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芳,黄 君,唐 芳,许夏楠,赵红霞,杨靖华*
(江阴市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科,江苏 江阴 214400)
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 PICC)为一种深静脉置管方法,因静脉全程的“一针治疗”,降低穿刺并发症的发生率,护士可单独床旁操作,为肿瘤化疗、肠外营养和早产儿输液等提供了一条理想通道[1]。目前,在临床使用过程中,置管后常规采用胸部X摄片观察导管头端的位置[2],保证置管的安全、有效。导管顶头部位和发生导管堵塞、形成血栓状况、发生化学性静脉炎情况、出现心律失常状况等存在一定关系[3-6]。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置管长度由专业护士通过体外测量确定,由于个体静脉的差异,受穿刺者测量方法、穿刺点变化、穿刺者主观因素的影响,体外测量不能代替体内实际长度。且临床上行胸部X线摄片确定导管位置,具有滞后性,尤其当出现导管异位后,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下需要重新调整,设备成本高,增加患者和医护人员放射线暴露概率,如果反复调整,易导致相关并发症发生,既耗费时间、费用,还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7]。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INS)[8]推荐,在置管过程中采用某种方法识别中心血管通路装置的尖端位置,可以达到更高的精确度。目前精准定位PICC导管尖端位置的最好方法是腔内心电定位[9],能大大提高PICC置管到位率。随着PICC置管术结合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在江浙地区等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各基层医院对该项新技术的知晓率和认知度也大大提高,相继开展起该项技术,以此提高导管头端定位准确率,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负担,减轻患者负担。我院结合基层医院的实际情况,引进该项技术,提高PICC置管的一次性到位率,得到良好置管效果。予以下面报告分析。
该文项目内容得到伦理委员会审查及允许,纳入的瓣膜式PICC置管患者都于知情同意书上面签名。将2018年5月~12月江阴市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科纳入且于B超引导之下实施三向瓣膜式相关PICC置管操作的60例患者收入项目指标资料。纳入标准:①患者存在恶性肿瘤疾病,需要周期性接受化疗药物输注治疗,需要接受三向瓣膜式PICC置管,且满足并符合三向瓣膜式PICC置管相关适应症;②患者年龄在18岁之上;③接受三向瓣膜式PICC置管之前其基础ECG检查结果呈现P波无异常;④所有患者签署PICC置管及本研究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心房颤动、心房扑动、严重的心动过速及置入起搏器而影响P波监测的患者;②精神异常、不合作的患者;③经过临床医生及专业护士判断,患者不适合行PICC插管的。将符合入选条件的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实验组:B超引导下行三向瓣膜式PICC置管+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胸部正位X线摄片,男性20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50岁,最小年龄34岁,最大年龄65岁,身高(±s)169.77±7.49cm。置入静脉为右贵要静脉29例,右肱静脉1例;对照组:B超引导下行三向瓣膜PICC置管+胸部正位X线摄片,两组患者如果X线胸片示导管异位,在DSA下重新调整,男性18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52岁,最小年龄36岁,最大年龄68岁,身高(±s)168.83±6.25cm。置入静脉是右贵要静脉的患者有29例,置入静脉是左贵要静脉的患者有1例。对两组三向瓣膜式相关PICC置管患者以上指标资料实施对比,数据值差异差别并不是太大(P>0.05,见表1)。
表1 两组基线数据资料比较
该文研究属于随机对照实验,执行操作的人员是2位予以腔内ECG相关知识学习且考试合格的护士,成功完成PICC培训课程的肿瘤专科护士及取得静疗置管证的专业护士,一名负责定位插管,另一名负责用物准备及心电连接及调试。置管前获得医嘱,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1 物品准备
准备物品:常规治疗车、皮尺1个、0.9%生理盐水100ml 1袋、输液器1付、20ml注射器2付、1ml注射器1付、2%利多卡因、导针器1套、PICC置管包1套、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Bard 4Fr)1根、微插管鞘1套、弹力绷带、75%酒精、碘伏、穿刺引导超声1台、科曼C100 PICC尖端定位监护仪(采用3电极心电监护)1台,无菌心电鳄鱼嘴夹1个。
1.2.2 操作方法
实验组:B超引导下行三向瓣膜式PICC置管结合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胸部正位X线摄片,对照组:B超引导下行三向瓣膜PICC置管+胸部正位X线摄片+如果X线胸片示导管异位,在DSA下重新调整,最后两组均确认导管尖端位置。
1.2.3 PICC头端位置判断标准
PICC头端位置判断由同一名放射影像科医生进行阅片。导管顶头处在患者上腔静脉的下面三分之一段,接近患者的上腔静脉位置和右心房部位相连地方是最佳部位(CAJ);处在上腔静脉中和上腔静脉及右心房相交位置是正常部位;处在腋静脉位置、锁骨下静脉部位、头臂静脉位置、颈内静脉部位、心房中都是导管发生异位情况。意大利GAVeCeLT研究中心临床验证标准:CAJ=龙骨突下3厘米,上腔静脉下三分之一=龙骨突下1-3厘米,右心房上三分之一=龙骨突下3-5厘米。
1.3.1 导管尖端一次性到位率
比较两组导管尖端一次性到位率,即PICC尖端处于最佳位置的例数与总例数之间的比值。
1.3.2 护士予以操作方便度评估
评估操作护士予以患者腔中ECG引导方式便捷度的相关满意情况。采取Liker 5级评定方式[2],范围是1分到5分,若操作护士非常不满意则评定成1分,若操作护士比较不满意则评定成2分,若操作护士不确定则评定成3分,若操作护士比较满意则评定成4分,若操作护士非常满意则评定成5分。
全部数据结果采取SPSS 21.0予以数据验证。数据描述方式是标准差、均数、中位数、四分位数、最小值、最大值。涉及一次性到位率等计数资料实施x2检验,涉及年龄平均值、身高平均值等计量资料予以正态分布检测及方差齐性检测,采用两样本t检验;P值<0.05则认为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置管后胸部正位X摄片显示,实验组PICC导管尖端位置一次性到位的患者26例(86.67%),导管到达正常位置的患者3例(10.00%),导管异位的患者1例(3.33%);对照组PICC导管尖端位置一次性到位的患者22例(73.33%),导管到达正常位置的患者6例(20.00%),导管异位的患者2例(6.67%);两组一次性到位率比较,P值等于0.0000,<0.0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图1)。
实验组护士对操作流程便捷性评价得分情况:非常不满意0人,比较不满意0人,不确定0人,比较满意1人,非常满意29人;对照组护士对操作流程便捷性评价得分情况:非常不满意0人,比较不满意0人,不确定1人,比较满意15人,非常满意14人。通过统计学对两组满意度结果分析得出P值0.0000,<0.05,两组满意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图2)。
表2 两组PICC导管尖端一次性到位率比较
图1 各组导管到位情况比较
表3 两组护士对操作便捷性评价比较
图2 便捷性评价比较
静脉输液治疗仍是基层医院护理人员的重要操作,因此,提升基层医疗机构静脉输液护理质量,我们引进该项新技术,保障基层医院及社区输液安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提升基层医院临床护士的科研能力。
本研究结果显示,运用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辅助PICC置管,可以将导管放置在理想的位置,降低异位率。本研究结果显示有2位患者的导管位于右心房内,1位患者的导管位于颈内静脉,原因可能与以下这些因素有关,连接心电图时电极位置放置不准确,使心电图谱不清楚,影响判断,P波出现负向波时未清楚地读取,腔内心电引导的置管长度远超过预置管长度时P波仍未显示差异,置管中P波波幅变小或出现了不可读的干扰波,所以,置管人员应具备丰富心电图相关知识,且能够对心电图检测结果予以评定,置管前清洁皮肤,置管过程中结合超声观察颈内静脉有无导管显影,抽回血是否通畅来判断导管是否到位,保证置管的安全。
综上所述,PICC置管中运用腔内心电图技术进行导管头端的实时定位,该技术简单易行,可床旁一次完成,易于掌握。置管者可根据心电图变化随时调整导管尖端位置,避免了反复调整导管尖端位置的过程,提高了导管尖端一次性到达最佳位置的成功率,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和家庭的负担,同时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负担,建议于基层医院予以进一步推广。不过,该文指标调查样本量相对较少,临床中对于导管的并发症方面,会继续不断总结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