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金荣
[摘 要]语文教材是精选的最好的阅读材料,如果能利用课文文本引导学生从中领悟到写作的灵感和素材,汲取古今中外文章中的写作精华,可以使学生走出“作文难,难作文”的窘境。
[关键词]课文文本;写作;指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0-0081-02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这好似叶老先生在提示我们:借助“例子”,但不要囿于“例子”。但我又觉得叶老先生还在提示我们:语文教材是“例子”,是性质类同的事物中具有代表性的那一个。因此,我们要重视这个“例子”,用好这个“例子”。
一、锲而不舍勤积累
积累对习作有着重要的作用。但现在的学生基本上都是阅读不积累,一到习作课上就像挤牙膏一样。其实,语文文本是最好的积累材料来源之一。
那么如何利用课文文本来培养小学生对好词佳句的积累呢?我是这样做的: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语言袋”,说白了就是一本摘抄本,读完一篇课文后把优美的感兴趣的词语、句子抄下来熟记,并且在实际写作中加以运用。我从课文入手,因为教材中许多课文文质兼美,易学易诵,可供学生鉴赏。比如,在学了《小蝌蚪找妈妈》这一课后,我让学生把描写小蝌蚪外形的句子摘抄下来: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学生摘抄后,在日后的写话练习中就可以借鉴学习了。我和学生算过一笔账,如果每一课积累10个优美词语,5个优美句子,那么一学期一本书24篇课文就积累240个词语,120个句子。孩子们听到这个结论,都瞪大了眼睛,露出了笑容。
二、春风化雨慢渗透
描写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当是不露痕迹地渗透,达到“水到渠成”而又“润物细无声”的“无痕”效果。每一篇课文其实也是一篇优秀的习作范文。我在执教《唯一的听众》时,让孩子自主阅读课文,在文中找出老人的语言、神态以及和老人相处的环境描写的句子,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并合理发挥想象,尝试去揣摩人物内心活动,努力读出这些句子背后的深意,体会如此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学生在学习中不仅体会了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也在默默感受着课文写作上的精妙。
1.交流品读语言之感受
学生在快速浏览中,找出了四处描写老人语言的句子,用揣摩人物心理的方法,有感情地读一读,并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在语言阅读中,在感受交流中,一位善解人意、爱护、鼓励别人的老人形象跃然纸上,孩子们也由此体会到了语言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巨大作用。
2.揣摩神态描写之心意
对“我”的鼓励,不仅有老人的语言,还有老人的双眼。三处神态描写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点。这三处“平静地望着我”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包含着老人对“我”的不同的心意。学生在读中品味、想象,揣摩出老人神态中对我的鼓励、赞扬、期待等心意。神态的刻画,让老人的形象更加高大地印在孩子的心中!
3.体会环境描写之功效
老人的语言、神态对“我”的鼓励,使“我”获得了音乐上的巨大成功。即使“我”拥有了成千上万的观众,“我”也还是念念不忘那“唯一的听众”,因为老人的语言、神态曾经给“我”巨大的鼓舞作用。文章除了语言、神态描写外,还有三处环境描写的句子。我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读出了环境描写的句子有衬托“我”愉悦心情的作用,有为“我”和老人的相处营造了一个温馨环境之妙处。接着我又展示了《穷人》一课中四处环境描写的句子,让学生体会这四处环境描写的句子所含有的表达主题之功效。
三、身体力行善实践
“学以致用”,教材中的许多经典课文并不像有人说的那样高不可攀,其写作技巧大多易学易仿,事实证明,借鉴课文写法,适时仿写,对农村小学生学习习作是个有效的途径。对于一篇课文来说,要突出写作的专项能力训练,不必面面俱到,我们可以让学生针对某一篇课文中最具特色的某一方面进行仿写训练。
1.仿标题。常言道:“标题是一篇文章的门面。”一篇好的文章需要一个好的标题配合,一个好的标题也可以成就一篇好的文章。教材中很多课文的标题新颖生动,别具一格,耐人寻味。如《我的“长生果”》一文就采用了比喻拟题的方法,以“我的‘长生果”为标题,易于吸引广大读者的关注,增强了好奇感。学生也巧借比喻拟成自己的题目《我的“开心果”》、《爸爸的“暖心服”》等,这既浓缩了文章的内容,增加了诗情画意,又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仿题材。写作三分在技巧,七分在选材。选材如何,决定作文的成败。在我们小学高段语文教材里,有的文章在选材剪材上很典型,如《詹天佑》中,作者从修筑京张铁路的经过中只选取了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三件最困难的事来写,体现詹天佑的“杰出”。围绕中心,精心地、多角度选取典型事例,就是这篇文章在选材方面给我们的启示。因此在研读课文时,不仅要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还要让他们明白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材料是为表现中心思想服务的,作文要选择那些最能表现中心的材料来写。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已学过的类似课文中,发现文章的选材技巧,使学生在实践中有所借鉴,以便他们作文时学会选材、组材,逐步解决好“写什么”的问题。
3.仿结构。文章的内容决定结构形式,结构形式反过来又为内容服务,因此,学习文章的结构形式,引导学生对作文结构与内容组合安排的技巧借鑒尤为重要。如说明文《莫高窟》中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敦煌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为了让学生更透彻地了解这句话的含义,文章从彩塑、壁画和藏经洞三方面为学生作了介绍,最后总结点题,“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这里的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画,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实践证明,引导学生运用从课文中总结出来的这些结构方法进行训练是行之有效的。
4.仿表现手法。如还是教学《唯一的听众》这课,由于时间的关系,课堂上不可能面面俱到,我让孩子们从给出的两个情境中任选一个展开想象,学习课文写一个环境描写的片段,表达自己的心情。只见学生们一会儿托腮沉思,一会儿奋笔疾书……他们都想在自己的片段描写中谋求出环境描写的精彩。从孩子的展示交流中看出,他们已渐渐学会了环境描写,进一步体会了环境描写的作用,真是在环境描写的实践中学会了环境描写。
5.仿文句。孔子说:“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意即文章要讲究文采,讲究美。没有优美生动的语言,就没有魅力四射的文章。因此,充分利用课文中的语言因素,不失时机地模仿、积累、运用文句,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方法。如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推敲课文中精炼传神的词语,赏析经典的修辞句,揣摩文中的名言警句,并学会积累运用,久而久之,一定会提高作文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总之,语文教材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本”和“源”,立足教材,挖掘教材,利用课文文本指导学生作文是提高农村小学生写作文水平的一种有效途径。面对新课改,语文教师切忌舍本逐末,舍近求远,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充分发挥课文文本的例子功能,踏踏实实地搞好写作教学,为刚刚进入作文起步阶段的学生们助一臂之力。学生写作有“范例”,何恐佳作不诞生!
(责编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