你又有何评价,事实证明让座是幸福的,很多学生都对我说:“当我让座后,我感到自己像是吃了蜜一样……”
一个人,会因拥有美德而变得更美丽。
一个班级,会因拥有美德而变得更团结。
一个国家,会因充满美德而变得更和谐。
这个世界,会因充满美德而变得更美好。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美德,散发着耀眼的光芒,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认知美德,去体验美德,去实践美德,从而让美德之花在班级中永绽放!
(责编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