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亚儿
[摘 要]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重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学生对社会规范及法律法规有基本的了解。小学阶段是儿童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教师应以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为依据,以喜闻乐见的生活故事为基础,通过精选故事内容、精选投放时机、精选引导方法,实现激发学习欲望、激活认知思维、形成核心价值的教学目标,确保学生能够在听故事中有所习得、有所思考、有所发现、有所感悟,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培养学生的学科综合素养。
[关键词]生活故事;道德与法治;学习欲望;认知思维;核心价值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2-0041-02
高效的课堂教学,教师通过引入生活故事,从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基础出发,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样既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消除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习的陌生感,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激活学生的认知思维,促进学生核心价值的顺利形成,提高了故事教学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因此,教师应从不同视角展开教学设计,促使学生积极交流、表达、反思,以更理性的思維方式认识自我、认识他人、认识社会,这样立德树人的学科教学目标才能高效实现。
一、精选故事内容,激发学习欲望
在以往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更倾向于选择“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严重受挫。同时,学生习惯了教师将标准答案告诉自己,思维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也容易滋生惰性心理,学习效率必然得不到提升。道德与法治原本就是一门相对比较枯燥乏味的学科,教师需要通过精选故事内容,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思维处于高速运转状态,这样才能促使教学活动顺利展开。与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相比,故事教学法更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将学生带入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在故事中能够看到自己和身边小伙伴的影子,从而产生亲切感,愿意自我表达,有深入思考问题的冲动。而且,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课堂表现更为真实,教学效果自然值得期待。
例如,《说说我们的学校》一课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热爱学校的情感,以及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知道碰到困难和问题的时候应该怎样做,该去哪个部门找相关人员寻求帮助。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体悟文本知识,教师在讲完相关内容后讲述三个小故事:第一个小故事,小明同学通过审核加入了学校的文学社团,他决定写一篇稿件,写完之后他高高兴兴地投给了学校的图书馆。第二个小故事,小红同学在学校食堂吃饭的时候,食物中毒拉肚子,于是赶忙去学校的医务室,寻求医务室老师的帮助。第三个小故事,小林同学在操场上捡到了一张50元的钞票,他看到了班长张大成,于是就准备把钞票交给张大成同学。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在这三个小故事中,主人公的做法是不是正确的呢?”学生的思维快速运转,经过一番讨论之后,给出了以下回答:小明同学的做法不妥,他应该投稿给学校广播站;小红同学的做法正确;小林同学的做法不妥,他应该把钞票交给教导处的老师。
上述教学,教师通过展示生活小故事,让学生获得了更加深刻的体验,且故事中呈现出来的生活场景是真实的,与学生的情感世界建立了沟通的桥梁,使学生能够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辨别出良好的行为习惯,师生之间也有了良性互动。这样教学,学生的学习热情倍增,探究心理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课堂教学也更加灵动有趣。
二、精选投放时机,调动认知思维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生活气息很浓厚的学科,实用性较强。生活中俯拾皆是的故事,甚至生活中的细枝末节,都蕴藏着一定的教学价值,值得学生去学习、思索和领悟。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倘若故事的投放过于频繁,或者投放的故事没有典型性,就容易把学生引入学习误区,反而不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所以,教师不仅要选择具有典型性的故事,还要从教学实际需要和学生的认知基础出发,精选故事的投放时机,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互动,为激活学生的认知思维助力。
例如,教学《走进我们的老师》一课时,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老师的辛苦付出,培养学生热爱老师、尊重老师的情感,使学生学会与老师交流,增进师生之间的情谊。课始,教师以歌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导入新课。讲完文本知识后,教师鼓励学生分享老师的感人故事。有的学生认为,老师每天起早贪黑地为大家上课,让自己很感动;有的学生认为,老师在自己摔伤后,背着自己去医务室,并且心疼的一直抹眼泪,这让自己很感动;有的学生认为,自己生病落下功课的时候,老师无偿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为自己补课,这让自己很感动……然后教师用多媒体投放两位老师的感人故事,很多学生都流下了泪水,感受到师爱的伟大无私,心灵受到了触动,对教师的崇敬和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学习经验是一个逐渐积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上述教学,教师讲解文本知识之后,学生虽然对所学知识有了初步的理解,但还不够深刻细致。于是教师通过投放故事,激活学生的认知思维,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带入故事之中,这对学生整体、和谐、健康全面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精选引导方法,形成核心价值
学生良好品德行为的养成是一个长期而又反复的过程,教师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与爱心,既要不断地向学生讲解理论知识,又要通过实践来增强学生的行为意识,让学生在实践中强化已经习得的知识。教师以一块黑板、一支粉笔讲遍天下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了,必须要创新更多的教学方法,精心挑选引导方式,组织开展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这样学生的兴趣才会被激发,生活视野才会更加开阔,核心价值才会高效形成,综合素养才会得以提升。
亚里士多德曾经有言:“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顿悟的过程,只有依靠自主探索出来的学习经验才能伴随一生,深深根植在学生的心中。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过早地将答案告知学生,导致学生的认知思维因此受挫。小学生的认知范围有限,对许多事情的认识还比较浅显,教师要及时为学生构建起支架,帮助学生跨越思维障碍。
例如,教学《心中的110》一课时,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知道“110”的重要性,提高和坏人坏事斗争的勇气与智慧。教师为了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让学生分组进行情景模拟:第一,明明在路边碰见一个陌生叔叔,他说想请明明吃肯德基;第二,放学之后,丽丽在回家的路上发现一个陌生人跟踪自己;第三,文文独自在家中,门铃响了,对方说是爸爸的同事,想过来接文文一起出去吃饭。教师在观察学生进行情景模拟时,发现多数学生都知道要与陌生人保持距离,不能贪小便宜,要保护好自己,必要的时候拨打“110”,寻求警察叔叔的帮助。
上述教学,教师设置故事情景模拟演练,让学生感受到了自己被重视,探究的热情油然而生。教师根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合作中得到锻炼,培养了学生临危不惧的意识。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使课堂教学永葆生机,就必须源源不断地注入活水。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生活化课程,不仅能够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指明方向,而且体现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的教育理念,真正使学生有所发展。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以生活故事为媒介,构建生活与文本之间的多元化联系,将生活故事与课堂教学结合为一体,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学习产生兴趣。这样既有助于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又有利于培养身心健康发展、人格健全、法制观念强烈、行为习惯良好的优秀学生。
(特约编辑 木 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