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文阅读为语文学习打开一扇窗

2019-04-21 07:08张雪莹
读与写·上旬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语文学习语文素养

张雪莹

摘要:互文性阅读教学似一缕清风,为我们带来一个崭新的阅读教学新面貌。以互文理论来指导语文阅读教学,有助于学生多角度、全方面的审视文本,提升学生综合阅读与评价鉴赏的能力,培养他们开放发散的思维方式,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互文性阅读;语文学习;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7-0029-01

1.通过互文增加语文阅读教学的深度

文似看山不喜平,中国古典文学中(特别是诗词)有诸多作品文风含蓄委婉、主题隐秘幽深。在教学此类课文时,只要将这类文本置于相关文本群中,互文性阅读便显示出得天独厚之优势,它可烛影出作品的隐含之意,幽深之味。如我们在教学《送元二使安西》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送别诗的“画中有话”的特点。我们适时补充一首《山中送别》,两首诗让学生多种形式诵读,想象画面,在说一说,议一议中,教师引领学生发现规律,诗句中有画面描写,同时有诗人对友人说的话。在孩子领悟了送别诗特色的基础上,我们又及时补充一首盛唐的送别诗《别董大》。正是这精妙的互文阅读,孩子们真正走进盛唐时期的送别诗,感受诗人与朋友那种不舍之情。让学生以一种直观、形象的视觉去发现文化传承的密码,让具有文化性、具有生命性的经典意象“送别诗中的画中有话”“润物细无声”般地植根于孩子心中。

2.通过互文拓展语文阅读教学的广度

《祖父的园子》是人教版第十册第二组“永远的童年”中的课文,节选自萧红的代表作《呼兰河传》,全篇以明快、清新、活泼的笔调详尽地展现了祖父园子的勃勃生机,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祖父的怀念。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自主读书,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这是略读课文,篇幅虽长内容倒不难理解,根据导读提示多读几遍就能感受到作者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作者以敏感的心灵观察生活,用真诚的心感受生活,用细腻的笔触描写生活,把“我”——一个小孩做的、想的、说的如实地写下来。我在教学本文时并不满足于教学这一课,因为萧红作为中国现代著名的女作家,在她短暂的创作生涯中为祖国文学宝库留下了近百万字的作品,笔者以本课教学为契机,引导五年级的孩子走进萧红更广阔的文学世界,在大量阅读中初步地、整体地感受一位作家的文字风格,进而对她的文字葆有继续探索的乐趣。是的,如果一篇课文如同一片树叶,我们要透过这片树叶看到它所在的枝条及大树,还得放眼四望,看到这棵大树背后那片广袤的森林。基于这样的设想,我先引导学生回忆了第七册课文《火烧云》,回味萧红那朴实、自然流畅、富于音乐美的语言艺术。又选取了《呼兰河传》中适合用来互文性解读的另一个关于园子的片段,在这段文字中,作者写到“在园子里尽情奔跑、摘玫瑰花悄悄戴在祖父的帽子上,看着祖父的窘态肆无忌惮的笑。”简约、清丽、明朗、不事粉饰的语言依旧描摹着一个自由而且生机勃勃的世界,明丽的色彩,天籁般的韵律,萧红就是这样浅浅地娓娓道来,显示了作家对于生命的热爱与痴迷。读着这样的文章,孩子们更深切感受作者儿童般率真、天然的语言,明净澄澈,沁人心脾,一定对萧红童年的美好时光充满憧憬,一定对她的《呼兰河传》,甚至她更多的作品如《小城三月》《牛车上》《旷野的呼喊》有了阅读期待。

3.通过互文整合语文阅读教学的资源

现行人教版教材多以专题组织单元,如,第四册第四组课文专题为“动物”,围绕主题选入的课文有老舍的《猫》,也有他笔下的《母鸡》。这两篇文章都是感受老舍语言特色的极好范本,引导学生潜心研读,重点体会字里行间作者传递的情感信息。在理解作者更喜爱小猫时,教师适时链接老舍《养花》中的片段描写。在对比阅读后,学生发现这么爱花的老舍先生居然纵容他的小猫。真是爱猫之深。为了充分体会作者语言的魅力,老师将《母鸡》也融入本课的教学,重在读中体会,感悟作者的语言特色。让这些文本形成水乳交融的互文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得益彰,相互生辉,读一文与读一人,在不断穿插中有机整合。学生通过阅读同一作家笔下不同的文章,让学生对他的语言的了解也更加充分。

4.通过互文找寻语文阅读教学之源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教师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不能仅仅局限于文字文本,凡是与课文教学相关的一切资源都与课文构成了互文关系,教师有责任充分挖掘与课文相关联的信息,不断吸纳、补充、扩展文本以外的因素。在教学中常用的相关媒体录音、视频、图画等都属于这種情况。由于这些视听资源具有直观性、立体性等特点,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只要是适合的、有效的,我们尽管恰当运用。比如教学《观潮》时与新闻纪录片中的一段相关视屏进行互文参读,帮助学生体会潮来时壮观的场面。在教学《颐和园》时,可展示颐和园中长廊的精彩画面让学生直观领略到中国绘画的魅力,长廊的独特之处。但是,这样的运用只能适可而止,切不可过度。任何文本都是一种互文,将它们结合起来解读研究,可以带领学生沉入多重文本营造的厚重语境之中,走进更广阔的文学乃至文化空间,更好地把握文本的内蕴。

猜你喜欢
语文学习语文素养
如何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中的思辨能力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为小语课堂“瘦身”,为学生语文素养增“肥”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