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儿童灵性及其教育策略

2019-04-22 09:43向颖慧
科教导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灵性教育策略

向颖慧

摘 要 鲁道夫 坦纳将人的本质的划分为三重属性:身体、灵魂、灵性,将三者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指明教育目的是培养身、心、灵平衡发展的人。为了改善目前我国学前教育重视认知和情感,忽视儿童灵性发展的现状.本文从阐述灵性、儿童灵性的基本定义出发,结合斯坦纳、蒙台梭利等教育家的思想以及我国国情,浅谈关于保护儿童灵性教育策略的思考。

关键词 灵性 儿童灵性 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9.02.077

On the Children's Spiritual and Educational Strategies

XIANG Yinghui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81)

Abstract Rudolph Steiner divides human nature into three attributes: body, soul, and spirit. All three attributes are equally important. The aim of education is to cultivate people who ar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body, soul and spiri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reschool education 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 pay attention to cognition and emotion and neglect the spiritual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basic definition of spirituality and children's spirituality, combining the thoughts of Rudolph Steiner, Maria Montessori and other educators as well as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put forward the thinking about the education strategy of protecting children's spirituality.

Keywords spiritual; children's spiritual; education strategy

1 何谓人的灵性

关于灵性这一概念的认知大多数人只有一个混沌的主观感受,而不能准确的定义它,灵性觉受本身就是高度个人化的,极易跟本性、人性、精神、灵魂、神秘经验这些名词混淆起来。它们之间存在共通的内容,区别也很大。要想准确定义什么是灵性,就要先搞清楚“灵”的概念,“灵”就是穿越时空的超意识反应。“灵”分为“灵性”和“灵气”。灵性狭义的来讲就是我们对意识主体——人或动物的评价。如:小狗很有灵性。我们通常所说的万物皆有灵就是灵气,“灵气”就是任何事物都包含它的全时空信息。我们突然迸发的灵感就是特定的灵性遇到恰当的灵气的结果。我们通常使用的灵性是广义的概念,包括灵气、精神、人所具有的聪明才智,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的能力、對宗教的悟性和灵魂。精神更多与凡俗世界相连,如:艺术、哲学。灵性更多与另外的世界相连,如:宗教。灵性经验不等于神秘经验,它是对真我或深度自我的感知,对周遭事物的日常感知,获得的启示。

与自然的接触可以帮助人们获得灵性。如,在犹太人有关自然的节日秋天的结茅节、春天庆祝树木水果的节日中,人们在自然环境中与自然资源的接触和体验帮助他们感受到了自然中的灵性。人们来到以色列感受着以色列的文化,在以色列的沙漠中研习圣经,体会圣经中故事发生时的真实场景,人们会产生一种与沙漠的联系。处于开阔的空间中,会产生一种敬畏感,这种感受会让人以另一种方式感受到灵性的存在,总之,灵性与很多东西相关但独立于人本身存在。通乎灵性的方式可以是灵修、哲学、自然、艺术和爱,不过起点和终点都是在生活中感觉受灵性。

鲁道夫斯坦纳重新解释了人类的本质及其与世界的关系,人类具有身体(body)、灵魂(soul)、灵性(spirit)三种基本属性,他的核心思想人智学就是精神科学,指明了其与自然科学的区别,并提倡教育要与精神科学相结合,致力于增加精神科学的维度来拓宽人类接受教育的新途径。这里我们重点阐述斯坦纳关于人的本质的三重属性,更好的理解斯坦纳关于灵性的定义以及区分灵性与其它概念的关系。身体具有遗传的特质。通过身体的感觉,我们感知周围的世界。灵魂即心灵,出生以前的存在,进入肉体与之发生联系。人通过灵魂体验各种情感,发展对世界的印象。灵性,人以近乎神性的本质观察事物时,在它身上获得的启示的东西—本质和法则,不因我的存在而存在,永存于世界之中。灵性可以指引我们生命的方向,经由灵性达到更高的境界。意识术语睡眠、梦幻和清醒可以用来表达人的灵性本质。人类具有感知和进入“灵性”的潜能,我们需要发展自身的感官来进入灵性。

2 何谓儿童灵性

儿童的灵性包括儿童的天性,儿童与生俱来地想象力、同情心、交流、希望、好模仿、好奇、好游戏、对事物的感受能力、纯洁的心灵。在这种天性中,包括着卢梭、裴斯泰洛奇、福禄贝尔和蒙台梭利等教育家一致强调的教育的本质。正如蒙台梭利所说:“真正的幼儿教育,应以活动为中心,观察孩子的天性,激发儿童的天性,发展儿童的天性,这才是教育的根本意义所在”。

儿童的灵性是充满冒险精神,用游戏的心境去生活,书写自己生活的故事。全身心的投入沉浸其中,不去考虑做了什么,速度如何,可以得到什么,代价是什么,而是享受生活中的点滴乐趣,感受邂逅的乐趣,活在当下,乐在当下。对自身脆弱性的现实的认可,忠实于自身的感觉,坚持自己内部的认知,敢于尝试新事物。

儿童的灵性是感受生活中的一切,自然率真的发展,自由自在的表达情绪,不去过多的控制自己。拥有有吸收力的心灵,不断独立的进行自我创造。用身体去体验感知一切,用感官感受物体的气味、形状、颜色,实现灵性的融合与统一,而不是成人惯用的逻辑思维。我们的身体不仅是感官经验的来源,而且可以联结直觉认知,灵性通常通过这种方式出现。

孩子们有着非凡的灵性生活,充满了惊奇、智慧和纯粹的快乐。这是儿童带给成人的礼物,提醒我们生活中有更大的可能性。与灵性领域的深层联系可以包括神圣的相遇和超越我们自己的幻想世界的想象。我们曾经都是儿童,随着理智知识的堆砌、社会经验的丰富,我们变得畏手畏脚,童年时期的灵性丧失殆尽,某种意义上,儿童就是我们成人的灵性导师。

3 保护儿童灵性的教育策略

3.1转变教育观念,重视儿童灵性

要想促进儿童灵性的发展,首先要树立科学的学前教育观念,关注幼儿全方面的发展。科学的教育观念可以帮助指导正确的教育实践,教育工作者首先需要增加对灵性概念的认知,理清灵性对儿童以及成人发展的重要作用。保护儿童的灵性可以促进儿童的和谐发展,成为幸福的人。成长是双向的,在理解儿童灵性的同时,既可以帮助儿童灵性的发展也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自身重拾童心与灵性,增加爱与智慧。儿童身上很多灵性都是值得成人学习,甚至帮助成人改善生活质量的。比如对自身脆弱性的认可,对未知领域的可接受性、勇敢不害怕失败、自由自在、纯洁的心灵等。当成人自己感受到了拥有儿童的灵性的美好时才会转变教育观念,更加重视对儿童灵性的保护。

3.2 从人的本质的三重属性出发完善教育目标

斯坦纳认为,物质的身体是遗传而来,是给予的,是最固定不变的,灵性则是自由的。因此学校教育应关注儿童的心灵发展,心灵像一座桥梁,连接身体的过去和灵性的未来,将身体领域和灵性领域相联系。斯坦纳主张,教育应提供连接两个领域的课程,并以此为基本目标。通过对儿童思考、感觉和意志的细心教养,使他们的灵性和其他能力充分发展,以行使他们个人的责任,并为他们一代的共同使命服务。这就是生命赋予教育的使命。教育目的是培养身、心、灵平衡发展的人。

人的成长目标应当是追求知识、情感、技能、艺术创造、信仰、灵性发展为一体的发展,明确自身在宇宙世界中的位置与角色,掌握自己和天地、万物、他人的关系,从而成为协调和谐发展的完整的人。在斯坦纳的三元社会秩序理念中,与灵性相对应的是文化这一社会领域,其社会作用是实现自由。在他的七年发展阶段教育思想中,与学前教育相对应的婴幼儿(0~7岁)阶段主要发展的是儿童的意志,以进行身体的养育为主。但是斯坦纳指出尽管学前教育阶段儿童成长的主要任务是健全、平衡身体的发展,也不能只看到儿童当时发展的现状,需要兼顾儿童未来发展的整个过程。

3.3 重视自然科学的同时重视精神科学

斯坦纳认为,教育活动应该时重演人的过去(身体),建立与当前的联系(灵魂),发展对未来的接纳能力和感受能力(灵性)。灵性的发展对应的是大脑,神经感官系统,需要思考达到清醒的意识状态。学前教育应该也可以与精神学科相结合。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伟大的哲学家老子就曾指出,成熟的有智慧的圣人的精神状态是与儿童一致的;一个人达到人生智慧和真趣的极致,便是“复归于婴孩”,有一颗真诚淳朴的童心。在当时的时代来讲,老子的言论无疑是惊世骇俗和超前的。但隨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于儿童以及儿童精神世界的认识越来越丰富科学。

学前教育阶段如何重视精神学科,以斯坦纳人智学为指导理念的华德福幼儿园给了我们很好的示例。典型的华德福幼儿园教室是舒适的,并将善的、美好的东西呈现在幼儿面前。课程非常强调活动、游戏以及想象力的重要性,主张艺术、学术与实践工作平衡发展,基本的课程内容就是日常生活的学习,包括游戏、故事、绘画、歌曲、运动、建筑活动和烹饪等,帮助儿童想象力的发展。我们国家的幼儿园可以借鉴华德福教育中适合本土文化的东西,重视精神学科,在课程设置上做出调整,促进儿童的灵性发展。

3.4 重视环境创设促进儿童灵性发展

教育家蒙台梭利非常重视环境创设,她认为儿童的身心发展离不开外界环境的刺激作用,良好的环境和儿童自身的相互作用可以帮助儿童的发展,儿童需要吸收环境帮助心智的建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比较极端,认为人的所有行为都是环境刺激的结果。代表人物华生“给我一打婴儿,我可以把他们培养成任何想要的样子”是他作为环境决定论代表的重要言论。卢梭在他的自然教育理论中也阐述了自然环境对于人发展的重要作用,他认为15岁以前的儿童都应该回到乡村,才能免受城市的污染。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发展心理学强调认知发展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强调环境对于主体的作用。斯坦纳也强调儿童周围环境对生理和心理产生重要的影响,重视幼儿园的环境氛围。这些教育家和心理学家的理论证明环境对于促进儿童灵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4.1 自然的物质环境,儿童灵性发展的依托

以华德福幼儿园为例,它非常重视教育的生命意义,一般都选择建在城郊,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地方,满满都是自然美的风景。鼓励幼儿探索自然与自然对话在自然的环境中成长,通过安排孩子在自然环境中游戏学习,观察自然的课程,培养幼儿的好奇心与想象力,促进其心灵的发展。幼儿园室内教学设备大多是自然材质,保证安全和多样化,尽量让孩子多接触自然的东西。幼儿园的整体布局和装饰都充满了浓浓的自然和人文气息,是温暖的、舒适的、干净的、美观的,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童年无疑是幸福的。我国著名学前教育家陈鹤琴曾说过:“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肯定了自然与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价值。我们的幼儿园也应该重视环境的重要作用,正视自然与环境的力量与价值,创设能够保持以及促进幼儿灵性发展的幼儿园物质环境。

3.4.2 自由的精神文化环境,滋养儿童灵性于无形

以赛亚.伯林在《两种自由概念》中对自由一词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阐述,他将自由分为消极的自由和积极的自由两种,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自由。消极自由是不受别人阻止地做出选择的自由。积极的自由是成为某人自己的主人的自由。但是自由本身就是相对的,不是没有边界的,不存在没有界限的自由,狼的自由就是羊的末日,没有界限的自由必将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

在我们现实的环境下,幼儿园要求的是守秩序、遵守纪律,这样有利于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品质。但是过于追求集体主义式的教育也容易忽视儿童的个性与创造性,培养出机械化的千篇一律的人。自由的精神文化环境对于儿童的精神成长、灵性发展尤为重要。学前教育给与儿童自由体现在日常生活和教育中的方方面面,比如高瞻课程一日生活中的重要环节组合“计划—工作—回顾”,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主题自我计划,自我实施、自我反思。强调幼儿的主体性,关注幼儿的兴趣,尊重幼儿的自主选择的自由,教师扮演的是倾听者、支持者的角色实现生态式教育。在这样自由的精神文化环境中成长的儿童充分体验到了什么是自主、自由以及与教师地位的平等性。然而,因為学前儿童身心发展尚未健全的特殊性以及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全学习品质的需要,学前教育阶段允许儿童的自由也不能没有边界的,比如很多家长错误的教育行为:孩子要什么给什么,对儿童的成长极为不利。研究表明,延迟满足可以帮助幼儿训练情绪管理的能力,这有利于儿童情商的发展。实现儿童合理范围内的自由可以滋养儿童灵性于无形。

3.5 儿童灵性的源泉—本土文化资源

华德福教育中重视本民族文化与传统教育资源的做法给我们树立了榜样。显然,我国的幼儿园里用的大部分绘本都是从国外引进来的,比如《失落的一角》、《爱心树》、《活了一百次的猫》,《威斯利国王》、《射向太阳的箭》、《会飞的抱抱》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绘本都体现了各个国家的多元文化精髓。简单的故事蕴含深刻的哲学、文化理念。幼儿园在引入这些绘本帮助儿童了解世界多元文化的同时,要注意其本土化。我们需要重视传统文化在学前教育阶段的传承工作,而不是一味的引入外来文化资源。

我国的传统文化资源宝库也是十分丰富的,比如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四书)及《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五经)的总称,这是一部被中国人读了几千年的教科书,《老子》、《庄子》、《弟子规》等著作以及像京剧、皮影、剪纸、书法、汉服这些蕴含了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与智慧。可以选取其中适合的部分走进幼儿园,从启蒙教育阶段开始,培养儿童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感知,进行心灵的熏陶,给予儿童启示。

4保护儿童灵性的意义

4.1 对儿童个体发展的意义

儿童的内心单纯而敏感,自信来自称赞,幸福来自被爱,我们要学会合理的称赞儿童、关爱儿童。让幼儿感受到来自老师和幼儿园的爱,帮助儿童成为更有灵性的自己。保护儿童灵性还包括满足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提供给儿童主动探索和体验自然的机会,可以满足其天性即灵性的需要、保持个性发展,提升儿童的精神境界、让儿童感受到生命教育的意义。进而促进儿童的和谐发展,让其成为一个完满的人。

4.2 对成人发展的意义

在某种程度上讲,儿童是成人的灵性导师。他们天生拥有的灵性和资质很多是我们成人无法比拟的。儿童的退缩来自被压迫,不压制不干预儿童的灵性就是对儿童最好的保护。保护儿童的灵性可以帮助我们成人找回充满灵性的自己,听从内心的智慧,用心灵之眼看世界,敢于冒险和挑战,活在当下做回自己。保护和尊崇孩子的灵性,每天都是一场灵性的修炼。

4.3 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保护儿童灵性还能促进幼儿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对整个社会做出贡献。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从学前教育阶段就开始注意儿童灵性保护,培养儿童创新发展能力的民族,必将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不倒。

参考文献

[1] 邹婕.“蒙氏”教育对人“灵性”的理解[J].钦州学院学报,2016.31(06):30-33.

[2] 李娟.蒙台梭利幼儿园环境创设探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3.29(06):16-18.

[3] 徐慧艳.浅析华德福幼儿园的自然教育[J].文学教育(上),2013(03):153-154.

[4] 陈园园. 华德福学校教育的实践探索[D].西南大学,2010.

[5] 黄慧娟. 鲁道夫·斯坦纳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

[6] 彭莉莉.鲁道夫·斯坦纳及其人智学思想[J].全球教育展望,2007.36(S1):3-6.

[7] 高岚.关于“灵性”教育的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03(06):5-7.

[8] 高岚.迈向“灵性”的教育——华德福教育透视[J].教育导刊,2002(02):11-13.

[9] 申荷永.关于儿童的“灵性”[J].教育导刊,1999(S5):2.

猜你喜欢
灵性教育策略
荷品
天生艺术家
装入瓶子里的灵性
材料作文“保持灵性”素材运用指导
新材料作文“保持灵性”写作导引
弱势群体与特殊家庭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及教育策略
谈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及教育策略探析
对新环境下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与探索
略论整体性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