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立松
摘 要 慕课模式的开放性、多样化受到追捧,也为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径。文学史类课程慕课配套建设应重视在教学互动、学生学习促进与能力提高方面展开。通过教师教学设计、学生引导、课堂教学和课后学习四个方面进行配套建设,帮助学生进一步把所学知识吸收内化,使学习形成不断地、系统的推进机制,推动汉语言文学的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关键词 慕课 配套建设 文学史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9.02.052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MOOC in Literary History Courses
YUE Lisong
(Xi'an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Humanities College, Xi'an, Shaanxi 710021)
Abstract The openness and diversity of the MOOC model are sought after, and it also provides a new path of thinking for curriculum reform. The construction of philosophical history courses should focus on teaching interaction, student learning promotion and ability improvement. Through the teaching construction design, student guidance, classroom teaching and after-school learning, the students will help to further internalize the knowledge they have learned, so that learning can form a continuous and systematic promotion mechanism and promote th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l.
Keywords MOOC; supporting construction; literacy history
慕課教学这一新型的教学理念旨在利用视频等信息技术手段将教学知识讲授移至课上,利用开放的视角、更多元的媒体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与学习效果的提高。虽然很多高校参与到慕课教学的探索和实践中,但是在针对能力培养方面仍然缺乏针对性与系统性,尚没有形成知识输入与学生能力输出这一目标体系的实现。因而还需要开展基于慕课课堂的文学史类课程配套构建,以此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推动汉语言文学的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1 慕课课程配套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转变
在目前的慕课实践中,教师的教学重点偏重强调教学内容的理论性与知识性,仍偏重以教师讲授为主,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督促学生学习实践和对教学效果的检测方面尚需完善。文学的教育目标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需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审美评价的培养,树立良好的社会价值取向,因此文学史类课程的慕课配套建设应在教学互动、学习促进与能力提高方面加强配套建设。
文学史类课程的慕课教学配套建设希望进一步探寻人才培养模式,激活学生的课堂内外的学习,课堂上利用讨论和对话的方式和课下自主有针对性的系统学习,帮助学生进一步把所学知识吸收内化,使学习形成不断地、系统的推进机制,完善能力培养,通过这种激活和内化,使学生的学习更有主动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学生的课堂接受与能力培养形成对接,从而真正实现高等教育的专业教学与社会需求的对接,“文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不断刷新教与学的关系,对传统的教学方式造成了一系列冲击,不仅使高校师生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而且对教师的授课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出了挑战。”[1]
通过构建和完善文学史类课程相关配套建设,有效地和有针对性地促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来实施教学改革,将深化中文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有利于实现依据人才培养方案的教学改革。
2 教师教学设计的配套建设
在慕课课堂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讲授者,更要强调对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教师要在慕课时具有现代的教学理念,在设计文学史理论知识点时,应该更好地把握专业培养目标,也要注意学生的兴趣点。课堂设计要包括知识内容的讲授,更要强化对于课堂效果的检验、学生自觉学习能力的促进以及学生综合能力的引导和提高。文学史学习的基础是建立在阅读文学的基础上,文学史课程以史为线索,串联起来各重要作家作品与文学思潮,所涉及的内容丰富,因而更需对课程设计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教师首先要明确每一阶段学习的目标,了解学习的难点和知识点及相关的参考资料。通过了解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的疑问与兴趣点,列出学生所出现的高频率问题,要结合学生兴趣,从中发现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所难以克服的知识难点和关注点,加以总结和归纳,从而为在课堂上教师进行升华知识,组织讨论,奠定基础。
3 学生接受引导的配套建设
当下社会是知识和信息时代,学生能够通过各种途径吸纳大量信息,如何在阅读中检索、利用信息,提炼有用信息,这也是一个能力培养的问题。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的思考是被动的,在慕课类课程通过多媒体互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并结合学生的疑问与应知应会的教学内容相结合。要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对经典篇目要做到精读,对其他篇目要有泛读,先行阅读有助于做好学生课前提问与思考环节,找到自己的兴趣点,从而有利于教学中对作品的整体把握。除文学作品的阅读之外,教师还应提供著名学者的相关研究,有利于学生自觉地进行相关问题的探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辨性,也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通过上述课堂准备,使学生摆脱学习的盲目性和阅读的无所适从感,从而将学生置于有主动性、有目的性、有探索动力的学习状态。这样才能充分挖掘学习潜能,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审美感知能力、鉴赏和评论能力,从而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4 课堂教学的慕课配套建设
慕课基于现代互联网技术,慕课课堂突破了传统学习模式空间和时间上局限,其随时随地的特点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需求合理安排学习进程。慕课教学的课堂时间是高度凝练的,教师以深入浅出的形式系统分析文学史的基本知识与发展脉络,分析经典作家作品。教师应合理安排知识体系的讲授、拓展阅读、分析鉴赏、深入思考、师生对话、互动的环节,形成形之有效地引导和检测和督促的机制,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更有目的性和方法性,有效地进行学习。(1)话题和知识点为核心的课堂配套建设。以教学目标和培养方案为基础,设计出话题方案。以问题意识和探究式学习为引导,通过教师课前所设计好的实践任务,通过师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教师从旁进行适宜的指导和辅导,引导和规范学生的探究方向,进而发现、总结、归纳,使学生的学习不再是教师督促下,而是在兴趣驱使下的自觉学习。在进行话题引导教学时,要充分利用音乐、视频等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2)场景呈现式教学配套建设。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改编,利用短视频等学生喜欢、易于操作的形式来重现演绎,再现经典场景,使学生有文学带入感,以切身体验进入到文学情境中来。配套建设时要完善短视频导入机制,利用网络、微信等形式使学生得到展现。(3)讨论群组的教学配套建设:将教师为主导,转变为学生为主导,形成团队讨论机制。就某一问题共同查阅资料,相互讨论,互助学习,利用多媒体形式,建构学习群组,利用多媒体的实时互动性,展开讨论。讨论的难度设定应由浅入深,先行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学生的关注点和疑问点展开,引导学生以主体的形式参与讨论,使学生积极思考。引入弹幕等形式,使学生在学习时交流思想,互相触发,使学习更有兴趣,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思考。
5 课后学习的慕课配套建设
慕课课程浓缩了课堂讲授的精华,但课上时间毕竟有限,文学史类课程的学习,还需要学生在课下的大量阅读、思考和各种技能的训练和强化,进行发散和创作性的思维活动。教师还需要为学生精心设计一系列可供其课下进行思考和实践的配套系统,强化能力培养,提升学习效果。
解放教育观和改革教学过程都强调交流的重要,要提供学生表达思想、参与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交流中思考、觉悟,促进其阅读思考,提高其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巴西著名教育家弗莱雷在研究“解放教育观”时认为“要塑造理想的言语场景,就需要寻找一种能够自由发声和促成对话的媒介,将传统自上而上的垂直传播模式向平行的、自下而上的传播模式转移”。[2]相比传统教学模式,慕课学习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性,也对学生自我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课后强化配套建设要形成一套行之有效地学习机制,使课上的学习得以延展至日常之中,形成持续地、深入地学习状态。这就需要更好地引导学生在课下,形成激励和促进机制,在多媒体时代发挥媒体的互动性与参与性,使学生更有兴趣地去自觉完成。“学习不仅仅要接受和掌握知识,更要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能力,尤其是能够自己安排学习内容、掌握学习进度、调整学习策略和检验学习结果的能力。”[3]
虽然目前慕课建设有一定的对学习进程和掌握程度的考查,但仍缺乏将所学知识应运于实践中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首先,建设考查系统。系统要包括知识点的掌握,通过知识点难度的增加来设置过关模式。各阶段打分和通关的形式,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兴趣,教师也可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展开充分交流和给予相关指导。系统还应包括鉴赏和思辨能力的培养和检测。文学史的学习不但培养语言、写作和思维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和文化观念。慕课教学的配套建设中利用网络和多媒体互动,设置文学史思考题,激发学生的思考,以各类主题模式,使学生参与讨论,充分利用图文并茂的媒介资源,建立考查系统。考查系统的完善可以使教师对教学效果进行测评,更重要是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况及实践能力进行自评,使学习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其次,建设展示平台。鼓励学生进行写作,通过古代文学史的学习,可以模仿评点、论赞等形式,鼓励学生进行写作和展示,利用多媒体资源,对学生的写作进行展示,分享创作经验;建设微信平台,通过短小的评论、小说、短视频的形式,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展开,训练日常的写作表达,积累经验,为日后的毕业论文写作打下基础,更为语言表达的思维分析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保障。展示平台建设之时要注重图文互读,给学生带来新鲜感与乐趣,将课程学习与日常生活传播形式结合,使教学产生新的动力。
通过充实慕课课堂教学模式的配套建设,在文学史类课程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慕课教学的作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应用实践能力培养。培养中文专业学生的言语、思维和写作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延展深化课堂教学效果。
基金項目:西安工业大学教改项目(18JGY40)
参考文献
[1] 胡亚敏.高校文学教学和信息技术的融合与提升[M].中国大学教学,2017(8).
[2] 韩鸿.参与式影像与参与式传播.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53.
[3] 刘玉威."慕课”背景下的大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研究.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