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应文
摘 要:初中语文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多角度、多方法、灵活学习语文的手段。作为初中阶段的一门主要课程,初中语文学习的好坏,不仅影响着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也左右着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学习。
关键词:初中生;语文教学;创新能力
初中语文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多角度、多方法、灵活学习语文的手段。作为初中阶段的一门主要课程,初中语文学习的好坏,不仅影响着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也左右着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下面就初中语文教学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谈几点认识。
一、培养学生独立、自主思考的习惯,引导学生创新
无论是小学语文教学还是初中语文教学,过去都是以老师为主体,老师的思想就是学生的思想,老师的答案就是学生的答案,学生的主体性被忽略,所以,无论是课堂作业还是家庭作业,都会出现千篇一律的相同的答案。一些基础知识的客观题也就罢了,就连一些非常灵活的题,答案也是惊人的相似。比如,阅读理解题、作文写作题等。显然,老师单一、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没有养成独立思考、自主思考的意识和习惯,他们跟着老师亦步亦趋,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受到了约束。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知道,独立自主的思考是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前提,学生只有能独立自主地学习、思考,才有可能创新。所以,作为初中语文老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一定要努力转变观念,改变方法,变一言堂的教学成为学生参与、以学生为主角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使学生彻底走出被动学习的套路,养成主动、积极获取知识的意识和态度。比如,学习《在山的那边》的时候,给学生讲解了课文内容,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独立进行思考。如,“学习这首诗,我们看到了它的什么象征意义?”“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看看这首诗告诉了我们什么人生哲学和道理?”等。有了这些问题的引导,学生不但会在课堂上思考,在课下的作业中,他们也会不自觉地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诗中蕴含的哲学道理和象征意义,从而拓展他们思路,让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引导学生进行质疑,提升学生创造性思维
以往的课堂教学过于死板,学生就像学习的机器一样,乖乖地被动接受,提问少,质疑更少,所以,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把被动学习、听讲当成了一种理所当然的课堂学习模式。在这样的气氛和固定模式下,显然学生不会有质疑、提问的意识,更没有质疑、提问的机会。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学生课堂的主体性地位得到充分的发挥和提倡,老师的教学不但要迎合新时代教学发展的需要,更要迎合新时代学生学习的需要,所以在教学中给他们营造、创设引起质疑和提问的气氛就显得十分必要。我们前面说过独立思考是创新的前提,那么质疑更是创新的必要条件。因为质疑,学生就会进行思考,找到不同的分析方式和答案,寻找不同的思考方式,并把自己的看法和思考与老师、同学交流,形成互动,这对于学生创造性、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比如,在教学《田忌赛马》这一篇课文时,老师就题目给学生拟了几个问题:“田忌是何许人也?”“他为何要赛马?”“田忌赛马采用什么策略,结果如何?”这样从题目的关键词开始推进,由浅入深,不断推进的问题式的学习模式,其实就是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创新性的最好方法,也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有效方法。所以,作为初中语文老师,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课本内容和老师的教学内容、方法,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创造性,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三、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推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
随着时代的发展,老师的教学理念也在不断变化,课堂教学手段和技术也不断更新。对于初中语文课堂来说,老师如果能了解现代教学技术,熟练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种推动。初中生虽然相对于小学生来说,有了一定的学习意识和自我管理意识,但是他们天性中的好奇心还是存在,老师要利用学生的这个心理特点,在教学中根据内容的需要结合多媒体,给学生呈现具有声音、图像、色彩和视频的教学内容。如,与内容相关的图片、人物、视频、音乐等,都可以开拓学生思维,打开学生思路,为学生的创新做好铺垫。比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春》这篇课文的时候,老师就可以运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各种各样的春天的图片、视频,让学生感受春天,深入体会《春》主题,让学生在丰富的学习内容中,展开想象的翅膀,思考春,发现春,从而在推动学生创新能力形成的同时,也让学生对《春》这篇课文的学习更加有效、深入。
总之,对于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初中生来说,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符合学生发展,也符合时代需要的。所以,作为初中语文老师,在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能力当成教学的重点,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焦敏.新课标下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21):166.
[2]陳眉眉.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的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作文教学研究),2016(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