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婷婷
摘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理论依据,在分析了近10年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状况的基础上,提出以生产力的发展、先进文化的倡导、人民根本利益的需求为支撑,改革高校体育教育的理念与实践;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应由内文化与外文化共同支撑,达到其结构设计与理性设计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大学;体育教育改革;三个代表;内文化支撑;外文化支撑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7-0001-02
1.生产力的发展支撑高校体育教育改革
“生产力发展的具体规律主要有人的全面发展规律,科学技术进步规律等。”这两种规律的生成主要来源于对人的知识传播及品格塑造,因此也就浸润着体育教育的功能。由此可见,体育教育功能所指的增强体质、发展素质、陶冶性情的目标与生产力发展的目的和条件是一致的。体育教育为人的全而发展创设条件,并为增进生产力发展提供最实际的人力资源,而生产力的优化与发展又为实现体育教育发挥作用。
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期,高校体育教育所而临的问题主要有:体育课转型和体育活动的设置缺乏系统性创建和制度性研究;体育教育的现有模式缺少灵活的经济运作形式与富有激励机制的政策支持;教师评价体系不够客观。依据生产力观点,我们可以将落后的体育课形式和课外体育活动及相关的体育教育运作理解为低效率的生产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因而也就很难在这种较低层次的教学劳务中创造出理想的教学效果即劳动价值。究其原因,一是教育者对教育创造劳动价值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认识不深,教学方法上难以创新;二是生产力水平不高,经济欠发达。如目前我国人均GDP为1000美元,恩格尔系数是44%,城乡居民平均文化需求在个人消费中占到18%。我国前几年的财政性教育支出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79%,而前些年“美国的教育经费是5000亿美元,教育投入比例为5.8%,其中40%用于高等教育。
第一,高校教师作为高素质的劳动者,既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构成要素,同时又是先进生产力不可替代的创造主体,他们一方而将自己的科学知识专业技能传授给学生,从而创造劳动价值;另一方面,則依据自身的高素质特点,尽力弥补教学缺憾和营造出合适的学习氛围,力争为国家培养出有用之才。为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教育界应尽快完善高校体育术课教师的评价体系,在重视理论水平提高和加强科研能力的基础上,制定出合理的体育实践操作评价标准。期间切忌由一个倾向步入另一个极端,高校体育教师应构建好自身的知识平台,以科学研究支撑实践操作,以公平合理体现个人能力。
第二,从本质上看,高校的体育教育一方面为培养高素质人才,优化社会劳动生产力而起到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却又受制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受到教育制度的制约。这种双向的经济互动和制约现象,会激活双方的发展愿望,而这种愿望从需要来看也是双向的。因此,除接受国家投资及教育者努力以外,政府应建立有利于发展高校体育的制度(如采用多渠道集资助学、重视收益与产出的联动功能,研究高校体育的可行性商业化实施途径等)。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高度重视对于体育的功能特点等实质问题的研究,分析投入与产出的经济效能,加大对高校体育教育的投资。
2.先进文化的倡导支撑高校体育教育改革
在当代中国,适应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先进文化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这一指导思想,对高校体育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由此,可以做出以下诠释:高校体育作为体现文化进程的一个重要领域,从多个层面、多种角度反映出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生产力愈先进,高校的体育文化基础就越扎实,大学生的体育物质需求也会越丰富。将大学体育提升至体育文化教育是当前新时期应具有的新理念,是代表先进文化方向的积极体现。因为体育教育除承担改善大学生的身体状况外,还兼有对他们精神力量的开发,优化职能。
目前的情形是:虽然知道这种功能的存在,社会各方却不能较好地将其实现。原因之一,就业形式严峻、导致学生将注意力集中至与升学有直接关联的课业学习上;二是体育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拘泥于竞技性等传统的教育方式,并由此形成了与此相关的教学评价体系。因此,高校的体育教育需要继续改革,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笔者认为,大学体育教育模式转型首先应立足于体现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上。通过比较与分析,对今后的工作做出以下设计,即:结构设计与理性设计。
结构设计主要由体育课模式选择、政策优化程度和体育设施的先进性等部分组成。由于它们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实际上是由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即社会发展状态给予支撑的,所以它具有“赐予性”的特点。由于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国家宏观控制下的以行政意志为先导的经济行为,所以对于学校的教学双方而言,可称其为是一种外文化支撑。
着力改善外文化支撑对于营造理想的高校体育教育氛围意义重大。因为“虽然市场在经济领域的资源配置中已发挥了基础作用,但是在文化领域内传统的行政配置资源的方式尚未发生根本性改变。这就从一个层面揭示了隶属于大文化范畴的高校体育在资源配置及运营模式上尚存有不尽人意之处。因而,要花大气力改革落后的行政配制资源方式,依据高校的体育教育需求营造具有前瞻性的体育文化环境体系,使资源配制渐入佳境。
理性设计主要由教师素质、学生素质和领导素质等三部分组成。由于它们的形成与完善既受到物质文明发展的影响,又取决于其自身对客观事物存在及发展的认识程度,它从实质上讲是一种有目标的追求性活动,是大学高层次文化在人身上的一种释放,所以,称其为内文化支撑。
内文化支撑的拓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对人才资源的开发,虽然它对物质条件亦存在依赖,但社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是它的核心。它一方面在对寻求体育教育资源配置变革中所出现的行政干涉而过宽的现象进行抵制;另一方而又在充满竞争的社会条件“下依据自身设立的目标稳步前进。理性设计体系中的方而素质的完好体现对寻求较先进的资源配置方式提供了思想认识基础,而资源配置的运行模式又对引发和构筑新型的文化体系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应在大学大力提倡和注重内文化支撑,提升对于理性需求的设计,提倡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完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是与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内涵是一致的。
3.人民利益的需求支撑高校体育教育改革
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其内涵是以人为本,它要求我们重视人民群众的具体利益。通过我们的工作给人民带来实惠,使全民族在保证生存权的基础上得到全而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概括起来主要有:学生的终身健康观的培养;参与市场竞争能力的培养。将这种理念结合到当前的高校体育工作中,就是要构建起与之相协调的体育教学体系:关注健康、高质工作、培养竞争力,使人民的根本利益需求通过高校的体育教育得到体现是我们的工作目标。
目前的教育发展还不能满足这种社会需求,它主要基于两大矛盾:一是社会对教育的需求与现有的教育能力之间的矛盾;二是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与现有的人才培养体制和培养模式之间的矛盾。解决以上矛盾的新模式应着力于研究大学生体育评价标准的多样化这一重大课题。改革那种往往只偏重达标成绩和竞技能力的评价手段。结合我国现阶段社会对人才培养需求多样化的实际和体育教育所具有的多元化教学品质,从区分培养学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和第一线工作的岗位型、操作型人才所具有的不同的培养目标和质量要求中获得启发。通过实施多术科及系统的理论教学(包括社会、经济、法律等多学科知识),构筑一种既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激发他们一生热爱体育并具有较强的社会竞争力,又能促使体育教师涉猎多学科知识的教学形态。
新模式的构建应考虑以下要素:运动自主,即学生要从事何种运动项目,应在现有资源配置的条件下尽可能随己意愿;丰富选项课内涵,选项课应选择体育院系专业理论课中的某些社会实用性强的课程,作为开设内容;学分自理,即在贯彻学分制的前提下,由学生自己把握学分积累;教师释疑,即教师负责诱导、答疑和帮助。只有这样才能改变教学双方被动的局面,努力做到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相适应,使教师的工作目标设计和工作过程趋于最佳化。
参考文献:
[1] 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2004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2.
[2] 编写组.新世纪体有科学学科展望[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72.
[3] 谢锐,深化文化体制改单推进文化产业发展,2004年文化蓝皮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20.
[4] 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1:160-161.
[5] 杨忠辉.毛泽东体育思想解析[J].浙江农村技术师专学报,1996,(6).
[6] 程杰.普通高校体育课教学故革设想与丈施办法[J].上海体院学报,2005,(10).
[7] 冯萌.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理念与实践的再审理[J].上海体院学根,2005,(8).
[8] 陈喜珍.体育课程基本理念创新的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