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发春
摘 要:注重语文课堂的生成性研究,可以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充满智慧的碰撞,焕发出其独有的生命气息和动人情趣。而在课堂教学中,抓住课堂中出现的精彩对话、争论焦点、肤浅理解、认识错误、节外之枝等一些闪现生成基点的机会,教师精心经营,灵活调控,就可以促进语文课堂的精彩有效生成。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成;调控
在课堂教学中,不时会闪现出一些生成的基点,教师要精心预设和善于捕捉这些生成基点,精心经营,灵活调控,以便于课堂的精彩有效生成。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当出现以下情形时,教师灵活加以调控,可以促使课堂的动态生成。
一、抓住精彩对话,调控促进生成
当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了精彩的答问时,很多人肯定会加以激励、赞赏,这样会更加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但是仅仅停留在激赏层面,不对这种有利于精彩生成的资源加以利用,则未免有点可惜。这时候,如果教师能够巧妙引导,灵活调控,将这种精彩的对话变成一种生成的资源,那肯定会使课堂锦上添花。在教学《威尼斯的商人》一课时,有位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自由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读后谈谈这一段落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在组织交流时,学生们发言积极,赏析到位,课堂对话异常精彩。为了使语言赏析更为深入,教师一边激励、赞赏,一边有意识地加以引导,使得课堂得以进一步生成。比如有一个学生说道:课本100页安东尼奥的话,运用了一系列的比喻构成排比,强调了夏洛克的残忍难以改变,语言生动形象,华美流畅,富有诗意,产生一种很强的艺术美感……教师顺势引导:课文中还有类似的语句或段落吗?在教师的巧妙引导调控下,学生纷纷发言。在运用比喻手法的精美语句赏析得差不多的时候,教师又顺势加以调控:除了比喻手法的运用,作者还使用了哪些手法,使得语言具有一种很强的表现力?……在教师这样的调控下,课堂不断生成,学生的理解和赏析不断深入,达到了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抓住争论焦点,调控促进生成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经常会出现学生围绕某一问题产生争论,发表各自不同的意见。教师要善于把握良机,让他们充分阐述自己的意见,运用调控智慧,让各种不同的声音在对话和交流中交锋、碰撞、融合,从而产生课堂的精彩有效生成。有时教师还应当在预设中有意识地设计具有思辨价值的观点和问题,让学生在辩论中张扬其个性,达到课堂教学深入化的目的。在教学《愚公移山》时,在熟悉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和把握课文主旨后,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愚公究竟是移山好,还是搬家好?学生们很快就分成了两大阵营:支持移山的“移山”派,支持搬家的“搬家”派。一开始,争论停留在较浅的层次,学生只会喊“移山好”或者“搬家好”。为了使 “争论”转为“辩论”,使学生的认识深入,教师马上加以调控:一定要言之有理!学生们纷纷为自己的观点找出支撑的理由:“搬家”派指出了移山的种种困难,说明移山吃力不讨好;“移山”派也不甘示弱,从发展眼光、人物形象和寓言寓意的层面予以反驳。在这样的争辩中,学生对于人物形象的认识更深刻了,对于文章的主旨理解透彻了,可以说在此过程中,学生得到了多方面的发展和满足,课堂教学效率得到了明显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碰撞中得以形成。
三、抓住肤浅理解,调控促进生成
受阅历、知识的限制,学生在理解和感悟上,肯定会有幼稚、肤浅的想法。如果此时我们把这种肤浅的认识和理解当做一种教学资源,巧妙引导,那么不仅会使课堂出现新的知识生长点,而且会使学生加深理解,获得更多的领悟和启迪。
四、抓住认识错误,调控促进生成
当学生回答问题出现偏颇甚至错误时,教师不要急于奉送真理,更不能听之任之。而应当利用错误中有生成价值的因素,或追问暗示,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错误,及时加以纠正;或反诘归谬,以学生的错误答案为前提,推导出荒谬的结论,让学生在荒唐的结论中顿悟。运用这样的调控手段,将会起到纠正学生偏差、拓展学生思维、加深学生印象、巩固知识掌握的目的。
五、抓住节外之枝,调控促进生成
课堂教学活动中,出现一些教师始料未及的问题或者课堂偶发事件其实也很正常,教师不必对此惊慌失措,或许“旁逸斜出”的節外之枝,经过教师的精心引导和调控将会绽放出精彩生成的智慧之花。如果我们抓住这些“节外之枝”,趁机调整转向,或许能够走出一片“柳暗花明”的新气象,让学生得到更为深入的情感体验和理解感悟。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一定要做好充分的预设,注意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倾听,捕捉到生成基点的时候巧妙地引导和调控,从而抓住生成基点,营造生成性语文课堂,在精彩生成中丰富学生的心灵,启迪学生的智慧,就可以使我们的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周慧娟.初中语文课堂生成性资源的捕捉与运用[J].新课程学习(上旬),2012(1).
[2]董新秀.真诚的约定与美丽的邂逅[J].语文天地(中旬),2014(19).
注:本文系2017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的调控》(课题立项号GS[2017]GHB132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